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史之七

湄潭县史之七

历史 123℃ 12

湄潭置县之初,未设学宫,附之黄平州学,那时学生要读书,只能远到黄平去学习了。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湄潭置县20年时,城内始建学庙,这是湄潭最先出现的教育场所。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才修建2年的学庙。过了3年,重修学庙,因认为原址饶学堡(今西门坝)风水不好才引起火灾,重新选基在回龙山下建学庙。明末清初永历帝偏安安龙时,一批南明重臣和弃官回乡的湄潭人曹椿等隐居湄江,纷纷

湄潭县史之六

湄潭县史之六

历史 123℃ 12

2004年4月,国家农业部“西南茶城”茶叶定点市场在湄潭挂牌揭幕;2008年11月,湄潭县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给湄潭又增添一枚份量很重的砝码;以茶兴县、以茶富县的湄潭,正全方位着力打造国家级名优茶基地发展的平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老百姓的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文人墨客的七艺,能做到雅俗共赏的看来只有茶了,茶是中国的国饮,湄潭是著名的茶乡,当然流传下许多有关茶叶掌故的茶文化了。

石家庄白佛村

石家庄白佛村

历史 123℃ 12

白佛村简介石家庄市长安区白佛村白佛是个大村,位于石家庄市区东部,村落西临白佛口村,东临京珠高速,北至和平路,南至中山路,呈方形,占地1平方公里。有村民8600余人,耕地1500余亩。白佛口是位于白佛村西南角的一个小村,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白佛口附属于白佛村,解放以后逐渐独立成村。白佛村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白佛原名许壁村,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在此兴建一座兴宁寺,

我的家乡(113)

我的家乡(113)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西樵。 西樵 即 西樵镇 。西樵镇位于广东佛山西南部,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区西南部,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面料名镇、广东省中心镇,东临沙头镇,南接九江镇,西毗邻高明、三水,东距离佛山27公里,距离广州45公里。是中国纺织之乡,旅游胜地,是西樵山遗址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重点镇,广东省省级中心镇之一。西樵镇位

大井陉---6

大井陉---6

历史 123℃ 12

艺人传说,拉花过去并没有自己系统的音乐,只是以一些简单的打击乐伴奏的,现在的吴家垴拉花就仍保留着这种特点。今天所听到的拉花音乐也并非专为拉花所配,至于这些乐曲的由来,艺人中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是南正村人武金,官至主持礼仪的太常寺卿,告老还乡带回了宫廷音乐,如南正已故老人张淮等介绍拉花曲牌中的"万年欢"、"爬山虎"等,据老辈人讲在元朝就流行了。《中国古代舞蹈史》中提到元朝宫廷宴乐起奏中就有"万年欢",

余庆县发现疑似永历墓

余庆县发现疑似永历墓

历史 123℃ 12

在贵州省遵义市境内的余庆县城附近,有一座小山上的一座七级佛塔疑似南明永历皇帝的最终归宿地。此地归毗邻余庆县的施秉县管辖。在古佛山上至今有五尊尊保存完好的佛塔,其中一尊,竟然是七级浮屠,从塔铭碑来看,它的主人是开山传律二代省持和尚。巍巍古佛山还有古墓碑、古寺院遗址、古城门、古战场、古驿道,具有军事功能的“古长城”等等,古文化是满山遍野。此外,建筑物遗址还显示,中轴线上曾建有三座殿堂和两个方院,左右各

大井陉---5

大井陉---5

历史 123℃ 12

"地拉花"的服饰大同小异,多沿用清代服饰,男的头戴瓜壳帽,上身穿偏襟长衫,前后下摆用针线撩起,罩坎肩,下身穿灯笼裤,腿扎绑带,腕扎扣袖,脚登云鞋,腰系彩绸,腰间且掖着两个绣工精美的钱袋。女角中的丑婆,大包头,扎绸子结花垂于右耳旁,上身穿偏襟大衫,腰系罗裙,腰扎彩绸,右肩斜背一包袱。其他女角,梳一根长辫垂于脑后,头上插花,身穿不过膝的偏襟长衫,罩镶边坎肩,下穿彩裤着彩鞋,腰扎彩绸,各角色均按所扮演

皋兰县历史

皋兰县历史

历史 123℃ 12

关于皋兰县,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皋兰县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总人口17.26万,耕地面积43.58万亩。位于黄河上游,南接兰州市城关区和安宁区,行政区划属兰州市管辖。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高度在1459.2米一2445.2米之间,相对高差达986米。县城有元明时代的泥塑佛雕洞窟石洞寺。皋兰太平鼓曾赴京参加亚运会和50周年大庆等表演活动,赢得了“天下第一鼓”的美称,200

贵州余庆县发现疑似明末代皇帝墓

贵州余庆县发现疑似明末代皇帝墓

历史 123℃ 12

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入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自杀。同年5月,福王朱常洵世子朱由崧在明朝旧臣的拥立下南京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在位一年即被清兵俘虏杀害。接着,隆武在福建即位,也只活了一年多就倒台了。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永历帝。弘光、隆武、永历共计在位17年,史称南明。上述的史实有明确记载,十分明了,但南明覆亡于哪里?永历皇

大井陉---4

大井陉---4

历史 123℃ 12

据《正定府志》载:花瓶为祭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器,以乞平安,现在仍可在民俗活动中见到,它何以作为道具出现,尚无依据,但却为"拉花"增添了几分美感。笔竿胡(也称滚胡)作为一种不在手中的道具,而是戴在男角的嘴唇上,可谓独具匠心,它通过上唇的撅起,带动笔竿滚动,从而夸张地表现出吹胡瞪眼的滑稽相。在"跷子拉花"的傻小子手中,手持红萝卜或莲花蕾之类的道具,这些道具的应用很明显为古代生殖崇拜的遗俗。   19

大井陉---3

大井陉---3

历史 123℃ 12

 "拉花"的传统化装、道具、服饰均与当地的民俗事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所呈现的特点也就最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了。   "梅开五福,竹报三多"(传统对联)。旧时"拉花"男性角色的脸颊画有梅花,以寓"五福",即"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书,洪范),也有的画菊(吉)花这样的吉祥之花的。他们的额心到鼻头之间画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中的形象,以希望能够"以禳虫毒"(吕种玉《言鲭、谷雨五毒》

大井陉---2

大井陉---2

历史 123℃ 12

地拉花"顾名思义,是地上舞的"拉花"。由于这种"拉花"比"跷子拉花"没有杂技性,流传的也就较为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拉花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场地的扩大,许多舞蹈动作和阵形变化需要跑动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广泛继承。到今天为止的南正、庄旺、南平望、长岗、庄子头、城关等拉花流派都属于"地拉花"。   从"拉花"风格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继承本身就是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继承的过程中,艺术也就不知

大井陉---1

大井陉---1

历史 123℃ 12

 从表演形式上看,"拉花"可分为"跷子拉花"和"地拉花"两种。所谓"跷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脚踩跷子进行表演,代表流派是"固地拉花",后来,还将跷子演化为一种犹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脚尖",以木削的"戳跷"捆绑于脚,且戳跷穿以鞋袜遮盖,犹如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表演时,演员只有始终保持"立脚尖"姿态才能表演。这种"拉花"中的女角虽为男扮女装,但因受"戳跷"的影响,使身体前倾、腆胸、塌腰、翘臀,移步

贵州遵义凤冈县绥阳镇

贵州遵义凤冈县绥阳镇

历史 123℃ 12

绥阳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北面,距县城约19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凤务公路横穿其境,与湄潭、务川、德江接壤,是凤冈的北大门。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8万亩,辖六村一居,62个村民组,8578余户,总人口3.57万人。现有远程教育光纤接收站2个,信息站10个,播放点1个。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粮、油、烟、畜、桑是传统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17

我的家乡(106)

我的家乡(106)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大沥。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与广州市荔湾、白云区接壤,南与佛山市禅城区毗邻,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纽带,素有“广佛黄金走廊”之称。全镇总面积125.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6万人,常住人口约61.6万人,下辖东区、西区两个社会管理处,共有32个农村社区居委会和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 一直以来,大沥镇注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先

源远流长的新疆历史(一)

源远流长的新疆历史(一)

历史 123℃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

余庆县历史

余庆县历史

历史 123℃ 12

余庆概况: 地 理:  余庆地处黔北南陲,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北与湄潭,东与石阡、凤冈,南与黄平、施秉西与瓮安接壤。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有汉、苗等21个民族共28万人口,北部、中部为乌江河谷阶地,县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贵州省著名的万亩大坝之一。县内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386.5米,多数地区海拔600—1000米之间。  气 候:  余庆县属亚热带温

渭城区我的家

渭城区我的家

历史 123℃ 12

渭城区是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5月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东西长约26.73公里,南北宽17.92公里,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辖9办1镇(中山办、新兴办、文汇办、渭阳办、渭城办、窑店办、正阳办、底张办、周陵办及北杜镇),46个社区居委会和130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9万,农业人口15万,属典型的城郊型县区。  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关

我的家乡(98)

我的家乡(98)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未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介绍到盐步。宋代时因地如蟾蜍.称为蟾浦或蟾溪.清代同治期间,人们易浦为步,名蟾步.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设过盐务局,专司盐管事,故后改名为"盐步". 盐步位于南海市东南部,东连广州市芳村区,西距佛山5公里,南依广花水道,北靠黄岐区及珠江,广佛公路(321国道)、广茂铁路横贯其中,盐步面积26.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万余人,下辖7个村(管理区)和

灌云县烈士陵园

灌云县烈士陵园

历史 123℃ 12

灌云县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江苏连云港大伊山脚下,三面环山,景色宜人。烈士陵园始建于1950年,点地30余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建有18座烈士墓,烈士骨灰存放15个。纪念碑文由中国革命三老之一的谢觉哉亲笔提写“与日月同光”。园内长眠着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数十位革命英烈。县烈士陵园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市政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