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浩瀚。经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已发现田野文物点675处,其中古遗迹18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22处,石刻及石窟寺309处,近现代文化遗迹39处,其中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3处,市级14处,县区级3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
史前文化、历史文化形成序列。铜川地理环境独特,林木水草丰茂,宜于人类生存定居。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在漆、沮流域猎采牧耕,繁衍生息。已发现的百余处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人类聚落遗址,千余件陶、石、骨器物,丰富和发展了仰韶、龙山文化。秦、汉、隋、唐时,隶内史地、京兆府,受京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和影响,境内文化星罗棋布、遗存丰富。及至宋、元、明、清,宫殿、寺观、瓷窑、冶炼、关寨、城堡遗址,古建筑、石刻、近现代文化遗迹及各时期文化遗物,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序列。是铜川历史发展演进的珍贵资料,实物宝库。
人文文化、自然景观交融。玉华宫、药王山、香山寺、姜女祠、金锁关、薛家寨,久负盛名,各有特色。有帝王后妃,皇帝近臣避暑度假的离宫御苑。有佛道高僧修道正果的古刹。也是文人名士修业、成名寓居之地,兵家屯军、练兵、战略要塞。这些景区,英烈典故,名人轶事、珍贵石刻、文物史籍荟萃。尤以重峦叠嶂,山古石奇,松青柏翠,泉涌瀑泻,清凉幽静,风景优美,或以悬崖绝壁,天然奇险著称,亦为旅游观光、考古探奇之胜境。
陶瓷文化 独居一地特色。境内盛产瓷土、瓷药碱、煤炭。自古为我国西北瓷业重镇。黄堡镇耀州窑为中国陶瓷史上六大名窑之一。其刻花青瓷誉为宋代青瓷之冠,选为“贡瓷”,兴销国内海外。金、元时期,玉华宫、上店、立地坡、陈炉镇诸窑场,相继兴起,承袭耀州窑传统工艺,先后烧造1400余年。
石刻文化 博广精奥。全市发现碑碣、墓志、石窟寺、摩崖造像、题刻、经幢、石雕800余石(龛)。其中药王山近百通北魏造像碑及医方碑、书艺碑。宜君数十处北魏石窟,玉华宫“金刚佛座”、“佛足印石”,郊区的“陀螺尼经幢”等,是研究我国文字、书法、绘画、历史、宗教、民族、医药、建筑、雕刻等科学艺术发展进化的瑰宝。
名人贤达,历代辈出。耀县是唐医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 、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画家范宽等人的故乡。郊区明清进士寇慎、崔乃镛,宜君清朝进士杨素蕴等,为官清廉,德政爱民。其家乡保留很多和这些历史人物有关的文物史迹。
铜川的文物,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灾害,人为毁夷,敝遭破坏,几尽泯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文物工作。制定文物政策法令、健全文物机构、加强保护管理、全面认真进行文物普查、建立文物档案、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健全基层文保组织、文物藏品鉴别定级等,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本着“全面规划,保证重点,多方融通,广筹资金,积极进取,分步实施”的原则。1958年以来,对药王山、耀州窑、耀县文庙、孙思邈故里、玉华宫、姜女祠、哭泉、铜川塔等文物点、风景名胜区的古建筑、古遗址、石刻、主要景点进行抢救修复,整理完善,开发增建。并投资1000万元,创建了建筑标准较高、功能齐全的耀州窑博物馆,1994年5月剪彩揭展;2000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再现唐三彩辉煌的展厅唐三彩遗址保护大厅建成对外开放。玉华宫已列入开发规划,边修建边开放。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铜川的文物名胜将会为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