(湖北省)2015年老河口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本地事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31日在老河口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张学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老河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本届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新常态,改革创新促跨越,“十二五”圆满收官!
——县域经济提质进位,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15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5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5倍、7倍、4.2倍、3.5倍,占襄阳市的比重分别提高1.4、0.5、1.4、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2010年的21.1:56.8:22.1调整为15.1:52.8:32.1;“十二五”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是“十一五”的7倍;市场主体数量达38123家,比2010年净增27371家。县域经济连年进位,2012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4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二类县(市)区第5名,多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发展开创新格局。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态优先,大力推进新城新区建设,梨花大道、光化大道、乾德路等城市主干道竣工通车,五年拓展基础设施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一中南迁、胜利路改造等项目为标志,实施老城区疏解和功能提升。沿梨花大道、光化大道布局现代商贸、公共服务、特色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形成“沿河拾贝、一线串珠”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五城同创”、“引水润城”、“绿满老河口”、“碧水蓝天”工程,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湖北省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荣誉称号。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迈上新台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能源建材、再生资源、生物科技、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金赞阳纸业、生龙机械、高升纺织和一批化工企业在退城入园中改造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了功能分区、设施完善、一区多园、产业集聚的发展新格局,再生资源产业园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示范园区”称号。创新驱动成效凸显,预计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4.5亿元,年均增长26%,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商业业态不断优化,成功引进了武商购物广场、光彩国际商贸城、小汉口建材商贸城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中百仓储、好邻居、苏宁电器等知名商业集团入驻老河口。
——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呈现新变化。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7.66亿斤。特色农业格局显现,大力推进“中国有机谷”老河口项目区建设,以万亩水果、水产、蔬菜和食用油牡丹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产值可达312亿元,同比增长14%。农业市场主体规模壮大,龙头企业达137家,农业合作社达485家,家庭农场达162家。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实施项目78个,带动7900贫困人口脱贫。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美丽乡村” 建设,建立了城乡一体垃圾收运体系;“村村通客车”被列为全省试点,城乡公交一体化等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
——改革创新务实推进,体制机制彰显新活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突破,“丹河谷”组群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丹河谷”生态经济发展实验区列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多项改革全省领先,率先在全省县级市实施“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推行PPP模式,率先在全省县级市建设智慧城市,率先在全省县域全域推进金融工程,率先在全省县级市开展户籍制度改革,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彰显。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了广电事业政、企、事分离运行机制。整镇推进仙人渡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扎实推进,开展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试点工作,不动产登记职能整合基本完成。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民生支出稳步提升,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超过总支出的7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预计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73元,同比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4元,同比增长9.5%。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87万元,扶持创业1573人,带动就业18576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6.8万人,“五险”参保达到42.9万人次;累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9542套、50万平方米,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3095户;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11个,改造8000多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30元,农村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3360元。殡葬“三合一”项目顺利推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如期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资2.63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一中“去行政化”改革完成,高考走出低谷,新一中校园全面竣工。着力提升卫生服务水平,新一医院开工建设,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全面实行,新农合参合率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国际自行车环中赛,老河口木版年画、锣鼓架子、丝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法治化推进综治维稳工作、立体化推进治安防控、网格化推进社区管理、人文化关怀特殊人群、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扎密社会治安防控网、食品药品监管网、安全生产防控网,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本届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解决了一批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推进市民问政、治庸问责常态化,有力促进了作风转变、效能提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土地审计和巡视整改工作,整改了一批问题,规范了工作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层层压实“两个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大幅压缩“三公”经费,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公共资源配置交易,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进一步树立。
刚刚过去的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阵痛加剧,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等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顶住压力,综合施策,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工作呈现五个突出亮点: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出现新变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稳健,奠定百亿产业坚实基础。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推动雪飞、威华实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新引进了泽森智能机器人、启悦电子等5个新兴产业项目,湖北能源集团老河口电厂项目有序推进。全年完成产值39.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2%。
二是商贸服务业层级大幅提升。武商购物广场、天河建国酒店等大型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建成运营,投资30亿元的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进展顺利,投资10亿元的中国供销•鄂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落户我市,我市入选2015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名单。
三是绿化生态建设亮点纷呈。树立绿化资源产业化理念,组建绿沃、汉策等投资公司,大力实施城区、集镇、村庄、通道、屏障、水系、产业绿化工程,推行“村路分家”、“田路分家”,将传统绿化转向主题化、景观化、乡土化,人均公共绿地达9.42平方米,“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树鸟鸣的美好画卷初步呈现。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创新建设运营模式, “智慧老河口”一期建成运营,城市管理、治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我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确定为全国首个县级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市,被住建部、科技部列入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
五是投融资工作开创新局面。全面实施县域金融工程,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成功转型,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对接国家精准发力的刺激政策,置换存量债务,降低债务成本,全年融资近40亿元,同比增长34%。获得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7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基金1.55亿元,异地扶贫政策性贷款6亿元,在全省率先发行4亿元中小企业私募债和8亿元的城投债,实现了直接融资的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党史方志、档案、妇女、儿童、老龄等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五年来,全市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老河口跨越赶超的辉煌篇章。今天的老河口,备受关注、充满活力,正阔步迈向生态之城、宜居之城、产业新城。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老河口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全市干部群众、外来务工人员、各位投资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老河口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我们走过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抢抓机遇,群策群力,科学谋划,综合施策,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实现了竞进提质,跨越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问题和短板为导向,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勇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发展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一批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在我市投资兴业,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澎湃。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高点定位。着眼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主动性。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奋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鼎力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搞建设,精诚团结,奋发有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赢得了发展新优势。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尊重民意、维护民利、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投入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级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任务艰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经营不够,涉农市场主体还不够多;城市功能不完善,品质不高;财政刚性支出压力较大,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少数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改善民生的任务繁重;少数干部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法行政能力不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三五”是我市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是推动全面创新、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供给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加速落地,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有重大利好。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全面实施,湖北省正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丹河谷”组群发展战略已深度融入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未来我市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特别是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我市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功能分区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初步形成,发展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对经济新常态的适应能力正在不断提升,自主转型调整的动力增强、步伐加快。这些综合因素叠加,形成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机遇,牢牢抓住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奋力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十三五”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全局,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维纲要”精神要求,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紧盯“一区两城市”战略,大力推进“133”工程,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县域治理水平全面提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总量占襄阳十分之一、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汉江流域县市中名列第一、在全省二类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位列前三甲。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7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坚持把加快发展、提升总量、优化结构作为首要任务,推动主导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襄阳市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建设与文化旅游实现新跨越。推进产城景一体化,打造一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力争“五城同创”全部达到省级以上水平,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布局合理、梯级发展、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框架,建设幸福、精致、魅力城市。
——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民生改善的重大契机,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任务目标,水、土、大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三、2016年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做好明年的政府工作,不仅关乎崛起,而且影响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额分别增长16%和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目标。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强化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催化作用、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现代农业的基础作用,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按照“盘活存量、突破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思路,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总数达到22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00亿元,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40家以上。出台支持建设千亿工业强市政策,在企业改造升级、产业园区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等十个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退城入园,重点盘活一批存量资产,释放市场活力,实现转型升级,新增产值10亿元。实施精准服务,重点推进金赞阳再生纸产业园、中部橡胶园、鞋业产业园、驰鑫汽配、襄阳粮机等项目建设,实现14家企业竣工投产,新增产值13亿元。加快推进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促进雪飞、楚源、新景等8家企业产能释放,新增产值8亿元。完善“一区多园”基础设施,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园区路网建设,培育食品工业园、五金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推动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格局。
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申报认定力度,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香园食品、御豪食品等企业筹建内部研发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楚凯冶金、葛洲坝水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开发具有核心技术的专利产品,申请专利200项。加强“小汉口”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各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50名。
提升现代商贸业层级。完善商业网点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与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新格局。大力培育商贸市场主体,争取20家商贸流通企业进入限上企业行列。加快建设专业市场,重点推进中农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光年路农贸市场投入运营。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以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为重点,聚集电商企业,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区域电商生态;以中国供销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为重点,推进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面向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网络,带动农村市场消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1个市级运营中心、4个乡镇服务站、80个村级服务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推动“中国有机谷”老河口板块与襄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水产、水果、水生态及蔬菜产业,同步推进有机稻、五谷杂粮、食用油牡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新增襄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30家、合作社30家。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共营制”经营模式,探索组建乡镇或村级农业发展股份公司。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抓好湖北省北斗农机导航核心区和国家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项目建设。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努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生资源、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招商、存量招商、点题招商、股权招商、专业招商,提升精准招商水平。适度设立产业发展资金、股权投资基金、土地征收周转资金,再造招商引资新优势。力争全年完成点题策划项目100个以上,新签约项目10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40个以上。
紧扣增量提质推进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产业兴市、项目第一”理念,对接国家和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和省重点投资领域、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积极策划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创新试点。依法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坚持“四大家”领导服务秘书包保项目责任制,加大项目建设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和投资协议约定,加快推进湖北能源集团老河口电厂、湖北能源光伏发电等能源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40个以上重点项目竣工、12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
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创业创新、项目跟踪、培训咨询、投融资、公共物业服务等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改革,加快建设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准入环境,力争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以上。依托光化小微企业孵化园、汉江商业广场,构建面向大众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老河口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强化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实施金融工程,扩大银行有效信贷投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全年新增贷款不低于25亿元。强化政银企合作,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信用环境建设,打击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金融信用县市称号,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三)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魅力滨水新城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着眼于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畅达能力。实施出口路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河谷大桥、老宜高速河谷段、316国道改线、302省道改线、光化大道北延等快速通道建设,连通对接襄阳和周边县市的大通道。实施乡村道路改造工程,按照二、三级旅游公路标准对梨花湖生态旅游公路、310省道、张三路等道路实施改造升级。实施城市修补工程,打通滨江大道、襄阳路、建新路等道路,积极推进商业街、航空路、秋丰路改造升级,形成城市内外畅达、城乡互连互通、公共交通布局合理的交通新格局。
注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推进旧城疏解和新区建设。注重保护老街区、老建筑,留住“城市记忆”,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共融。在新城建设中,挖掘文化特色,建好码头公园,传承开放包容的码头文化,使之成为城市“成长坐标”。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新一医院等项目建设,启动八中标准化扩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疏导旧城区人口与产业向新区转移,优化“东工西居、南拓北优”的城市格局。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吸纳力。遵循“海绵城市”理念,抓好城区排水防涝治理,推进城北截污工程和污水预处理厂建设,启动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南新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实现供水主管网对城市的全覆盖,启动江山自来水厂改造和城南十万吨自来水厂建设,推进天然气扩覆工程。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启动城市供热试点工作,推进城市地下公共管廊建设,新建公共停车场5个、改造公共厕所76个。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面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补偿优惠政策,加快水西门、方营社区、光华国际等城市“两改”项目建设。引导鼓励绿色出行,抓好以沿梨花湖公路及马冲水库为试点的全域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乡统筹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保持乡土特色,留住乡愁记忆,加强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管理,规范农村居民建房行为。大力推进“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要求,建设10个以上美丽乡村。巩固扩大村村通客车成果,积极创建省级公交示范城市,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公交福利。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因户施策,因人制宜,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2亿元,力争全年完成1.2万人的脱贫任务。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广告牌匾、建筑工地、违法建设管理,共同维护美好家园。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续建、新建6座垃圾转运站。继续对中心城区重要节点实施亮化、美化及户外招牌更新,让城市更靓丽,环境更宜居。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智慧政务、产业、民生三大领域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
(四)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积极推进“水乡花都”建设。积极创建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加强李家沟、卢家洲、苏家河等小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引水润城”工程,推进大明渠、龙虎沟改造治,呵护好梨花湖一泓碧水,保护汉江母亲河。积极挖掘培育梨花、桃花、樱花、牡丹花资源,以春雨苗木基地、桃花浔、仙油路沿线樱花景观带、鲍河万亩油牡丹为载体,打造赏花摘果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实现“一江碧水绕城过,绿满家园花满城”。
深入开展“绿满老河口”行动。大力实施廊道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园区绿化、社区绿化工程,全力推进绿色村庄全覆盖和通村道路绿化全覆盖,完成人工造林2.17万亩,建设绿色乡村144个,绿化集镇街道24条,村庄、集镇绿化覆盖率均达到35%以上。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托省级森林食品科技产业园,打造有机水果、核桃经济林、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基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深入推进“五城同创”,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让全市人民生活在“四季有花香,日日沐春风”的美好环境中。
强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建立汉江流域“丹河谷”段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严格落实秸秆禁烧、非节庆期间禁止主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禁止露天烧烤等措施,促进大气质量改善。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土地、能源、水的消耗强度。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
(五)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把百姓期待作为政府努力方向,守住民生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统筹社会事业促发展。全面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振兴发展和振兴一中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城市新区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稳定发展特殊教育,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二孩”政策,抓好性别比治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博物馆,完成图书馆、群艺馆、体育中心规划选址设计,改造升级现有体育场馆,完成217个“村村响”建设工程。
强化社会保障促公平。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改革政策,切实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做好用工对接,切实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和分配管理,加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公积金新政,优质快速放贷,力促全年贷款6000万元以上。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机制,完善城乡全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完成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和标准。
创新社会治理促和谐。以“网格化、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建设为核心,构建覆盖城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三级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平台,推行网上受理信访,畅通人民群众诉求渠道。深化平安老河口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织牢食品药品安全网、生产安全网、社会安全网,确保全市大局和谐稳定。
(六)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深化“区镇合一”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事权、财权、资源配置分配权。加快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减少行政执法层级,优化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和明确权力运行的程序、环节。探索完善政务服务机构与派驻单位关系的协调机制,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建立“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紧密结合、运转高效的行政服务机制。
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及绿色金融。做好公司债、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加快政府性投资公司的改革,推动城投公司转型发展。推广运用PPP模式,推进城市路网﹑园林绿化等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透明、高效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算管理规范完整、透明公开。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市乡两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关系。深化财政支出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改革,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深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规范引导增减挂钩指标、建设用地指标以及耕地占补指标进入市场有偿交易。创新工业用地配置机制,实行以地控税,以税节地,建立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与占用土地挂钩的土地利用绩效考核体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启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支持文化创意和文化原创,打造文化品牌。
新的一年,我们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的能力,全面落实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工作全面进入法治轨道;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过程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创新有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入推进政府工作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方式组织经济工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勤政廉政。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持续整治“四风”,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严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和财政供养人员编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以优良的政风凝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各位代表,雄关漫道如铁,尤须激情跨越。面对人民的新期待,肩负发展的新使命,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为实现2016年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创老河口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注解:
“133”工程。1个战略:“一区两城市”,即生态经济实验区、河谷组群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小汉口”明星城市。3大支撑:以千亿工业为目标构建特色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老城区疏解和新区建设为引领建设地域文化鲜明的滨水新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城乡一体化升级版。3大目标:经济总量占襄阳1/10、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汉江流域县市中名列第1、在全省二类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位列前三甲。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