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强调“五谷为养,从古至今”可见五谷在我们饮食中占据的地位有多高了吧!那么五谷从何而来?是谁来改变人们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跟着个 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关的“七台八景”之一的五谷台。
五谷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土台高丈余,广10亩,是神农氏初期建都立业的地方。《兖州府志》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五谷台一带,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神农氏在此开创了原始农业,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并在此完成了从游猎至农业的伟大转变,因此后人尊炎帝为“五帝”之首。曹植在陈做陈思王时曾到五谷台观瞻,缅怀神农功德,定下了《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神农炎帝为什么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是时代,人口碑渐多,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据说那时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衔一株九穗谷飞过天空,谷粒坠落在地,炎帝拣起种在五谷台边土地里,后来便长出高大肥硕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争相种之。炎帝在这里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故为神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
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纲鉴易如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相传,五谷台原为淮阳仅次于“太昊陵”的第二大庙宇。由于许多自然原因,台地渐平。
现今五谷台是20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在原部分台址废墟上逐步营造起来的,其规模远未达到历史上的景观规模。可喜的是,当地群众响应县政府提出的“将淮阳建设成文化旅游城”的号召,决心兴建炎帝故都神农氏五谷台,景区规划占地2000亩,分建祭祖区、文化区、农艺园、百草园、农具馆等,将成为集古今农业科技及爱国教育的综合旅游观光基地。
不管以前的五谷台还是现在的,它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个记载着中国民业开始的遗址,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