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简介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是桐城派前驱。 桐城派,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是桐城派前驱。 桐城派,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
彭湃故居座落于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悠悠的龙津水就绕彭家门前流过。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原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面宽3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子仿西式建筑,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总建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代。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就在故居东侧。由于彭湃投身革命运动,彭家的家财家产和故居,都为革命作过贡献。《海丰文物志》中记
【历史】几千年前的龙湖,就已经美不盛收。诗经是这样说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蕑。……离开龙湖河畔,便进入嘈杂的集市,逢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无数的拜谒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古城因为这种集聚而变得不再平静,拥挤的街道上摆满了各种摊位,小贩们悠闲地拉着自己的生意,在他们脸上少了城市生意人的狰狞,多了一丝古朴,他们卖的大多是淮阳特产,诸如淮阳泥泥狗,
商洛,在秦岭之东,洛水之南。《山海经》曰:(洛水)出自上洛西山。《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纳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商洛之地其实是契的封地。太华之南的上洛商县是后来殷商的起源之地。商均不得意于父亲舜,契请舜帝封商均于商南,就是说他让出商洛以南的原始土地给商均。商洛在洛水上游、商南在丹水上游,丹水源出上洛西南楚山。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
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
公主祠,原名“公主真容堂”,后改为“南阳公主祠”。它位于西峰崖间,坐西向东,仰望白云缥缈,下临深渊莫测,传说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在此修得正果。大殿是苍岩山和主殿之一,殿外有雕刻精美的护法神韦陀,殿右有妙法莲花经宝塔,下藏佛经,殿后原有寝宫,深邃难测;殿内供奉公主像,神态沉静安然;两侧彩塑乐伎像,形态各异,出神入化,似闻仙乐飘飘,余音绕梁;两侧墙壁有绘制精细的工笔彩画,描述南阳公主修行得道的故事。公主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明朝时期朱棣北伐之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万部众浩浩南迁,开辟嫩江流域的广阔牧场。历经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渐强盛,成为漠南蒙古诸部中的强悍部落。形成了“喜峰口外,至京师一千
Hello,大家好,我是来自华北科技学院的张文艳,又到了我们的家乡推荐时间了,今天呢,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蒙城的两大历史——濮水与庄公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吕望集位于蒙城西南25华里处。自唐朝以来一直为南北交通要道,江淮重镇。相传名相姜子牙和邑乡名人庄子曾游居于此,垂钓于濮水(今芡河)之上。后人为纪念这两位历史名人,以姜子牙之号吕望命名为吕望集。并留下姜子牙钓鱼台、庄子钓鱼台和双公庙的名胜古迹。双
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的称为胡同,全村古街总长3700多米,街宽3-4米,巷和胡同宽约2-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如诗如画。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可达五百载,少也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
位于石家庄西部井径县内的于家村,虽同样是在《中国古镇游》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北方古村,却因为独具一格的石头建筑,比北京的川底下多了几分厚重和险峻,比河北的鸡鸣驿多了几分繁荣和喧闹,比陕西的榆林多了几分柔媚和娴静,这,就足够了。从据石家庄40分钟车程的井径县城内坐上长途车,走上15公里的山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古村落便呈现在我和母亲眼前:石窑石屋比邻而居,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随处可见。听导游介
白求恩墓 - 迁葬随着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的热播,人们再次对白求恩的伟大人格赞叹不已,对他的英年早逝无比惋惜。回想白求恩死后的哀荣,人们在悲痛中稍可感到一点慰藉,也以此告慰白求恩在天之灵。白求恩捐躯太行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军民怀着不尽哀思和高度崇敬,四次对他的遗体进行隆重的安葬、迁葬。1939年11月12日5时12分,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上午10时,交通队将白求恩遗体化装成重伤员,抬
于家村是河北省唯—一处古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中西部,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自先祖于谦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 于家村坐落在太行山麓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为村,绵延起伏的群山俨然是村里的天然屏障。村里人把东
临洮县西南衙下集镇潘家集村有一条山沟叫貂崖沟,传说是古代美女貂蝉隐居过的地方。在貂崖沟下方2里处,有一平台,地名叫庄稞洼,现有两户张姓人家居住,传说这里就是貂蝉的出生地。潘家集村距临洮县城30余里,东临洮河,西界康乐胭脂川,南望紫松山,北靠五朝山。貂崖沟属于东西走向的红道峪沟的支沟,其山路崎岖、艰深,要不是有熟人带路,一般人很难找到传说中的“貂蝉洞”、“貂蝉沐浴泉”等遗存。经退休在家、研究临洮文化
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小街。寺院后东南两边各有两条山岭。南边一条长300余米,北倚汤汇大河,河似“鲢鱼”,故曰“鲢鱼山”。唐代名将郭子仪四子郭金五平叛乱,战死于大别山,后葬于该山山南,现仍存坟一座,碑一块。东边一条长600米,弯弯曲曲,肖似民间花鼓灯之滚龙,它与另外八条山岭同向鲢鱼山南一小山包,神似九龙朝拜,人们戏称为“九龙戏珠”,因而此山被取名为“九龙山”。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明初。相传,当时鲢鱼山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当年12月30日,将前方指挥所设在下楼房的周宅。为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使之与天堂寨绿色资源相呼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六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项目的选址在与旧址地
苧溪桥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坂头桥西侧500米处,有一座宋代建造的石桥——苧溪桥。石桥形式古朴,今仍保存较完好。桥全长73米,桥面宽2.60米,8个桥墩,9个桥洞。桥墩长5.20米,顶宽2.50米,朝上流方向作船头形,墩上铺架平直石板共九段,每段五条石板,合计45条石板(缺5条)。每条石板长5米左右,宽0.5米,厚0.35米。该桥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重修于乾道年间(公
夏、商时期,日照属东夷,亦称人方。《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西周到战国前期,日照地属于莒国。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赵王勾践灭吴,徒都琅琊(今胶县县南),日照归越。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以莒为邑,日照又属楚,后属齐。公元前284年(周郝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伐齐,入齐都临淄
关于庆阳农耕文化节 农耕文化,或者说农耕文明,是指存在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生产及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海民族的,以种植作物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它包括与种植业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社会秩序、法令制度、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生活及行为方式、民歌戏剧和饮食文化等等。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
新宁铁路(Sunning Railway),又名宁阳铁路,曾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新宁和新会境内的一条铁路。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广东新宁(今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主持建造,1909年通车。此路是继潮汕铁路之后,中国第二条商办铁路。它亦是全部不用外国资本和技术人员建造的铁路。筹建之时,陈宜禧向美国华侨集资,曾是华侨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事业。1939年日本入侵广东时,该铁路由国民政府下令拆毁。 陈宜禧(18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