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郧县历史
郧县历史悠久,古称麇子国,商代属庸国,春秋时属绞国,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汉中郡长利县。西汉置锡县。东汉属益州汉中郡锡县,三国时属魏兴郡之锡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置郧乡县,属荆州魏兴郡,以治所附近郧关得名,又传因位郧山之南得名。先后属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阳郡。唐朝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郧乡县,五代时属均州,宋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郧乡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郧县,属襄阳府均州。明成化12
郧县历史悠久,古称麇子国,商代属庸国,春秋时属绞国,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汉中郡长利县。西汉置锡县。东汉属益州汉中郡锡县,三国时属魏兴郡之锡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置郧乡县,属荆州魏兴郡,以治所附近郧关得名,又传因位郧山之南得名。先后属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阳郡。唐朝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郧乡县,五代时属均州,宋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郧乡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郧县,属襄阳府均州。明成化12
江陵,因 "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历史沿革公元前9世纪初叶,周夷王年间,楚国君熊渠封长子熊无康为句亶王,句亶国地理位置即后来的郢都一带。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将国都自丹阳徙郢(今荆州城北五千米外纪南城),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国连续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余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县。秦末楚汉相争,项羽立其部将共敖为临江王,都于江陵。敖死,
今天就来讲封建分封制的形成和“礼”的定型封建分封制的形成 周公东征的胜利,从军事上较武王征商更为彻底地征服了商及其残余势力,把战果扩大到了东方各国,但这毕竟是武力征服,要取得政治上的胜利,还必须从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着手,这一点周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周公适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采取了对全国和被征服地区实施分封(亦即封建)宗法制度,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这是周人的新创
南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市总面积2361.4平方公里,辖17个镇,1个街道,31个居委会,221个村委会,人口47.48万人(2012
四会六祖惠能寺坐落在贞山区内,建筑群颇具气势。每年的水利法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信众。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曾因避难藏身于四会龙甫镇营脚村扶卢山达15年之久,六祖姓卢,当地村民为纪念他,故以山为“扶卢”名,山上有“六祖池”,山下建有“六祖庵”,该庵为唐代所建,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改为六祖惠能寺,旧址至今犹存,现在我们游览的六祖惠能寺是1998年动工兴建的。六祖惠能为岭南佛法之始,
古时的达濠古城,是招收都的政治、军事、经济管理中心。城西设有“水师左营守备府”,相当于团一级的军事指挥部;东面设“招宁司巡检署”,即现实中的公安局;城北则设“招收盐场”,相当于现实中盐务局,东西北三个机构形成品字形布局。民国期间,“招宁司巡检署”改为“达濠警察所”。1918年后,又建群英、盛德两小学于城内,城中有居民几十户,多是前清来濠小官吏后裔。1939年,日军侵占达濠,将城内居民尽数逐出城外,
说起长城,无人不晓,长城之闻名因其“大”,中国现存最小的“古城”是达濠古城。其面积用一般丈量区域面积的度量单位来表述,真是天见可怜,只有0.014平方公里,大约只有一个半球场大。达濠古城位于汕头市南面的达濠区,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说起这个袖珍城,还有一段故事。达濠,古称招收都。山多田少,民以渔盐为业,史载“田三渔盐七”,指的就是当
旧城又名古电白郡遗址,位于高州市北25公里处的长坡镇旧城村,始建于南朝梁代大通(530),废于明代成化四年(1648),其间经历近千年。 据《高州府志》记载:“梁大通中,既置高州,又析海昌置电白郡”,隋“开皇九年(589),省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其郡、县治均于旧城。唐贞观二十三年(650),高州治从高凉移治良德;大历十一年(776),高州治又从良德移治电白,从此,旧城从县、郡治升至为州
大家好,我叫许静来自美丽的水果之乡礼泉,礼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乡,这一站我就带大家去了解——陪葬墓在昭陵陪葬的皇族墓,如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新成公主都在山上的元宫附近。其形制或以皇后礼设有“乳峰”,或作覆斗形,前后各有四个土阙。臣僚墓有几个形制特殊的墓葬,如魏征墓在昭陵元宫西南近处的凤凰山上,依山凿石为圹,墓前有土阙一对,太宗亲为撰书墓碑。李靖墓起冢象阴山,积石山,旌表其对北突厥、吐谷浑用兵的战功
高州观山寺位于高州市之西的观山上,观山东临鉴江,南对南宫岭,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明代以来,这里先后建起了观山寺、玉泉寺、吕仙殿、潘仙殿、报德祠等寺庙建筑群。民国期间,又开辟了中山公园,建有中山亭、若虚亭、茂植亭、咏风亭、襟江亭、旷怡亭和断碑亭等建筑,使观山增添了不少色彩。在这些建筑群体的各个不同地方,分别树有各种碑记,其中有诗碑、记事碑、记功碑、捐题碑以及各个名家题词手迹碑记等。在山上的断崖处,
我国的玉器源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战国及两汉时期,繁荣于明清。四会的玉器加工也有很长的历史,早在清末民初,四会就有一些人在当地开设“家庭作坊”从事玉器雕刻加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会已办起了一批玉器加工厂,玉器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玉器加工技术和玉器品质迅速提高,品种更加齐全,成为当时广东省内少有的上规模生产玉器系列产品的地方,一些玉器产品还被评为广东省名优产品,在省内已颇
高州市环城镇西岸村的村前塘边,长着一棵珍贵的古树——缅茄树。这棵树高约21米,枝繁叶茂,树冠如伞,覆盖着一亩多的地面。 据记载,这棵缅茄树是明朝年间之物,推算树龄应在415年至460年之间,是茂名地区目前有记载的最古老树木。 该树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珍视,除了它的高大雄伟,古老雅朴之外,更主要是它种子的工艺价值。据查,缅茄为苏木科阿芙豆属,果实为荚果,种子藏于荚中,体积近似一颗大荔枝核,上下二截明显
在佛山石湾有一座历史超过南风古灶,是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高庙路,始建于1506年,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对研究中国的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完好保存至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邻侧的高灶也是与南风古灶同年代建成的同类龙窑。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认为:“南风古灶及高灶,确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迹”,“对研
东岩-----唐贞元六年,五十岁的名僧大颠云游四方后,来到这里立庵修行。传说当时山上水乏草萎,大颠以锡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从石缝汩汩涌出,自此千年不断。后人便把此泉称为“卓锡泉”。“东岩卓锡”为潮阳八景之一。从唐大颠和尚率玄应、智高等数十弟子在此立庵以来,东岩佛事香火很盛。现岩上有卓锡古寺、石岩古寺、金顶古寺三座梵宇。卓锡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荫,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传说为大颠用指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北约25公里的谷饶镇小北山麓(地名幽岭,又称塔口山)。灵山寺是慧能大师嫡传第三代弟子——大颠禅师开创于唐贞元七年(791),由当地巨富朝请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资,助成善举。大颠比此寺为西天的灵鹫岭,故命名“灵山”。唐长庆四年(824),大颠圆寂,墓塔建在寺左。据明林大春《隆庆潮阳县志》载:“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中(
话说化州孔庙,历经七百余载,名著南天,属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古建风格,尤其是如意斗拱构架,堪称建筑艺术之精华。如今经重修后的孔庙,重现昔日之风采,为广大游客及参观者所一致赞许。历史上,孔庙门前的马路立有一块高大的花岗岩石碑,其文曰:“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故俗称“下马碑”。意思是说,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对孔老先生的尊敬,就连皇帝老子经过也要下辇而行,
化州市文楼镇流传着一句俗话:“有仙鹅,无奸恶。”话中所指的仙鹅指的便是山高446米、四季林木葱郁的飞鹅岭,据说因为此岭形似振翅高飞的鹅而得名。提起这飞鹅岭,当中还有个仙鹅护主的感人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妇,他们和漂亮又聪明的女儿阿花相依为命,生活虽然过得清苦,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每天天不亮,老夫妇就要上山砍柴,然后到圩里换一些油盐酱醋,下午要到田里劳作,非常辛苦。阿花自懂事起就非
第三奇:美女摄夫话说明末清初,化邑有位姓欧阳的显宦,其膝下仅有一女名娟,字彩霞,爱若掌珠。彩霞年少聪慧,饱读唐诗宋词,笔工咏絮,字写簪花,是一位震动全邑的才女。父择婿甚苛,不少英姿少年高兴而来,败兴而去,彩霞二八妙龄将过也未能配定夫婿。邑郊有位文静书生姓梁名之杠,卒业于城南门外学宫。梁生与彩霞同里,自幼青梅竹马,两少无猜。两人花前觅句,月下联吟,有对有答,不亦乐乎。一次于凤泉邂逅后,便作天盟,相誓
古邑化州有“三奇八景”之说。三奇者:飞梁就树,黄蜂为媒,美女摄夫。这三个传奇故事,世代流传。 第二奇:黄蜂为媒 在鉴江下游的鹿鸣山上,有块四角方方的大石板,叫升仙台。石台上有凹凹的屁股印,一深一浅的脚印和麻篮、水碗的印迹。人们说这是黄蜂为媒,王姑升天留下的痕迹。 相传这里有叫芬坡的村子。芬坡称盈河,地处鉴江下游西岸。王家始祖于咸淳十年从福建福宁府长溪县迁居这里。传下五枝,长子日子荣,娶李氏为妻,男
古邑化州有“三奇八景”之说。三奇者:飞梁就树,黄蜂为媒,美女摄夫。这三个传奇故事,世代流传。第一奇:飞梁就树化邑东三里的旧城岭上,原是梁置石龙郡治的所在地。这石龙城池是中古时代南方规模较大的城池。唐灭隋后,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州,随后石龙城池日渐衰败荒废。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郡守李丹奉令于石龙城垣复城。复城工作开始后,遭到旧城近郊的村民反对。百姓们回顾当年石龙官兵的停马场、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