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香包

历史

我的家乡——香包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中国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中国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中国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中国庆阳历史的“活文物”,足可成为中国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

——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

——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征集香包节节歌为契机,开展的新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涌现出了《美丽神奇的庆阳》、《荷包飘香》、《欢迎您到庆阳来》等优秀曲,进一步推波助澜。

尤其连续三届香包节,庆阳获得了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届、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使庆阳增加了11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在第二、三届香包节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庆阳市贺梅英等48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63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还命名170人为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了弘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通过节会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和获得的11项全国性命名,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通过民俗文化的展示,使更多的人们对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庆阳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千百年来,在与疾病抗争的岁月里,造就了很多被后人敬为神明的名医。如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他们在祖国医药学发展史上,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