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的历史

历史

黄浦区的历史

黃浦区是中國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黄浦区和南市区合并而来,位于上海市几何中心,面积12.85平方公里,人口61.9万(2003年)。

黄浦区位处上海市中心。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路、西藏南路、制造局路,与静安、卢湾两区毗邻。区境面积12.4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1.16平方公里,水域1.34平方公里。

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也是现代上海的中心商业区,区内不仅有上海外滩、豫园、城隍庙、文庙等历史人文景观,还有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馆等现代城市景观。区内的国际饭店一度被列为上海市的绝对中心。

黄浦区是上海城市最早形成的区域。元朝在1292年设立上海县,县治和县城区域都在近黄浦区境内(原南市区浦西部分)。鸦片战争后,区境北部开辟为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区境分属上海第一区(黄浦)、第二区(老闸)、第三区(邑庙)、第四区(蓬莱)。其中第一区因濒临黄浦江,而被称为黄浦区,这是黄浦区得名之始。1956年,黄浦、老闸两区合并为黄浦区;1959年,邑庙、蓬莱两区合并为南市区。1993年,黄浦区、南市区原浦东地区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黄浦、南市两区拆二建一,成立新的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