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历史

米脂历史

历史 123℃ 12

商朝后期到西周初期,今陕北一带属翟(同狄)。《竹书纪年》载:“帝乙十七祀,西伯伐翟。”即指周文王与翟人作战。本境在翟国范围内。周初翟人很强盛,周人被挤到岐山一带。周强大以后,翟人活动范围向北缩小。春秋时期,境内由白翟占据。前635年,晋文公重耳以“尊王攘夷”名义率军过黄河攻打戎翟,占据圁水(无定河)、洛水之间大片土地,翟人降晋,本土归于晋国。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分晋后,本土归赵国,后由魏国统辖,

我的家乡(160)

我的家乡(160)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一种敛口的磨光红陶盘,很象仰韶式的红陶钵,但下面附有圈足,同时在圈足盘中还有一部分彩陶。泥质陶的印纹种类将近有三十种,主要拍印于罐壶类上。此外,河宕还发现有六、七十片陶片上有刻划符号,二件器底部刻划鱼纹,符号多刻于圈足盘的底部。石峡下层没有发现刻划符号,中层仅见一个“米”字形符号。而与河宕年代相当的高要茅岗也发现有十个左右的刻划符号

我的家乡(159)

我的家乡(159)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另外深圳还发现一种带两个镂孔的“炉座”(暂名)。这里仅举河宕为例,河宕旧墟遗址较大面积的揭露及其出土的丰富陶器,在西樵山附近以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晚期(末期)陶器的种类和几何印纹陶的丰富多彩。如盛行圜底釜、矮圈足罐,缺乏三足器类。釜多宽沿敞口(棱角明显)、扁圆腹。夹砂陶的印纹除绳纹、条纹(篮纹)、划

我的家乡(158)

我的家乡(158)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广东新石器晚期根据石峡下层和中层等遗址的层位叠压和器物的特点变化关系,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或称晚期和末期)。上述珠江三角洲的遗址虽然本身还有早晚之别,如金兰寺中层分有2A层和2B层,河宕遗址可分第2层和第3层,镇头西坡贝壳层也可分上、下层,但它们在文化面貌和年代上大多属于末期,即大体与石峡中层、始兴澄陂村窑址相当。 这个时期的陶

我的家乡(157)

我的家乡(157)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 总的风格与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新石器中期陶器上刻划纹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又与青莲岗文化、昙石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的彩陶有相似之处。例如,南京北阴阳营有口沿绘宽带纹的圈足碗,邳县大墩子彩陶钵上有绘勾连弧线加圆点纹。台湾凤鼻头文化圈足盘圈足上也有类似舂坎湾弧线纹的彩陶花纹。台中社脚也有类似河宕那种在口沿面上绘宽窄

我的家乡(156)

我的家乡(156)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以上彩陶均定为新石时代中期。此外,在我馆藏品中,笔者找到一件粗纱陶釜或罐口沿残片,口沿上有一道红彩宽带纹,以下为刻划纹及绳纹,出于南海县,编号为“NKG”的遗址。这表明西樵山遗址所在地的南海县也有彩陶发现。还有,在佛山河宕下层也发现过一件完整的泥质橙黄色彩陶圈足小罐,在口沿面上绘三条短条纹,上腹绘一笔流畅的赭色彩条。另外在下层出土有

四会的历史

四会的历史

历史 123℃ 12

四会是岭南古老县分之一,始建于秦代,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秦汉时置四会县,因此地为四条河流:绥江,龙江,西江,北江(津水、浈江、建水、龙江)的交会之所而得名。此后一直延续至今。1993年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肇庆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遣任嚣、屠雎略取岭南陆梁地,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代始置四会县,属桂林郡。汉高祖四年(前203),赵佗据岭 南立南越国,四会县为其属地。三国吴黄武

我的家乡(155)

我的家乡(155)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彩已知的有,金兰寺、万福庵、小梅杀、香港舂坎湾、铜鼓湾、大湾和蟹地湾等。金兰寺和万福庵多为残片,可以看出的有矮圈足盘等。金兰寺的彩陶是在磨光红陶表面绘赭红色宽带纹,或在盘外绘叶脉状纹。东莞彩陶的特点是表里均绘彩,泥质黄灰陶先涂白地,再绘暗红色的宽带纹或弧形纹。在金兰寺还出一件可复原的陶钵,泥质灰陶,质地较坚硬,敛口小平底,底部有旋转

我的家乡(154)

我的家乡(154)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陶器。 陶器西樵山遗址发现的陶器很少(前后出土估计不过二、三百片),且缺乏完整器。可分两类:一类是夹砂陶,器形有圜底釜等,这里的一部分陶釜片,具有早期陶器的特征,如黄褐色或红褐色,胎薄,火候低,饰绳纹、划纹或压点纹,有的带红色、白色陶衣,年代应当较早。另一类是泥质素面陶和几何印纹陶,后者也有夹砂的(胎较厚),纹有方格纹、叶脉纹、曲尺纹、半

汕头老市区历史

汕头老市区历史

历史 123℃ 12

汕头因港而兴,因贸而盛。早在开埠(1860)前,汕头就因港口而带动商业贸易的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至清嘉庆年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闹市”虽属自由聚集,自发建设的市集雏形,但道路的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已形成以集中、通畅为主要特征的方格式格局,且有着行

我的家乡(148)

我的家乡(148)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历史。地理环境 西樵山文化分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地势坦荡,河涌纵横,山岗台地(一说是岛丘)棋布,又有不少低洼沼泽地的冲积平原(62)。这种复合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亚热带或热带气候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必然给西樵山文化原始居民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习俗,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可从遗址类型、自然遗物及居住遗迹(如“干阑式”建筑)等方面得到说明。 墓葬习俗

我的家乡(147)

我的家乡(147)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遗址类型。象(南海民乐、河宕、茅岗等,民乐象头骨鉴定为“西樵山亚洲象新亚种”,牛河宕中层、金兰寺、增城石滩仙村、新塘、博罗铁场墟、民乐龙船田、观音庙口、深湾,猪(河宕,茅岗,龙江村,深湾等,茅岗、河宕经鉴定有小部分属家养),弥猴河宕下层),马来鳄河宕、东莞龙江村等,硬头海鲶(俗称赤鱼深湾数量多,还河宕,金兰寺),据《深湾》报告说是一种深海

番禺区简介

番禺区简介

历史 123℃ 1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简介:番禺区是广东省广州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与南海区、顺德区、中山市相邻,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番禺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番禺区旅游景点:AAAA级旅游区——莲花山;宝墨园;“番禺的氧吧”——大夫山森林公园;全国首批,广州唯一,国家级AAA

我的家乡(146)

我的家乡(146)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遗址类型。遗址类型 在各种类型的遗址-山岗(或岛丘)、台地、土墩、贝丘、沙丘(或沙洲)遗址中,贝丘和沙丘遗址占半数以上,总数不少于一百处。广东新石器中期的遗址多是贝丘遗址,也多分布于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沙丘(或沙洲)遗址如深圳大、小梅沙,香港深湾F层第。属于晚期的贝丘和沙丘遗址(或文化层)就更多了。这类贝丘和沙丘遗址(主要是贝丘遗址),堆

我的家乡(144)

我的家乡(144)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历史。综上所述,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至港澳沿海岛屿,存在着一种新石器时代(主要是中期和晚期)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分布范围广、经历时间长、内涵丰富多彩。在遗址的地理位置、主要经济类型、文化遗物特征、墓葬及其习俗(包括人工拔牙习俗)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既区别于粤西封开黄岩洞类型为代表的早期洞穴遗址、粤北以英德青塘类型为代表的早期洞穴遗

我的家乡(143)

我的家乡(143)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文化晚期。文化晚期 晚期的可以西樵山镇头西坡第二层、第7、10、11、12地点等、金兰寺中层(包括2A、2B层)、龙江村(相当于金兰寺2A层)、河宕(包括中层和下层)、灶岗(相当于河宕下层)、茅岗、鹤地山、赤湾村以及深湾Cb层等为代表。文化遗物总的特点是磨光石器很普遍,而以有肩石斧、锛、铲和有肩有段锛为典型器,有发达的几何印纹陶,粗砂陶、

陇西襄武

陇西襄武

历史 123℃ 12

今陇西为古襄武 今天的陇西县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另一说,唐为辟废陇西郡,郡治所在地襄武继承郡名)至宋置陇西县 尽管今天的陇西县不能完全代表古之陇西郡,但属古代陇西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一度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甘肃最早的

我的家乡(142)

我的家乡(142)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文化早期。文化早期 早期以西樵山火石迳等细石器遗存为代表,其上限年代暂推定为距今七、八千年,其下限年代有些遗址可能更晚一些(如果将来证实细石器遗存确与有肩石斧等大石片石器或陶器共生,则可并入中期,如证明细石器遗存属于中石器时代以至更早,那就另当别论,则不包括在西樵山文化范畴内)。中期文化遗存,以及西樵山遗址中出土有肩石器及绳纹、刻划纹粗砂

唐太宗李志

唐太宗李志

历史 123℃ 12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代皇帝,汉族。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38年),享年56岁。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十年,长孙皇后薨逝,李治与同母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

我的家乡(140)

我的家乡(140)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的石器文化。有段石器特别是典型的在西樵山文化中发现并不多,它远不如石峡文化墓葬出土的那样典型、精制。但在珠江三角洲晚期遗址中,普遍出现一种中小型的有肩有段石锛,它是否反映着有肩石器与有段石器两者溶为一体呢尚未见到详细论证的文章。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是,有肩石器与有段石器孰早孰晚的问题。就两广地区——我国有肩石器主要发祥地和最流行的地区之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