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的人文历史

历史

丹阳的人文历史

  丹阳有6000年的文明史。历史上人文荟萃,三国吴的韦昭,南朝的萧衍、萧统、萧刚、萧子显,唐代的皇甫冉、曾昆仲、许浑、张潮,宋代的吴淑、蔡肇、高述,明清时的姜绍书、吉梦熊等,他们分别以文学、史学、书画等名垂史册。近、现代,则有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唐邦治、文学家束纫秋、孔学家匡亚明,以及彭炎、束沛德、梅朵、尚丁等,他们均对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丹阳的民间文化艺术亦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曲艺戏剧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具有地方特色的丹剧,就是取之民间艺术精华,为优秀地方剧种。
丹阳境内的文物众多。南朝齐梁陵墓石刻有1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朝延陵季子墓碑及碑亭、江南第一梵钟——唐中和铜钟、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总前委旧址等4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朝玉乳泉井、明朝万善塔等60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还有古文化遗址多处,并从中发掘大量历史文物,其中有良渚文化遗物——黑陶弧腹罐、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黑陶宽把盖杯、湖熟文化遗物——鬲、马家浜文化遗物——腰沿釜、西周青铜凤纹尊等。丹阳故有“江南文物之邦”之美称。

  丹阳是现今江苏地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当时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丹阳是齐梁故里在历史上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现境内文物遗迹丰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处26件,散布在胡桥、荆林、前艾、建山、陵口等地,20只石兽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季子碑刻相传为孔子唯一存世手书;公元883年铸造的唐中和铜钟被誉为“江南第一钟”;丹阳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源发地.行宫九里村是“吴”姓祖始地;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境区存有距今3000年前的葛城、珥城遗址、季子庙、沸井、明万善古塔、通泰桥、开泰桥、玉乳泉井、海会寺、嘉山寺等名胜古迹,地方戏曲以丹剧为代表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丹阳是人文荟萃之地,名人志士,贤臣良将,代不乏人。如唐代大诗人许浑,近现代丹阳孕育了著名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戴伯韬,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泰斗吕叔湘,以及对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共产党人夏霖、黄竞西、管文蔚和匡亚明等一大批名人志士,以及1998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不幸遭美国轰炸牺牲的许杏虎。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领导新四军在丹阳及邻县建立了茅山抗日根据地。解放前夕,《解放日报》在丹阳创刊。1949年4-5月,丹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华东军区和中共华东局临时驻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丹阳运筹帷幄,指挥了解放大上海的战役,培训干部、准备物资,为接管上海作了大量准备。
  丹阳政通人和、社会稳定,让中外客商在这里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居住舒心。丹阳人杰地灵,教育发达,是江苏省教育发展先进市,在全省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大学入学率全省领先.丹阳正积极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历史性机遇,着力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转型引领区、城乡统筹先行区、民生幸福样板区,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呈现苏南特点、具有丹阳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