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寿之乡夏邑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东南部,地处沱河上游,坐落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人,辖夏邑县产业集聚区及24个乡镇。夏邑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地,孔子曾多次回乡祭祖和考察殷礼,在县城以北5公里处存有孔子还乡祠。夏邑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时代属虞地,秦置栗县,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东南部,地处沱河上游,坐落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人,辖夏邑县产业集聚区及24个乡镇。夏邑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地,孔子曾多次回乡祭祖和考察殷礼,在县城以北5公里处存有孔子还乡祠。夏邑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时代属虞地,秦置栗县,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隶属于平顶山市。叶县是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岩盐之都。叶县,古称昆阳,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商周时是应国的国都,春秋时期是叶姓始祖沈诸梁(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自称叶公)的封地,海内外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成语典故“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源于叶县。境内现存有萧王城、霸王城、仰韶文化遗址、汝坟县城等古
鹿泉市辖9个镇、3个乡、1个区:获鹿镇、铜冶镇、寺家庄镇、上庄镇、李村镇、宜安镇、黄壁庄镇、大河镇、山尹村镇、石井乡、白鹿泉乡、上寨乡、鹿泉经济开发区。获鹿镇:第一到第十一共11个社区;高庄、西马庄、东马庄、北新城、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八街、曹庄、杨庄、贺庄、郑家庄、张庄、大毕村、小毕村、南海山、北海山、东辛庄、石柏村、六街、七街、杜家庄、下聂庄、大李庄、黄峪。铜冶镇:南铜冶、北甘子、永
湛江市名的由来由“广州湾”到"湛江"市: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
介绍完我的家乡的历史演变,下面就来对我的家乡进行定位吧! 封丘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隅。处于北纬34°53′~35°14′、东经114°14′~114°46′之间。黄河从县境南部自西向东,在东南部成近120°的夹角,流向东北,形成大面积的河滩地。县境北和滑县相接,东北与长垣县毗邻,西和西南与延津县、原阳县接壤,南界、东界黄河环绕,与开封市、开封县、兰考县隔河相望。县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封丘,它没有巍峨的高山,也没有潺潺的流水,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但它也别有风味!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认识我的家乡吧!封丘的历史演变: 封丘县古为豫州,兖州地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炎黄系统的羌族就生活在这里。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民族封帮称
修武县是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问礼之地、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谪居之地、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之地、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行医之地、百代文宗韩愈的出生之地、宋代名瓷绞胎瓷的发源之地。夏代隶属冀州覃怀之地,殷商始筑宁城,名宁邑。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伐纣途中勒兵宁邑,修兵练武,遂易名修武邑,隶雍国。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改为南阳邑,隶晋国。秦始置县治,隶三川郡。西汉,高祖三年(前205年)将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位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相关人士介绍,此次主要是恢复了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并且
建湖位于盐城西北部,旧称盐城西北乡。周以前,这里为古淮夷地,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盐城西北乡划归泗水郡,属射阳县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包括盐城西北乡在内的射阳湖以东地区被分置立县,县名盐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立左乡县,盐城西北乡被一分为二:西半属左乡,东半仍属盐城。从唐代起又改属盐城(盐渎后改名),直至上
我来自陕西省渭南市,我爱我的故乡。 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有很多,渭南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周、秦、汉两千年期间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都比较发达。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改为渭南市。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渭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从大荔猿人、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期的古长城隋唐时期的帝王陵;从秦汉时期的王室行宫到元明清的古建筑群,文化古迹遗址1200多处,仅国家和省级保护
海陵今区境周时称海阳。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新莽时(9-23)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更始帝即位(23),复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仍属广陵郡。刘宋,南齐因之。南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并为郡治。北齐、南陈、北周因之。 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第二年,泰州改称泰县。属淮扬道。16年道废,泰县属江
赣南因位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故俗称赣南;因宋代分设南安、虔(赣)州两个行政区,故简称南赣;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赣南历史悠久,《山海经》载,远古时代就有“赣巨人”活动。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随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宁西铁路、正在修建的随信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福银”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和随信铁路。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横跨鄂豫两省的桐柏山,成为中国南北界河淮河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风味名点。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湖北孝感地区的特色地方名产孝感麻糖,被美食家评价为香、甜、薄、脆、老少咸宜的风味佳品,早已闻名于全国。 麻糖生产据记载始于明朝,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其生产过程分三步,以糯米和麦芽为原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
中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巨大的狮子,不要惊动他,让他沉睡吧,他只要一惊醒,将会震动全世界”。是的,中国的出现,铸就了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中国的崛起,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翻开厚厚的历史,中国是受满了屈辱和摧残的肌体,100多年前,中国受屈辱的年代开始了。英国发起了鸦片战争,分割了我们我们的领土,香港。1901年,日本利用辛丑条约分割了台湾,在接连失去浪
白虎岩,位于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西侧山上的“马仔墓水库”旁,以一块约十二米高的天然巨石为屋顶,以石洞作庙堂修建一座小庙,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庙门高约两米,门上巨石正面勒刻行楷“壁立朝天”四个字,落款“万历八年重九日”。庙内面积约16平方米,四周以岩壁为墙,正中有一石供桌,边沿刻“建文二年置”,左边岩壁上有二处石刻,分别勒刻楷书“雍正元年重修”及“同治九年重修”。据《同安县志》载:“白虎岩在县西
乾隆年间古老集镇,历史久远。据(嘉庆)《义乌县志》卷2第61页记载:“万善桥(义乌)县南三十公里佛堂镇。乾隆庚辰(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吴周士等倡建浮梁。”知县杨春畅在乾隆28年7月记述:“距县(义乌)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牛,交通邻邑。”从知县这篇记中足以证实在240年前佛堂已称为“镇”,且是个相当兴盛的市镇了。嘉靖年间据义乌道情《狗肉记》中唱到,明嘉靖年间,(
文庙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约4.5亩),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极具规模,曾是天水地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崇圣尊孔之地。秦安文庙自创建以来,历代都进行过保护修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相继维修。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又增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遭大地震,殿宇被毁,六十一年(1722年)修复。此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