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发展史
普兰店是一座古城,为沈州(今沈阳)至金州重要的驿站。元代建有石城,城门的石额上凿刻“孛兰铺”3个字,这是该地最早的名称。孛兰为蒙古族的姓氏之一,以姓氏为地名。至今在普兰店市郊太平乡还有个孛兰村。此外,还曾经叫过勃兰堡、孛兰店、孛萝铺、捕拉店、博罗堡,大多与“孛兰”音相近。[1]1901年,沙俄修建南满铁路,在此设站,将站名定为普兰店,这是俄国人按照孛兰的语音标定的,这便是今天称之为普兰店名称的由来
普兰店是一座古城,为沈州(今沈阳)至金州重要的驿站。元代建有石城,城门的石额上凿刻“孛兰铺”3个字,这是该地最早的名称。孛兰为蒙古族的姓氏之一,以姓氏为地名。至今在普兰店市郊太平乡还有个孛兰村。此外,还曾经叫过勃兰堡、孛兰店、孛萝铺、捕拉店、博罗堡,大多与“孛兰”音相近。[1]1901年,沙俄修建南满铁路,在此设站,将站名定为普兰店,这是俄国人按照孛兰的语音标定的,这便是今天称之为普兰店名称的由来
我的家乡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它位于江苏最北部,有“江苏北大门”之称。南京“六朝繁华,十代都会”,苏州GDP高比一省,由于苏南数千年来长期霸占江苏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看看苏南变态到令人抓狂的房价)以及文化中心,我不能说赣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它的历史确实很悠久。我认为,讲赣榆历史,必须从江苏海岸线说起。翻开历史课本,我们会发现江苏的海岸线要比现在偏西,地图上的虚线标的很明显。这一现象是
历史渊源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东汉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江,设县治于潜山县城。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
西周及春秋时期,属瓯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三合潭出土的网坠、鱼刺、鱼钩等渔具(考证为战国时期渔具),反映县境在2400多年前即具有开发海洋的渔文化特点;秦代,今县境属闽中郡;西汉初,属东瓯王国。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因闽越国围攻,乃举国迁徙,县境废墟。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县(包括今温州、台州和丽水地),隶属会稽郡,县境属回浦县地;东汉建武6年,回浦县并入觐县,县境属觐县回浦乡
永年之域,在夏商周三代属冀州之地。此地最早见于史载的名字为“曲梁”,春秋时为晋国曲梁邑。《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国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战国时期属赵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属邯郸郡。西汉西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广平郡,郡治广平(今鸡泽东南)。当时,永年东部有曲梁县和广年县,先后属广平郡、平干国(西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
永年之域,在夏商周三代属冀州之地。此地最早见于史载的名字为“曲梁”,春秋时为晋国曲梁邑。《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国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战国时期属赵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属邯郸郡。隋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武安郡废,属广平郡。隋炀帝杨广即位,为避其讳,改广年为永年,为武安郡治。大业三年(607年)罢洺州,改名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夹山乡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滨海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新建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陵
普兰店市位于大连市地理中心,距大连市区50公里,距大窑湾港50公里。全市总面积28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0平方公里,海岸线65公里。全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3个乡。共164个村、35个社区居民委,258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83万,其中城镇人口38万,从业劳动力39.8万人。普兰店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尤以海参、对虾等海产品,河沙、花
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属右北平郡,唐朝设蓟州。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辖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相沿至今。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全县总面积1593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一个城区街道办事处、94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人口96万人。 县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文物
西柳(辽宁省海城市下属镇)西柳镇,地处辽宁南部,隶属于海城市管辖,居沈阳、大连、鞍山、营口城市群中心。全镇面积64.12平方公里,人口3.7万,暂住人口近5万人,日流动人口10万人。 西柳镇交通极为便利,沈大高速公路穿过,设有西柳站。按二级站标准建设的西柳火车站,并有西柳-沈阳,西柳-佳木斯全国首列,以服装市场命名的“西柳服装市场号”。公路有客货线路147条,运营车辆500多台。镇区总建筑面积18
上次和大家介绍了永年聪明山的简介,今天和大家说一篇关于聪明山的人文历史,还有一段关于聪明山的历史传说,来增加聪明山的神秘感,聪明山欢迎大家来游玩!昭惠王祠在聪明山脚下,绿树掩映中有一片硕大的神殿庙宇,重楼叠阁错落其间。古木青苔,昭示着这里沧桑的历史,碑版古铭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盛。主祭大殿坐西面东,气势巍峨,供奉着聪明山的山神昭惠王。神象端庄,头戴平天冠,身披黄龙袍,威仪天下,帝王景象。世世代代享祭
曲塘镇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属千年历史名镇,地处南通市与泰州市交界处,曲塘镇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总人口10.6万人,海安县八大卫星中心镇之一。南近南通机场和南通港,328国道穿镇而过,古通扬河蜿蜒其间,水陆交通便捷,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素有“金姜堰、银曲塘”和“卖不尽的西北,买不尽的东南”之美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于1983-1984年就
沈阳东陵区始建于1964年,位于沈阳市的东南部,沿北、东、南三面半环于市区,面积约913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福陵坐落于境内而得名。这里一年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雨充沛,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区内山清水秀,东部和抚顺市山水相连;西部的南北端与于洪区吻合;南与苏家屯接壤;北与沈北新区毗邻,位于铁岭、抚顺、鞍山、本溪、辽阳等辽宁中部城市的中心。其中东南和东
海安县南莫镇的青墩新石器遗址旁有座青墩护国寺,曾历经四次劫难,如今又重获生机,香火再现,信众与游客也与日俱增。护国寺始建于唐。唐初,青墩人为避水灾,“堆土成岗,挖地成河。”于是,青墩外围形成了四条河,即东唐河、西唐河、南唐河和北唐河。为求得神灵护佑,在庄子东南高地上,青墩人修筑了“关帝庙”,供奉关羽塑像,也称“武庙”。宋淳祐年间(1241年-1250年),“武庙”又扩建为四合院,增塑岳飞像于正殿,
窦景庸的生平,元•脱脱《辽史•列传•卷九十七》(中华书居)记载如下:“窦景庸,中京人,中书令振之子,聪敏好学。清宁中,第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少府少监。咸雍六年,授枢密直学士,寻知汉人行宫副部署事。大安初,迁南院枢密副使,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赐同德功臣,封陈国公。有疾,表请致仕;不从,加太子太保,授武定军节度使。审决冤滞,轻重得宜,以狱空闻。七年,拜中京留守。九年死,谥曰肃宪。子瑜,三司副使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历史文化悠久。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为蜀地;战国时,南郑初属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南郑地名始著。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叛秦。至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夺回南郑。周显王之世(前368~前321年,秦献公十七年至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南郑又被蜀占据。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派司马
据肥乡县(河北省邯郸市东部一个平原粮棉县,冀南棉海、冀南粮仓,圆葱之乡、食用菌之乡)县志记载,两千多年前孔子出游路过肥乡城西北时,发现有一三脚蟾蜍,叫当地村民在此挖出一口井,此井水甘甜,深具灵性,能够医治百病,随在此地修建一座寺院,名为“井堂寺”。 井堂寺始建于公元138年,迄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唐代时达到鼎盛时期,有“南有白马寺,北有井堂寺”之称。该寺院因井出名,前来烧香拜佛、求水治病者
永年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乃广平郡之望地,战国时期,赵国就在西阳城建造信宫,做为王侯和群臣聚会的地方。隋末,夏王窦建德在永年城(今永年广府)驻城建都,永年城为历代郡、府、州、县驻地。春秋时谓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商贾云集,富饶中原”之美誉,7000多年前就孕育了仰韶文化等人类早期文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建都的广府古城;
传说永年是毛遂的封地,毛遂墓在城西南五里大堤内,欲“脱颖而出”的游客,可到这里学一下“毛遂自荐”的精神。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之一,公元前290年,平原君奉使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请往。他自信地说:“不是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你尚未将我装于囊中。倘若早把我装于囊中,我的才华就象锥子那样,早已脱颖而出地露出来了。”平原君便带其一同出使楚国。在谈判中毛遂抽剑出鞘,逼近楚王,说以利害
平泉县“平泉”的传说平泉县城街中心有一个天然水泉,方约两丈,水深八尺,泉水清澈,游鱼嬉戏。水泉四周石条垒砌,上围石栏,另刻石碑,为平泉八景之一。过去周围居民均饮用此泉。康熙十六年,康熙北巡路过这里,见泉水由平地翻涌而出,甚是壮观,随口赞曰“圣地平泉”,皇帝的一句话,竟使“平泉”成了后来的行政建制名称。传说内容清代之初,平泉街并不叫平泉,而是叫八沟,居民也少。就在这八沟村的中心,平地中有一个水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