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郁南
我的家乡郁南县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maybe很多人不知道它、不了解了解它,它不是大都市集中地,不是身处开阔的大平原,anyway它有它的优势有独特之处,依然是我心中的骄傲。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它,接下来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下它——郁南县。 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他也接受了汉朝的封号。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
我的家乡郁南县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maybe很多人不知道它、不了解了解它,它不是大都市集中地,不是身处开阔的大平原,anyway它有它的优势有独特之处,依然是我心中的骄傲。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它,接下来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下它——郁南县。 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他也接受了汉朝的封号。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
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商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多游牧民族。汉文帝时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据整个河西直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先后派霍去病两出河西,击败匈奴,陆续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将河西地区括入汉王朝版图。其时,今之永昌境内有鸾鸟,番和,骊靬,显美,四县,其中鸾鸟属武威郡,其余三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并在番和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东汉,鸾
天水古为邽县,原本是戎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是陇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县,区划是今天水市区西南。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 天水是华夏文明和
黃浦区是中國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黄浦区和南市区合并而来,位于上海市几何中心,面积12.85平方公里,人口61.9万(2003年)。黄浦区位处上海市中心。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路、西藏南路、制造局路,与静安、卢湾两区毗邻。区境面积12.4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1.16平方公里,水域1.34平方公里。
说起女娲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你正真去过女娲庙吗?知道女娲到底生活在怎样的地方吗?不知道没关系,我带你去了解。一 简介 在清代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将庙移建在陇城东门内。因清水河侵蚀城址,庙又移建东山坪。同治初年,庙被毁,重建于陇城南门内。“文革”期间,庙宇被毁,荡然无存。1989年陇城民众集资重建,在城南门内原址上建成女娲大殿,内塑女娲像。除女娲庙外,秦安县郑川乡邢泉村,又有娲乡神母宫。相传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中国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中国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中国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
仪征,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公元前1066-771年西周时期就有了建制。唐宋时已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仪真(征)”地名。这里历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古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明代为朝廷公布的33个重点商业城市之一,清代为重要商业城市。 说起仪征的历史,西周一个太子叫“蚁”的,封地
天地形胜,仪态纷呈,万物争辉,百郭竞雄。壮哉庆阳,岐黄故里,周祖旧邦,红色热土,西部名城。居中华之腹地,处秦陇之要膂,拥万顷之沃野,接三省之通衢。文脉厚深,宝藏富集,钟灵毓秀,俊采星驰。世纪初来,革故鼎新,振翮腾起,为世惊殊。 煌煌庆阳,气象雄浑。东踞子午岭,绵延千里,茫茫林海,拥绿叠翠;西依六盘山,巉崖壁立,峨峨山峦,峥嵘崔嵬;北临毛乌素,塞北风情,渺渺平沙,壮阔瑰丽;南望渭河川,三秦风物,洋
孝感,是全国设市城市中唯一因“孝”得名的地级市,孝文化源远流长。史志记载,南朝孝建元年,孝武帝刘骏在出了几个大孝子的安陆郡东部置“孝昌县”,以褒扬此地民风之淳,孝道之昌,五代后唐时期,为避讳改孝昌为“孝感”,孝感因孝得名至今已1557年。孝感有“董永故里”、“天仙之城”的别称,汉代大孝子董永孝行感动七仙女的著名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在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
乐成旧有三说:一为 “王子晋吹萧”说;一为“乐正造士”说;一为“云门奏乐”说。持“王子晋吹箫”说者,有宋僧信南等。信南于宋景祐三年(1036)诣京,仁宗访以乡里,对曰:“臣僧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君人竹之乡。”仁宗曰:“是必温之乐成僧也。”宋人王十朋说:“乐清为子晋之江山”,又说:“子晋遗迹在乐清有二”,乐成是其一。宋人赵崇晖也说:“王子晋之吹箫,张文君之炼丹,皆此地也。”明永乐《乐清县志》在“仙
历史介绍乐清历史悠久,相传王子晋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清”。东晋宁康二年(374),析永宁县东北部地,置乐成县,属永嘉郡。这是乐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二年(592),省乐成县入永嘉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嘉原乐成县地重置乐成县,属东嘉州。武德七年,复省乐成县入永嘉县。载初元年(689),复分永嘉县置乐成县,属温州。五代后粱开干二年(908),为避梁太祖父朱诚之
骑楼。在中国沿海的地区的人们并不是很陌生。百年骑楼,正是南洋风格建筑的典型写照。那些前辈们漂洋过海,辛苦创业,用半生的积攒回到家乡盖起了骑楼。只有走进了这一排排遮风避雨的骑楼里,才算是真正回到了家。如今,骑楼已是鮀城历史的缩影。小公园,也随着骑楼的年华老去,渐行渐远。这个寒假。与研究性学习的同学们。走进一座座骑楼。犹如走进一段段岁月。一切都历历在目。曾经多么辉煌的地带。如今。却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海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有越族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陶石文明和璀璨的青铜器文明。春秋为百越之地,秦为符类之属,汉为南海小邑。东晋咸和六年,从东宫郡的博罗县划出建置海丰县。到唐天宝元年到唐乾元元年,曾升设为海丰郡。 海丰,是民主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策源地之一,是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农民运动先驱,海陆
马踏飞燕又简称铜奔马,铜奔马969年9月发现的武威雷台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汉墓中出土的铜奔马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常书鸿等亲笔撰文研究,社会各界为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精品,1984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拥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鸟”、“天马”、“马超
在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独具神韵的地方,凉州,历史的长河在这里谱下了一曲不朽的传奇、洒下了一幅不倦的神奇。 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自汉代张骞 “凿空”西域,开通 “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孕育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今日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代简称 “都野”、 “盖
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得名,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蕲春早在公元前201年(西 汉高祖六年)建县,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公元47年(东汉建武 二十三年),裁县置侯国,传三世,国除仍为县。378年(东晋太元三年),更县名为“蕲阳”;486年( 南齐永明四年),复更县名为“齐昌”,598年(隋开皇十八年)复“蕲春”县名。1367年(明洪武九年 )置“蕲州
集美大桥南起于环岛路与五石路的交叉口,以桥梁方式跨过浔江海域(厦门岛与集美之间海域),在集美乐海路上岸,沿乐海路途经嘉庚体育馆、大学湾,接集美大道,直达拟建的厦门西客站,全长8.43公里,其中跨海部分3.82公里。大桥建成后,驾车从集美大桥跨海只需七八分钟。集美大桥位于厦门岛北部海域,道路主线起于本岛五石路环岛北路南侧路段,先上跨环岛北路,再以隧道方式下穿规划机场(厦门高崎机场)跑道,后以跨海大桥
流溪河位于中国广州市的西北部,是由众多溪流汇集而成。发源于从化市吕田镇与新丰县交界处,先后汇集多条支流后,穿越黄瑶山峡(又称石马山峡)流入流溪河水库,始称流溪河,又称吕田河。流溪河上游有个流溪湖,湖东岸有个新群村,从前人们也叫牛群石。因湖边山坡上有很多很大的黑石头,像一群散落的牛群卧伏在路边、田头、村后,这些牛群石是怎样来的呢?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五位仙人,云
从化历史悠久,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从化又到处都有温泉,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讲述一个与温泉有关的传说--龙宫煮泉。话说很久以前,从化白石岭下流溪河畔,有个叫青龙头的小山村。村头住着一个姓徐的采药老人,心地善良,常常义务替村人治病,大家都叫他徐伯。有一年瘟疫流行,徐伯眼看村里一片凄凉,心里非常难过,他为了给乡亲治病,顾不得自己年迈,爬山涉水攀悬崖,不辞辛劳去采药。可是,村附近的药越挖越少,他只好爬过一山又
关于桥的传说,不得不说曲周桥甚是多。 古代修建桥梁,便利交通,是执政者关心百姓疾苦体切民隐,为民众谋福利的举措,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的体现。清同治九年版《曲周县志》的“建置”部分写道,“滏河大桥曰济川,在城东三里”,即前文提到的东桥,是为滏阳河桥,名叫“济川桥”,相传始建于明代,为鸿胪寺序班赵来凤修建,明末毁于战乱,造成交通不便,清初同治年间由知县李时茂主持重修,“雍正九年知县张若岩复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