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护国古寺

历史

青墩护国古寺

海安县南莫镇的青墩新石器遗址旁有座青墩护国寺,曾历经四次劫难,如今又重获生机,香火再现,信众与游客也与日俱增。

护国寺始建于唐。唐初,青墩人为避水灾,“堆土成岗,挖地成河。”于是,青墩外围形成了四条河,即东唐河、西唐河、南唐河和北唐河。为求得神灵护佑,在庄子东南高地上,青墩人修筑了“关帝庙”,供奉关羽塑像,也称“武庙”。宋淳祐年间(1241年-1250年),“武庙”又扩建为四合院,增塑岳飞像于正殿,更名“护国寺”。

南宋淳祐年间,江淮乃宋金、宋元反复争夺的地区,宋理宗昏庸无能,人民大失所望。地处江淮的青墩人自然缅怀、追寻、崇敬关羽、岳飞等名将。此后,护国寺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已经发展为有庙产150余亩,大小寺房100余间的地方寺院。
鼎盛时期的护国寺,正殿大门朝东,迎旭日,临流水,寺前有一小木桥,名忠义桥,位于东唐河上,跨度20余米。站在桥上,只见寺门桥门相对,寺门前广场两侧,两根旗杆,上悬木斗,直指苍穹。寺门两侧,蹲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似乎在打量着前来的香客是否虔诚。进入寺内,迎面是前殿。一尊神像,高大威猛,突现眼前。神身前倾,一手执鞭,高举欲下;一手置后,紧握拳头,乍一看,十分吓人。这是王灵宫。殿南侧北侧各有栅栏和门,南门内神像为顺风耳,北门内为千里眼。两侧栅栏内,各一匹马两名马夫,左为岳飞坐骑白龙马,右为关帝宝驹赤兔马。马皆昂首、翘尾、跃蹄,作奔腾状,行云雾中,似乎要飞升而去。马夫紧握缰绳,神情像在猛喝,姿势似在奔跑,形象十分逼真。前殿两边有侧门,穿过侧门向后,一幢高大建筑矗立在面前。这是正殿,也叫大雄宝殿。正殿雄伟高大,明三暗九,飞檐翘角。殿内柱子皆盘龙,殿脊为二龙抢珠。殿前有石阶五级和宽大的天井。正殿内有两尊神像,一个是着红袍的关羽,左关平,捧寿亭侯印;右周仓,执青龙偃月刀。一个是穿白袍的岳飞,左张保,右王横,瞪眼侍立。两侧立柱上书正楷金字对联。上书:赤面赤心,三国英雄数第一。全忠全义,万代豪杰世无双。神像旁一钟一鼓。正殿一侧有方丈室、韦陀殿、果空(当家师父的弟子)禅房、济善禅房、松岩禅房等;另一侧有太生殿(四周有十三太保),华佗殿(供奉为关羽刮骨疗毒的神医华佗),五圣殿(供奉五路瘟神)等。正殿后有文昌楼(供奉文昌菩萨,内藏经书,也叫藏经楼),工房、廒房、厕所等。

1943年的1月1日,日寇从盐城奔袭而来,正在寺前检阅的税警团慌忙撤退,看到地上有抗日标语,再看寺院中有芦苇遮盖,日本兵怀疑护国寺中藏有中国人,于是四处点火,霎时间,大火冲天而起,除用作马房的一间寺房外,千年古寺,就此化为灰烬。这次劫难后,青墩人将古寺下属的一座庙拆除,复建了原寺的三大间主殿——大雄宝殿。1958年,“大跃进”的热情盖过了对宗教文化的保护,青墩人将护国寺仅存的三间主殿拆去两间,用这些材料建成了当地一所小学。“文革”中,护国寺作为“封建迷信堡垒”,仅存的一间寺房在最初的“破四旧”运动中很快被彻底拆除。
改革开放后,青墩庙会一年比一年繁荣,富裕起来的青墩人心中开始涌动着一个念头:配合筹建中的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址纪念馆,重建护国寺,弘扬佛教文化与爱国主义传统,丰富青墩的旅游资源。2000年1月,在距原址约500米处,新建的护国寺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接着又是二期工程。新生的护国寺不仅保留着佛教文化与爱国主义相互交融的特点,它还是青墩文化的一个部分。

曾经跟奶奶聊过,问奶奶以前的寺庙是不是就是这样。奶奶说:不是这样的,以前的寺庙好大好大,比现在的寺庙大多了。不过以前的寺庙被日本人烧了,现在的寺庙是以后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