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历史小年鉴

历史

淮阳历史小年鉴

【历史】
几千年前的龙湖,就已经美不盛收。
诗经是这样说的: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蕑。
……
离开龙湖河畔,便进入嘈杂的集市,逢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无数的拜谒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古城因为这种集聚而变得不再平静,拥挤的街道上摆满了各种摊位,小贩们悠闲地拉着自己的生意,在他们脸上少了城市生意人的狰狞,多了一丝古朴,他们卖的大多是淮阳特产,诸如淮阳泥泥狗,枕头虎之类的,行人大都停步观望,把玩,甚至拍照,贩商们也不计较,嘴边挂着笑容给路人讲解淮阳六千年的过去……
一路上无数的民间工艺,无数的马戏杂技,仿佛时光倒转,淳朴的古代遗风又回到我们身边,抛弃世俗的观念,站在神的身边仿佛忘记了时光。
【历史】
关于二月会,《陈州志》是这样记载的:“二月二日,黎明,用灰做圈以兆丰会。儿童击瓦缶,是日,居民诣太昊陵进香奠牲,至三月三始止。”
终于因为不断地靠近,不安的心变得躁动。
那是一座宫殿,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红光,远远望去,犹如挂在天地间的神祗。
那已经不再是一座宫殿,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他,已经深深植入世代人们心中,生根,在人们追究本源的时候,将虔诚地十指,合向他的面前。
太昊陵。
已经有人在午朝门前一步一跪,三步一磕头.
过玉带桥的时候,当地人说快要见到始祖了,过此河可以沐浴心境。宁静的河面上泛着绿波,也许正是这一条河,洗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过了道仪门和先天门,来到了太极门广场,陵园风光一览无余。整个公园松柏夹道,绿草如茵,园中套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入北门东拐,双峰驼昂首遥望,似引颈长鸣,与风沙搏斗中呼唤着绿草甘泉,驼左边是一座绿色的牧包,呈现出一片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风光。
再往前走,穿过钟鼓楼,便来到统天殿,殿内有高大的神翕,内塑伏羲坐像,左右配有神农,黄帝,少昊,塑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汇聚一处,引得人们纷纷拜谒,祈求,香火旺盛古已有之。
【历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颁诏“禁民诌牧”。
五代显德元年,周世宗禁民“樵采耕犁”。
宋建隆元年,太祖皇帝“置守陵户,诏太昊陵与淮阳北关龙湖畔”。
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参观太昊陵,威仪有加的他一改往日不题字的作风,欣然写下“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关于太昊皇帝,三皇本纪是这样说的:
“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拜过祖师爷之后,来到显仁殿。
显仁有含念根,慎终追远,不可忘祖之意。
显,显扬也。仁,二人之意,即父母。显仁殿是讲坤道的厚德载物,可以说统天殿是讲乾,而这是讲坤,正因为这样,此殿台基东北角上沿的子孙窖正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俗证明,凡是来朝祖谒陵者,只要想生子女,就摸摸子孙窖,俗传一定能心想事成,这些都与远古感天而生遥相呼应。
显仁殿之后,屹立着太始门,透过这座门,静躺了千年的伏羲陵墓浮现在眼前。历史的长河因为有了这座巨大的陵墓而延绵不绝,龙的子孙在艰难卓绝的时候也总是回望他们的祖先,神赐予他们力量,让他们有勇气沿着龙的足迹前行下去……陵墓前是伏羲生前使用的八卦台,博大精深的伏羲八卦不仅在当时代替了结绳之政,使人类头脑聪明起来,而且它蕴含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对于现代社会科学仍有指导意义。
如血的夕阳挂在天际,云霞带着红色涌动,从远处靠近,然后涣散开来。太昊陵的建筑群也染上了一层鲜红色,散发出古老而又沧桑的味道。
我们一行人沿着原路往回走,心中像搁了千斤重物,也许是那六千年的厚重,压在心底,无法释怀。
当最后的一眼回望龙湖,回望太昊陵,古人为淮阳吟唱的诗词歌赋仿佛又回荡在耳边……
夏雨新荷正嗅香,
松风独秀两芬芳。
虔心不泯游人至,
始祖方知葬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