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于家村

历史

井陉于家村

  于家村是河北省唯—一处古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中西部,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自先祖于谦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

  于家村坐落在太行山麓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为村,绵延起伏的群山俨然是村里的天然屏障。村里人把东西南北四面的山,称为东岭、西垴、南坡、北寨。于家村的四合院各有特色,有的全为石墙瓦房,有的皆为石券窑洞,也有的瓦房窑洞混建。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正房建在三至五级的石台阶上,院落的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大多用石板铺砌,显得洁净雅致。院内还有石桌、石凳,石槽,小石磨以及石头阶梯,蓄水的石砌井、窖等,比比皆石。

  于家村的古旧房屋基本有两类,一类是明清时期建的瓦房,现仍保存有近千间,青石墙,灰瓦顶,古色古香,雅俗兼备。另一类是石券窑洞,这是当地的特有建筑。窑洞墙宽近一米,用加工的石头垒砌,顶厚一米许,以天然石拱券。石头窑洞就地取材、无梁无柱、左拱右券、结构奇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墙宽顶厚、冬暖夏凉,实乃民居之精品。

  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于谦,最终却被以“意欲谋逆”的名义惨遭杀害,成为千古奇怨。家破人亡的于氏家族,何去何从,说法不一。在远离于谦故乡杭州的河北省,有这样一个小山村,居住着400多户于姓家庭。穿越太行山麓,踩着崎岖的乡村小道,杭州市政协秘书长徐泉海带领寻踪组,来到了这个号称“于家石头村”的地方,期待着能寻觅到有关于谦的点点滴滴。

  于家村的地理位置可谓奇特:“不到村口不见村”。小村庄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里,道路又都在山脚下,车子在山路上转悠了好多圈,终于柳暗花明,“于家村”三个大字赫然醒目,看得见村落了,安定、寂静的气氛正慢慢临近。

  于家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发祥地,全村95%以上是于氏家族。在明代成化年间,于谦之长孙于有道从井陉南峪村迁居于此,繁衍至今已24代,400多户,1600多口人。[1]据可查的史料记载,于谦有一子于冕,另有一养子于康,于冕无子,于康之后无从考证。按村里老人的说法, 500年前先祖于谦遇害后,其子逃往冀晋交界处娘子关外的南峪村隐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谦之长孙于有道迁居于现于家村。于氏后人至今仍把这块先祖选中土地称为“风水宝地”。
  不知是否是先祖冥冥之中的指引,“风水宝地”果然灵验。在当初“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土地上,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500年后的今天,于家村已是河北省知名的石头村旅游区。走在石头村的小路上,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处处可见。农居依高就低顺势而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石头村村民基本的生活规律。
  村东的清凉阁,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物。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地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从下到上完全靠打干垒而成。据寻踪组随行的专家分析,这样的建筑物应该是明朝时期建造的。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我们看到,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上书“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按于家村村民的说法,于有道即于谦的长孙。于有道有五个儿子,家谱上分为五股,黄缎围帐制成的家谱上,排列着星罗棋布的先逝者姓名。
据村里人讲,自古以来于氏子孙就有回乡祭祖的传统。过去,每到春节必定祭祖,年年如此,且日见隆重。据传,清代还曾有十二秀才顶带花翎,锣鼓喧天回乡祭祖。
祭祖是一个形式,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采访的不论是成年人还是中学小学生,都知道于谦是自己的祖先,都知道于谦是个忠臣、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