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四沿海,曾经分布着许多土墩,尽管如今土墩大部分不存在了,但其名称却被记录在史籍中,向人们传递古代吕四的沧桑变迁和社会人文生活的某些信息。
吕四沿海的土墩,都是人工堆筑的高地,按其用途,主要分为二类:潮墩和烟墩。
潮墩又称避潮墩,俗称救命墩。明清两代,吕四是重要的盐场,朝廷在此设灶煮盐,形成了众多的盐灶,盐灶都设在岸外的滩涂上,很难抵御风潮和怪潮的侵袭,为了保护盐民的安全,便在盐灶附近堆筑高墩,在遇到意外情况时,盐民可及时撤往高处紧急避险。这些土墩虽与盐灶有关,但不叫“灶墩”而叫“潮墩”,因为其作用不是用来煮盐而是为了避潮。明清时期,盐业收入是朝廷的命脉,因而对盐民的生计非常关心,潮墩的建设是政府行为,先由地方官员根据盐灶的分布情况制订规划,然后上报朝廷批准后实施。潮墩的顶部是平台,可容纳许多人。潮墩本身没有什么名称,倒是潮墩下的盐灶多以姓氏为名,如何家灶、袁家灶、杨家灶等。清代后期,海岸北移,原先的盐场废灶兴垦,潮墩的作用随之消失。
烟墩又称烽火墩,它是沿海一带的重要军事设施,主要用于瞭望和报警,一般筑于岸内,每隔数里设立一个墩,墩高五六米,周长四五十米,每墩驻兵5人,平时备足柴草,一旦发现敌情,点燃柴草报警,各烟墩依次传递,沿海军民便可迅速防备应战,其作用与烽火台完全一致。在明代,倭寇侵扰十分猖狂,吕四为江海咽喉,处于抗倭前线,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抗倭战斗,因此朝廷在吕四设立了多处烟墩。在今天的大洋港老闸,依然完好的保存有一座明代烟墩----大洋墩。
吕四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山的名字,东有洛伽山,西有东皇山,南有观音山,北有香堂山,头甲有云台山,十一总有镇龙山,十二总有永兴山。其实这些山只不过是人工堆筑的土山而已。虽然也属于人工堆筑的高地,但其功能和土墩完全不同。吕四的土山都是为了造景增势,弥补风水之不足,以祈求平安,历代往往大兴土木,在土山上造园建庙,使之成为地方名胜和文化象征。从文化领域来说,吕四的土山应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土墩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两者在吕四的历史上和人们的精神领域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