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简介

库尔勒简介

历史 123℃ 12

库尔勒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马干大沙漠的边缘,地处新疆腹心地带,全市总面积7116.89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边陲的绿洲城市。 库尔勒市原是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小镇。民国六年(1917年)设库尔勒县佐,属焉耆道辖。1939年实施县治,属焉耆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属库尔勒专员公署,1960年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库尔勒设市。19

长安区文化遗址

长安区文化遗址

历史 123℃ 12

长安区文化遗址的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石家庄长安区南村镇,南杨庄村西北岗地上,当地群众称“卧龙岗”,文化根基深厚。文物发掘1980年5月至1981年7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全面发掘的,面积达214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石、陶、骨、蚌器,计1700件。陶器大多为彩绘红阻多数纹饰为平行竖条纹、以平行斜线纹和网状纹也有勾状纹和用三角、平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属“庙底沟”类型的陶器,是用黑彩绘以圆点和三条平

辛集市革命文物烈士陵园

辛集市革命文物烈士陵园

历史 123℃ 12

辛集市烈士陵园1946年,冀中六分区和辛集市政府在辛集市之南,石德铁路之北修建了辛集市烈士陵园,内有六分区司令员王先臣烈士墓、烈士亭。为褒扬革命先烈,激励后之来者,1960年束鹿县政府将烈士陵园迁至辛集市兴华鹿北段路西,王先臣烈士墓和烈士亭也随迁址新烈士陵园。原定名束鹿县烈士陵园,1986年3月改名辛集市烈士陵园。辛集市烈士陵园占地40亩。园内种植着青松翠柏和各种花草,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王先臣烈

辛集市历史沿革

辛集市历史沿革

历史 123℃ 12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齐候胡害为贳候,置贳候国。后置贳县。文帝(前179-157)封驷钧为 候。后置 县( 与 同音)。本始元年(前73)封燕刺王之子刘贤为安定戾候。置安定候国。后改县。神爵三年(前59)封广川缪王之子刘强为乐信候。置乐信候国。后改县。神爵四年(前58)封广川戴王之子刘辟兵为西梁候。置西梁候国。后改县。元始二年(2)置安定县,后改为安民县。更始元年(23) 宋子(今赵县)人耿纯率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历史 123℃ 12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

历史上的邯郸

历史上的邯郸

历史 123℃ 12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

宁晋县的历史———人物总括

宁晋县的历史———人物总括

历史 123℃ 12

尧帝,上古五帝之第四位,名放勋,号陶唐,始封于陶,后封于唐,亦称为唐尧。陶地(今宁晋一带),城东六公里,有村名尧台,即当年尧让位于舜之处。据《宁晋牌坊》一书记载:宁晋曾有牌坊150余座,每个牌坊代表了一个故事。据《宁晋风物》记载: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宁晋县有1737名烈士血染疆场,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勋。唐代首开科举,宁晋共出68名进士,其中一位状元公。明清两朝45名。四里村-汉初名将李左车故里。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历史 123℃ 12

井陉历史悠久。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村就已有古人类生息。到四井陉县、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测鱼、胡家滩、天长镇一带,已有人类原始居民聚居。据对胡家滩、吕家、段庄、马村等地发现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这表明最迟在原始社会晚期,井陉境内已有人类聚居。相传,陶唐时区别寰宇,北曰冀州,井陉为冀地。虞舜分冀为幽、并,井陉为并州地。三代时,井陉为冀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明

江门..我的家

江门..我的家

历史 123℃ 12

我来自江门..江门就像是我的家..因为由小到大我都在江门长大..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江门的由来和江门的风土人情..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江门的商品经济萌芽于14世纪,在蓬江区圩顶的地方有一个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邻近四乡的农民和渔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及鱼产品拿到这里销售或交换。后来圩集逐渐向海滩

浅谈吕四的土墩与山

浅谈吕四的土墩与山

历史 123℃ 12

在吕四沿海,曾经分布着许多土墩,尽管如今土墩大部分不存在了,但其名称却被记录在史籍中,向人们传递古代吕四的沧桑变迁和社会人文生活的某些信息。吕四沿海的土墩,都是人工堆筑的高地,按其用途,主要分为二类:潮墩和烟墩。潮墩又称避潮墩,俗称救命墩。明清两代,吕四是重要的盐场,朝廷在此设灶煮盐,形成了众多的盐灶,盐灶都设在岸外的滩涂上,很难抵御风潮和怪潮的侵袭,为了保护盐民的安全,便在盐灶附近堆筑高墩,在遇

灵璧历史发展

灵璧历史发展

历史 123℃ 12

灵璧县从古至今都属于宿州管辖。汉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三国属魏之下邳。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南北朝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隶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隋初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809),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五代十

宜兴的文化遗存

宜兴的文化遗存

历史 123℃ 12

宜兴历史悠久,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位于芳庄镇溪东村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

潼关县的历史

潼关县的历史

历史 123℃ 12

潼关历史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

魏长城遗址

魏长城遗址

历史 123℃ 12

  战国时期,合阳属魏西河之地,魏国所筑之长城遗址犹存。魏长城遗址位于县城以北15公里处梁山南麓,由西向东穿越皇甫庄、甘井和杨家庄三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长约20公里。西经大浴河入澄城县境,东入韩城市境。其中杨家庄乡的木场、杜家塬,甘井的城后,皇甫庄的河西坡等段,长城残迹仍高1-6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尤以东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东北尚有一座较为完整的烽火礅,为陕西境内魏长城遗址中仅存的一座。

平乡艾村的由来

平乡艾村的由来

历史 123℃ 12

相朱元璋兴兵打败元朝,建立了明朝,称之为明太祖,定都南京,他为了巩固帝位把他的八个儿子分封为王,各霸一方。四子朱棣,文武双全,精明能干,分封到燕京(今北京),号称燕王,携重兵把守北方以防鞑靼族进攻中原。燕王为什么要扫碑“见人就杀,鸡狗不留”?原因是: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次的封建世袭制,把帝位传给大儿子—朱标,可朱标早亡,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大儿子朱允炆,称建文帝。建文帝听从手下齐泰、黄子澄等大

历史中的徐州

历史中的徐州

历史 123℃ 12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

横沙书香街

横沙书香街

历史 123℃ 12

广州市黄埔区横沙村南部,有一条260多米的街道,这里藏有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53家私塾祠堂,街道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书香街。  日前,黄埔区宣传部部长何世光透露,并说经过一番普查摸底,刚刚完成了一个保护规划,已为下一步整修提供依据。  乡村街道处处有家塾横沙书香街位于黄埔区横沙村南部,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走在街上,私塾一家接一家出现,“日新家塾”、“锦江家塾”、“广仁家塾”、“文清家塾”、“敬德家塾

邵阳县历史沿革

邵阳县历史沿革

历史 123℃ 12

邵阳县历史沿革邵阳县隶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昭陵县。汉元始(公元5年),于今邵东县境内封昭阳侯国。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南朝陈并邵陵于邵阳。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又并夫夷(新宁)、都梁(武冈)两县人邵阳。移邵阳县治干昭陵故址。隋末析邵阳置武攸(武冈)唐武德四年(621)又析置邵陵、建兴两县,后复

铜川历史文化

铜川历史文化

历史 123℃ 12

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浩瀚。经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已发现田野文物点675处,其中古遗迹18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22处,石刻及石窟寺309处,近现代文化遗迹39处,其中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3处,市级14处,县区级3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史前文化、历史文化形成序列。铜川地理环境独特,林木水草丰茂,宜于人类生存定居。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在漆、沮流域猎采牧耕,繁衍生息

顺庆历史

顺庆历史

历史 123℃ 12

南宋至民国时期 顺庆得名始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当年升果州为顺庆府。原来,理宗未作皇帝前任过果州团练使,其登基后下诏,将他最初作官住过的果州升格为府。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改顺庆府为顺庆路,明清时均为顺庆府。1911年,因府县同城,裁除县署,留府,设顺庆府知事公署。民国二年改顺庆府署为南充县知事公署,正式取消“顺庆”之名。到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南充城市的主体部分,顺庆地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