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农耕文化节

历史

关于庆阳农耕文化节

关于庆阳农耕文化节

农耕文化,或者说农耕文明,是指存在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生产及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海民族的,以种植作物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它包括与种植业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社会秩序、法令制度、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生活及行为方式、民歌戏剧和饮食文化等等。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史,祖先的智慧留下了丰富的各类遗产,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我们不仅有“稻鱼共生”和“稻鸭共生”的生态和谐系统,还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梯田耕作、农林复合等,它们将会在今天中国的三农事业中带来食品安全、环境友好、社区和谐型的美好局面,对今天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目前我们的农耕文化利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学说,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努力,不仅留下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世代相传了许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分别存在各自不同的重要的价值:其一是传统的农作物与畜禽品种,可以作为未来农业的基因贮备,如野生稻对于杂交稻的育成,发挥类似于对白血病人有重要治疗价值的“脐带血”作用,并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存在。如果没有当年农业工作者在野外找到历史上留下来的野生稻,袁隆平先生就不可能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庆阳农耕文化的底蕴人们会问,农耕文化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  这里,我的答案也许很讨巧,从源头而来,向未来而去。农耕文化的源头何在呢?中国的农耕文明应该说有两大起源中心,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在隋唐以前领先于长江流域,只是到了隋唐以后,经济重心才陆续向南方迁移,是黄土高原最早支撑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的发展,凭借着几万乃至百万年不断堆积的黄土,演绎了古代的文明长剧,而甘肃庆阳一带,成为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一)庆阳有“陇东粮仓”之美称,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杏制品和白瓜子加工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红富士苹果、黄花菜等有机绿色食品和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农产品享誉国内外。是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的“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和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杏乡”。庆阳的杂粮也开始成为都市人们的新宠。而著名的庆阳香包,正是在这种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萌芽、诞生、发展起来的。

  (二)庆阳的民俗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风范为世人所瞩目,以色彩绚丽的庆阳香包刺绣、陇东民歌、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悠扬婉转的道情皮影为代表的“庆阳四绝”,成为民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庆阳———世界上黄土层积淀最深厚的一块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在传承古老农耕文化的同时,大力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将传统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创新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结合起来。“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民俗文化走出了窑洞,走向社会。

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西峰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等荣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以来,以香包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七届,一届比一届成效显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说农耕一定会导致水土流失的话,那么庆阳的土地能够流失几千年,它今天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被今天的庆阳人民所继续演绎,这就是现实的鲜活。现实的鲜活还表现在由于厚重的历史所哺育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庆阳民俗艺术逐渐为世人所了解,上天恩赐的地下油气资源正源源不断地喷出,庆阳也从一个偏僻的小地区,已经从本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一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