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庙等你来参观

历史

女娲庙等你来参观

说起女娲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你正真去过女娲庙吗?知道女娲到底生活在怎样的地方吗?不知道没关系,我带你去了解。
一 简介
在清代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将庙移建在陇城东门内。因清水河侵蚀城址,庙又移建东山坪。同治初年,庙被毁,重建于陇城南门内。“文革”期间,庙宇被毁,荡然无存。1989年陇城民众集资重建,在城南门内原址上建成女娲大殿,内塑女娲像。除女娲庙外,秦安县郑川乡邢泉村,又有娲乡神母宫。相传建于宋元时期。明、清以后,虽经破坏,但屡毁屡建,规模未改。清光绪年间,陇上著名书法家孙海为其题额:“娲乡神母宫”,为女娲行宫。庙内原有建筑今已无存,仅存有县人路道庸、安维峻、孙海等人题写的木刻匾额。1980年后,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建了大厦、抱厦、钟楼、鼓楼和舞台等。著名学者、书法家范文通、钱定一、许行、黎泉、张克复等人为其题写了联匾。新建的女娲庙,古色古香,气势雄伟,是陇城最为壮观的砖木结构仿古建筑,占地160平方米。女娲大殿雕梁画栋,飞檐兽脊。上顶4棱与主梁衔接,主梁正中一大“寿”字闪着银光,两边和其他四棱飞檐翘起,被栩栩如生的大象、狮子、麒麟等雕塑点缀,显得更加壮观夺目。大殿正面6根明柱被楹梁连接,正中楹梁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图案,两机时楹梁上饰以花朵。大殿内正中部有女娲氏的塑像,生动形象,女娲氏“炼石补天”、“捏土造人”情景被塑得栩栩如生。大殿前檐上还有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娲皇宫”、“炼石补天”的题字和“开天辟地”的匾额。在庙院的东部,又重新建起一座娘娘庙,与女娲庙东北相连,庙前新立重建庙宇的石碑一座。庙门口处还立有“娲皇故里”的石碑。
二 传说
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之一,传说伏羲与女娲是由一对兄妹结合为夫妻。伏羲“始画八卦,造契书以代 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女娲有“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的传说,在大地湾遗址发掘遗迹中均能找到明显的痕迹和线索。大地湾西面有一条纵贯秦安南北的葫芦河,伏羲、女娲就生长在这里。另据史载和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谷。在陇城镇东侧,至今还有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在风沟悬崖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洞道呈葫芦状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传说是女娲捏土造人用水之泉。
三 规模
解放初期,女娲庙仍保存完好。此时的女娲庙共分三层殿,即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筑,又称“三台寺”。一层是天井,内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树,人称“中皇古桂”。二层是拜殿,殿外两条滚龙抱柱,楼宇古朴,雕龙画栋,气宇不凡;殿前有一顶门神“胡敬德”的官帽,大赢二尺、厚寸余、重约八九十公斤,据说此帽为胡敬德朝庙上香时的遗忘之物。三层即正北为正殿,供奉女娲娘娘、十八罗汉诸神。另分东房、西房和南房。东、西房各有一门,南房有两门,即山门平心门。在女娲庙西南侧一里之遥的山巅,建有一座玉皇宫,即玉皇大帝的宫殿,四合大院,一个天井,内设正殿和火神庙,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宫仅住三四个和尚,规模远不及女娲庙,但与女娲庙遥遥相对,独成景观。玉皇宫解放初期保存尚好,却毁于六十年代。女娲庙、玉皇宫和塔院的建筑十分讲究。建筑所用木材就地取材,但寺庙塔院所用上千柱墩石却来自安康旬阳县的火岩石,此石坚硬无比,千年不化。采石后经众纤夫从灞河用船运自徐家坝,再用牛拉、人抬、木滚等方法运至女娲山。庙院的砖瓦也很独特。从古至今,女娲山一带的山民大多沿袭土墙、木梁、石盖的砌房方式,女娲庙却单一色的青砖青瓦,而且砖的大小规格有七种之多,形状又有圆砖、方砖、长砖和厚砖、薄砖、花砖之别。工匠们考虑到建庙耗砖瓦之巨,质量之高,特在女娲庙后山修建了窖场,至今后山还有“窖场”的地名。平利县收藏一块《中皇山女娲氏庙碑》,系清雍正十三年修葺寺庙时由当任知县古沣撰文,博引古今文献较系统地阐述了女娲神话传说。庙碑高3.3米、宽1.3米,欧体楷书,由3块梨木精刻而制,工艺极为考究,系平利发现最大的木质碑刻。
朋友们有时间一定要来我们秦安,亲自去看看女娲庙,听来的,网上看到的,都没有自己亲眼看到的要完美,如果你来了说不定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我的梧桐子认领家乡网址: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