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史

历史

内蒙古通辽史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时期朱棣北伐之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万部众浩浩南迁,开辟嫩江流域的广阔牧场。历经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渐强盛,成为漠南蒙古诸部中的强悍部落。形成了“喜峰口外,至京师一千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里的三十六万公里”的广阔领地。从此通辽大部分地区成为科尔沁部落的驻地。[2]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1]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1932年至1945年(伪满洲国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1]
通辽上世纪40年代时是个镇,名字叫白音泰赉镇。後时任哲里木盟盟长蒙古王爷为白音泰赉镇建市取名“通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