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渊源
有诗云: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惠州与颖州。史载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为什么这三大湖如此出名呢? 正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原来,三大西湖的盛名是与 “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密不可分的。杭州、颖州、惠州这个三地曾经是苏东坡为官、贬谪之地,恰好都有风景秀美的西湖,而且东坡所到之处都
有诗云: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惠州与颖州。史载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为什么这三大湖如此出名呢? 正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原来,三大西湖的盛名是与 “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密不可分的。杭州、颖州、惠州这个三地曾经是苏东坡为官、贬谪之地,恰好都有风景秀美的西湖,而且东坡所到之处都
迄今为止,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发现汉魏时期遗址1400多处,而在双鸭山市就发现遗址830处。最大的古城遗址如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群都在双鸭山市,这些遗存是满族先祖挹娄所建。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被国内一些专家认定为黑龙江历史上最早的挹娄人国都。双鸭山市遗址大都分布在丘陵与平原的结合部位,为依山傍水、背风朝阳、视野开阔之地,另外在湿地中的高地亦有分布。迄今,市区文物遗址数量达到181处,集贤县文物遗址
从明嘉靖年开始,“大槐树”开始出现在关于移民的传说中,成为北方人群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并经过清初的修谱牒、碑文逐渐凝结为一个精神意象。至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槐树”已经不再是山西移民的家园象征,而成为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地区祖辈相传
琉璃井现存于沛城东风西路泗水亭公园内,井口绳痕千豁,蒿草凄迷;下视寂然无声,深不可测。细雨晓至,月影暗渡,不知几千百年也。关于沛县琉璃井的历史来源,有三种观点其一:此井为秦王嬴政所掘。当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中见紫气起于东南,以为王兴之兆,遂派大军至丰沛,凿井以断龙脉。明代诗人万寿祺有《入沛宫》诗云:“故宫百里草芊芊,原树春云满祭田。父老岁时犹设礼,碑亭日月已忘年。人心思汉皆如此,鹿走兴亡岂偶然。却望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出生的地方---淮安,虽然不大,但是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气息。淮安北连连云港,东毗盐城,西邻宿迁,市境内有洪泽湖,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也在此交汇。明清时期,清江浦为“南船北马”交汇之地,鼎盛时期曾与运河沿线的杭州、苏州、扬州并成为“四大都市”。淮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至今有著有一饭千金、胯下之辱典故的韩信,汉赋的开创者之一、著有《七发》的枚乘及其父枚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清
虽然双鸭山市建市的时间不长,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双鸭山之宝清珍宝岛烈士陵园。 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3公里,挠力河东岸,万金山南山头西北坡,始建于1969年,1984年进一步扩建,占地面积36,315平方米。园内安葬着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五位战斗英雄和六十三位烈士,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宝清牺牲的部分烈士,耸立着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珍宝岛战
很多地方都会留下历史典故,我们沧州也不列外,我知道有一典故是镖不喊沧,即镖不喊沧州,镖行规矩。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夏商周时期,已经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含今清河、清浦、淮阴、淮安四区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
刘邦“歌毕泣数行下”。一百二十名少年和而歌之,群情为之激昂,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大风歌》。此歌只有三句,却字字金石,掷地有声,其 奋发有为之志,悲壮豪放,建功立业之心,气势磅礴,安邦优国之虑,凝重深切。可谓壮怀激烈,感人肺腑!2 编辑本段大风歌碑 编辑本段大风歌碑共存三块。一块汉碑,高一丈一尺,宽四尺四寸。字体浑圆虬劲,结构匀称优美。据《沛县志》和《徐州府志》记载,为东汉蔡邕或曹喜所书。今人冯亦
清乾隆《陆丰县志》卷之十《水利志》记载了陆丰古代一些桥梁的资料,现转录如下。迎仙桥:邑南门外,当新旧圩间,长一十三门。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康熙初年为苏逆焚毁,后总兵苗之秀修复。雍正四年又被洪流冲坏,邑众捐资修筑,两傍翼以石栏,行者便之。蛟溪桥:邑东三十五里。宋绍兴二年间邑人林亚忠建,万历十五年举人授苍梧知县章美同乡耆廖义、孙美等同修,事载府县志。顺济桥:在甲子所城外,西起天后庙前直至桥东桥尾汕
赤峰市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红山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流长,其代表性出土文物“玉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北纬42°13′,东经118°53′。全区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14千米。是白天琪的出生地。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是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有蒙、汉、回、满等30
《黄帝内经》中强调“五谷为养,从古至今”可见五谷在我们饮食中占据的地位有多高了吧!那么五谷从何而来?是谁来改变人们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跟着个 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关的“七台八景”之一的五谷台。五谷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土台高丈余,广10亩,是神农氏初期建都立业的地方。《兖州府志》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五谷台一带,有着优越的
贵阳文昌阁 道教庙宇。在贵州省贵阳市东门月城上。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 1609),清代康熙八年(1669)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两边设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各层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
丹阳有6000年的文明史。历史上人文荟萃,三国吴的韦昭,南朝的萧衍、萧统、萧刚、萧子显,唐代的皇甫冉、曾昆仲、许浑、张潮,宋代的吴淑、蔡肇、高述,明清时的姜绍书、吉梦熊等,他们分别以文学、史学、书画等名垂史册。近、现代,则有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唐邦治、文学家束纫秋、孔学家匡亚明,以及彭炎、束沛德、梅朵、尚丁等,他们均对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丹阳的民间文化艺术亦丰富多彩,民歌民
丹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丹阳境内就有人类活动。丹阳建置 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新莽始建国元年⑼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东汉初复名曲阿县。吴嘉禾三年(234)改曲阿县为云阳县。晋太康二年(281)复名曲阿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丹阳县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阳郡为
应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地级市孝感市代管。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古蒲骚之地,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自南北朝时期宋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始置县。应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处湖北省中部偏东,应城市国土面积1168.3平方公里,人口71万,现辖16个镇、办事处、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扩建3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应城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最 早对外开放的
河北省涞水县北洛平的北宫清高宗(即乾隆)的皇子中,除在书法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成亲王永瑆之外,再就是以诗画闻名于世的皇六子永瑢了。永瑢诗作有《九思堂诗钞》传世,《清官遗闻》有永瑢踏绘“岁朝图”,经高宗御题后,进呈孝圣皇后的记载。永瑢祖父辈份、自署紫琼道人的慎郡王允禧诗文清秀,擅名画苑,时人认为他可以和南唐画家董源、明代画家文徵明把臂入林。而皇六子永不仅仅是慎郡王允禧的嗣后,而且在文学修养、诗画艺术
寻史溯源,宁晋历史上有“凤凰城”之说。相传公元前二十五世纪,在宁晋古大陆泽之滨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树,叶红椹紫,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凤凰吃到成熟的果实后,引颈高歌,声音悠远,招得百鸟前去朝拜。看到如此情景,黄帝后代少昊就在这棵桑树下居住下来,发展生产,后称“穷桑帝”。凤凰飞走后,人们依照凤凰伏卧的形状,修建了一座城邑,取名凤凰城。即宁晋城的根基。据传,县城南关是凤头,街南口有对圆口井,是凤凰的两只眼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她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东与定兴相邻,西与涞源接壤,北与涞水毗邻,南与徐水、满城、顺平县相接。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拥有千年多的历史文化。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都遗址
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春秋时为晋文侯属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邯郸、钜鹿(治所今平乡县西南)二郡地。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杨氏县,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均属钜鹿郡。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文帝九年(前171)废。神爵四年(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