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宁西铁路、正在修建的随信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福银”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和随信铁路。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繁茂的植被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南宋有名将李庭芝;元朝有明玉珍,农民起义军领袖,大夏国建立者。明玉珍本姓“明”,这本来就是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今版《辞海》尊重历史,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错误)。柳林古城畈人。元末农民起义攻重庆,陷成都,定四川,自称陇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庆,国号大夏(史称“明夏”),建元天统。明军大举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为归义侯。第二年朱元璋怀疑明升有异心,将其全家送往高丽;明中后期有著名谏官杨涟,因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斗争而死,谥号“忠烈”。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阳市。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阳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
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
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9年,在曾都区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
汉东帝国 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