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家庄西部井径县内的于家村,虽同样是在《中国古镇游》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北方古村,却因为独具一格的石头建筑,比北京的川底下多了几分厚重和险峻,比河北的鸡鸣驿多了几分繁荣和喧闹,比陕西的榆林多了几分柔媚和娴静,这,就足够了。
从据石家庄40分钟车程的井径县城内坐上长途车,走上15公里的山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古村落便呈现在我和母亲眼前:石窑石屋比邻而居,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随处可见。听导游介绍,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头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说这里就象一座色彩斑斓的石头博物馆,自然毫不夸张。
村民很自豪地说,他们都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后裔。明成化年间(公元1468年),于谦的孙子于有道迁居于此时,这里还是一片深山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豚游”。他们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24代,500多年的历史。
艰苦的自然环境练就了村里男人高超的石匠手艺,他们祖祖辈辈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将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房屋,直至建成这个庞大的石头村落。这里一直叫于家村,后来游客多了,也会取意称其为石头村。村民们也不以为意,甚至索性把它标在路牌上,丝毫没有以求光宗耀祖的傲慢和做作。
从横贯村南的水泥路上仰望全村,只见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一道为游客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但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宽2-4米的道路仍然是原有的乱石块砌筑,沿山形自然弯曲起伏,若追溯它的历史,少说也有300余年。
踩着石头小路,向着巷子的幽深处寻去,伸手即可触及两边青白色的石墙。路面相当舒适,晴天无尘、雨天无泥。巷道两边是高大气派的石头屋墙,因为很高,使原本就不宽阔的巷道显得更加幽长。
走得累了,就寻一处墙边的石凳坐下,摘一束在石缝墙边随风摇弋的野花,看着公鸡昂首阔步踱过石头的街道。雨后方晴,身边和脚下的石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静。石头上深深浅浅的印记,写满了明明暗暗的沧桑往事。也许是流金岁月的辉煌,也许是风流逝去的平淡。
一双眼睛,就是一个镜头,浓浓淡淡、高高低低,何须相机,已将石头的低吟浅唱一一摄入心灵深处。
于家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石头文化村落,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面积1平方公里,400多户,1600多口人。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这里距井陉县城15公里,石太高速路秀林出口右拐,大约5公里车程即到。
于家村也称石头村,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说起于家村,就不能不提到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因为这个村里的于姓都是于谦的后代。说到于谦,就要提到公元1449至1457年间中国明代的“夺门之变”的政权大变故,而“夺门之变”中的重要人物于谦本是浙江人,被杀害后,他的后人就逃到了石家庄以西井陉的太行山中,这才有了今天的于家石头村。
石头村所处地理位置可谓奇特,“不到村口不见村”。因为这村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脚下,所以,不到村口就看不见村。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就,街依房连,房与街齐,规划有序,参差呼应,充满了诗情画意。住在这里安定、平静、祥和,可称得上真正的“风水宝地。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街石道、石楼石阁、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笔石砚、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以及许多的奇石怪石、景石雅石。总之,满眼的石头,真是“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景致
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清凉阁,据说它是于谦的侄子于建成独自一人修建而成。此阁兴建于明万历九年,下两层为全石结构,上层是砖木结构,形状与北京前门箭楼相似。让人称奇的是下两层没打根基,由一块块巨石垒砌,每块石块大得惊人,有的重达万斤。从今天的角度去看,简直是不可思议。整个建筑都是由未经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垒砌而成,在当时没有建筑机械的条件下,不知他是如何施工,又花费多大的心思才将这个楼阁建立起来的。村中还有一块御赐的牌坊,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为一个村中的寡妇建立的贞节坊。
于家村最有名的四合院是“四合楼院”,这座上砖下石建筑物,始建于明末。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北高南低,三面是楼。两院正房下层均为石券洞室,九间无梁殿。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典雅,偏正侧倚,错落有致,宽敞豁朗,冬暖夏凉。登二十一级露天石头台阶,即到正房楼上“客位”。这里是宴请宾朋、贵客的地方,房内粗梁大柱,没有隔间,宽阔高大,气势恢弘。正中是门,宽过两米。两根明柱分立左右,中间安着四扇花棂木门。门口两边,下部建有几十厘米高的短墙,短墙之上全部安装着花棂窗扇。窗前是长长的走廊,站在这里向前眺望,南山即景尽收眼底。楼下西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小房,分别是长工房、饲养房、磨房、碾房、库房、工具房、水井房等等,大家气派可见一斑。两院大门全是巽门,上有门楼,下有门洞,筒瓦飞檐,宽大高耸。门槛两边是石雕门墩,两扇黑漆大门,两对古式门钹和门环。门板上横排着四行球面形圆钉。门槛前面是石头阶级,门外一侧设有拴马鼻子、上马石。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代曾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当时在这深山僻壤之地,实属不易。这样的“四合楼院”,在于家石头村首屈一指,在方圆左右甚有名气。
村中近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各有神韵。房院虽有大小,但家家户户干净整洁。院内遍植石榴树、海棠树,摆放着山花、怪石。屋外石头围墙上有石环、铁环,用于拴牲口。屋檐下有形状各异的排水管,奇怪的是管子朝院内,问问主人,答曰:“长年干旱,也无地下水,各家要接蓄屋顶的雨水”。
在于家村,“石头村博物馆”,那是一处实在没有什么看头的院落,远不如直接进村观看。其实,在于家村临近的会泉村和狼窝村,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典型的石头村,在那里没有任何游人、也没有任何商业氛围,非常值得去看。我们只是担心,怕有了于家村的示范效应,估计那两个村子的村民们恐怕也不会永远这样“拒腐蚀永不沾”的。我们暗自庆幸,因为下次再来,可能就是60元门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