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传说,不得不说曲周桥甚是多。
古代修建桥梁,便利交通,是执政者关心百姓疾苦体切民隐,为民众谋福利的举措,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的体现。清同治九年版《曲周县志》的“建置”部分写道,“滏河大桥曰济川,在城东三里”,即前文提到的东桥,是为滏阳河桥,名叫“济川桥”,相传始建于明代,为鸿胪寺序班赵来凤修建,明末毁于战乱,造成交通不便,清初同治年间由知县李时茂主持重修,“雍正九年知县张若岩复修之,椿易以石,后经修补”。王显在《重修东桥碑记》中说,“滏水环城仅清流一线与漳合而势始壮,春冬稍涸,夏秋则波涛汹涌。孤城之若块,民未易方舟渡也。”这座桥的规模是“两旁翼以楯栏,东西防以锁钥”,“鼎新雄峙,屹然一邑之巨观也”,“亘长虹于波面,见青龙于水中”,舟楫鳞次,商贾猬集,万民歌舞于路途中矣。“在桥言桥,则便民通商”。
在滏阳河的南边还有一座便桥,称为“南便桥”,为石墩、木板桥梁,修建于清代中期的雍正九年,同治《曲周县志》记载,“又于桥(济川桥)南添建便桥”,说的即是此桥,一直使用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滏阳河桥西约500米处,还有一座古桥,为砖石结构,一个大拱,上边有两个小拱,正中桥拱上还趴着一个龙头,刻有龙爪、云纹等,很是壮观,龙头是用来泄水的。桥栏杆是用大石条砌成。清同治九年版《曲周县志》的“建置”部分写道,“津梁在东关外者通济桥”,即此桥,乾隆十二年知县劳宗发重修。现在此桥的主体被掩盖在路下,石头桥栏杆散落。这座桥的名叫“通济桥”。
曲周本地还有一首传唱已久的关于桥歌谣,“不出城门三道座桥;出了城门桥摞桥;过东关走吊桥。”这虽然是一个歌谣,但描写的都是些事实,“不出城,三座桥”指的是原来曲周县学(县儒学,也称文庙)泮池上的三架石桥,泮池又名泮宫,是位于文庙正殿正前方的水池,意为“泮宫之池”,是曲周官学的标志,形似半月形,又名月牙河,泮池关系到一县文运兴衰与否,其上建有三架石桥,因文庙在城内,故有此说。“出东门,桥摞桥”,指的是东门外护城河上原有一架形制很奇怪的桥梁,即桥上面又修一桥,故名桥摞桥,应该是地面或水面升高的缘故。“过东关走吊桥”的说法已不可考。
关于曲周桥梁在一些古人的诗歌中也有描述,明代鸡泽人曾任绍兴知府的刘锡在《曲梁春水行赠邑侯黄公》的诗中有,“曲梁梁下春水心,风生细浪吹鳞鳞”的句子。明末清初河朔诗派的著名诗人赵湛,字秋水,永年大由村人(今属曲周)曾写过两首有关曲周桥梁的诗,其一为《七岔路桥(今之霍桥滏阳河桥)》,“长提夹柳向秋城,曾看桃花戴月行。偶识儿童头半白,小桥流水夕阳明。”另一首为,《新庄桥(今之南桥口滏阳河桥)》,“少年犹记数追游,醉缆歌船上小楼。当是豪华成逝水,晚桥犹带滏漳流。”同样是河朔诗派的翘楚、曲周相公庄村人刘逢源也写有《滏桥即事》,“桥下山光流不去,沿溪看竹过邻家。墙头积雨生幽草,溪畔回风聚落花。笔砚云窗书旧句,旗枪瓦鼎泼新茶。睡余闲拉西溪叟,箕踞长林看晚霞。”乾隆年间任职曲周的知县周治辂,字监殷,湖南宁乡人,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著有《虚白斋诗集》。在曲周任时,有感于曲周优美的风光,“偶寄兴,因就景之近水者,撰四题为四调与士民歌咏”,“用志同乐”,写下了《曲周四咏》共有四首词和四首诗,其中有关曲周桥梁的诗词分别为《浪淘沙·桥流樯影》,“桥下水流行,南北舟横。风帆落处爨烟生。傍岸空樯常倒影,届破空明。何处棹歌声,浪静波平。洞庭八百濯(濯:音zhuo,二声,洗)天清。分得微溪光一线,聊于鸥盟。”另一为《七律·桥流樯影》,“叠石成桥一水流,半乡半市好停舟。挂来月色帆新落,牵去风声缆暂收。许带寐言藏硕涧,惯从委曲表愚沟。通津别有沧溟处,影落微溪漫苦留。”这些优秀的诗词,为我们研究曲周历史人文的演变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更多关于曲周人文历史请登录: 家乡曲县网址:/upload_files/2021/10/03/ebjuq3076327453
微信:liumengzi19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