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历史沿革
邵阳县隶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昭陵县。汉元始(公元5年),于今邵东县境内封昭阳侯国。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南朝陈并邵陵于邵阳。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又并夫夷(新宁)、都梁(武冈)两县人邵阳。移邵阳县治干昭陵故址。隋末析邵阳置武攸(武冈)唐武德四年(621)又析置邵陵、建兴两县,后复并邵陵人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改他的藩封地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元、明、清三朝仍之。1949年10月,邵阳解放,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11月析县境东北置邵东、新邵县,邵阳南部和新划入的武冈东部6乡为邵阳县,迁县治于塘渡口,属邵阳专署,1986年属邵阳市。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西区,属长沙国(光绪《邵阳县志》云):秦置昭陵县,属长沙郡。但秦昭陵县《史记》、《汉书》均未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
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三国初属蜀,后入吴,吴宝鼎元年(226),昭阳县改属昭陵郡(治同昭陵县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因避文帝司马昭讳,昭陵郡、昭陵县、昭阳县分别改为邵陵郡、邵陵县、邵阳县,邵阳县名始此。
南朝陈并高平(今隆回、新化)、邵陵两县人邵阳。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废郡,并夫夷、武冈、都梁 邵阳县县城滨湖花园
于邵阳一县,移县治于昭陵故址,属长沙郡。时邵阳县辖今邵阳市和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新化等县地。隋末,肖铣割据邵阳置建州(治资江北岸),析邵阳置武攸县,又复邵陵、建兴两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肖铣,改建州为南梁州,改武攸县为武冈县。武德七年仍并邵陵人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南梁州为邵州。五代晋天福中(936—944),郡州一度改为敏州,邵阳县改敏州县。宋仍属邵州。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升改他的藩封地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
元属宝庆路总管府。明清属宝庆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废廊立宝庆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直属湖南省。民国17年复为邵阳县。
民国27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此时县境面积为581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84%。
民国36年8月,析县境西部9乡镇置隆回县,邵阳县面积缩成为4043.5平方公里。 邵阳县县城老城区
1949 年10月10日。邵阳、武冈同时解放。1950年3月,武冈东部6乡划归邵阳县。1950年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冬,析县境东、北宣邵东、新邵县,邵阳县治迁塘渡口,属邵阳专员公署。
1969年属邵阳行政公署,1986年1月29日,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邵阳县改隶邵阳市。
2000年,邵阳县辖12个镇、10个乡:塘渡口镇、九公桥镇、下花桥镇、五峰铺镇、长阳铺镇、白仓镇、谷洲镇、岩口铺镇、金称市镇、郦家坪镇、黄亭市镇、塘田市镇、小溪市乡、长乐乡、罗城乡、金江乡、河伯乡、诸甲亭乡、黄荆乡、黄塘乡、蔡桥乡、霞塘云乡。总人口887378人,其中: 塘渡口镇 92761、 白仓镇 67037、 金称市镇 37558、 塘田市镇 42020、 黄亭市镇 46313、 长阳铺镇 41263、 岩口铺镇 30794、 九公桥镇 60739 、下花桥镇 51341 、谷洲镇 50955、 郦家坪镇 51059、 五峰铺镇 84101 、黄塘乡 25234、 小溪市乡 34319、 霞塘云乡 28856 、长乐乡 22633 、蔡桥乡 25002、 河伯乡 31475 、黄荆乡 18108 、诸甲亭乡 25064、 罗城乡 18019、 金江乡 2727。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9年,邵阳县辖22个乡镇、3个农林场、635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总人口为9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