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渊源

历史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渊源

  有诗云: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惠州与颖州。史载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为什么这三大湖如此出名呢?

  正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原来,三大西湖的盛名是与 “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密不可分的。杭州、颖州、惠州这个三地曾经是苏东坡为官、贬谪之地,恰好都有风景秀美的西湖,而且东坡所到之处都留下佳作和胜迹。或许三地西湖的闻名遐迩有其自己独特景致和灵性这方面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理应是苏东坡如雷贯耳的声名和信笔挥洒的佳作。概括地说,是苏东坡这个著名的大文学家成就了这三大西湖的盛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艺家。为人正直,豪荡不羁,“自知其不悦于世”而仍不顾,因而一生仕途坎坷,特别是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后,仕途更加坎坷不平,三次遭贬。此后,“随缘委命而已”,每到一地,随遇而安,亦不忘关心当地政事与百姓生活。“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为东坡对自己一生的满意总结。绍圣元年(1094)十月,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罪名贬谪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所谓“东坡居惠,勇于为义”。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苏东坡最早品题惠州西湖。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东坡来到惠州后看见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游丰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以至“达晓乃归”,游兴是极酣的。他月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写下了“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这“玉塔微澜”成为西湖十景乏一。

  他在贬惠期间,听闻元佑党人永不叙复,“已绝北归之望”,遂决计“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鹤峰买数亩地建屋二十间,栽植果木,凿井取水,令其子迈挈诸子孙至惠居住,以遂“长作岭南人”的宿愿。可是好景不长,居住40天后,又遭贬海南。此后其子孙诸人一直居住到东坡内迁才离去。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自苏东坡被贬惠州之后,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四百多位文人墨客踏足惠州西湖,挥笔抒怀,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其中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凝固在了西湖的石碑石刻之上,浓缩在西湖两岸长堤及孤山小岛的一景一物上,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咀嚼。值得我们更为自豪的是,东坡及其在惠州所产生的文化精神,早已长存于惠州的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