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白佛村

历史

石家庄白佛村

白佛村

简介

石家庄市长安区白佛村

白佛是个大村,位于石家庄市区东部,村落西临白佛口村,东临京珠高速,北至和平路,南至中山路,呈方形,占地1平方公里。有村民8600余人,耕地1500余亩。白佛口是位于白佛村西南角的一个小村,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白佛口附属于白佛村,解放以后逐渐独立成村。

白佛村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白佛原名许壁村,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在此兴建一座兴宁寺,因寺内供奉汉白玉石佛一尊,俗称白佛寺。白佛村名应当是由此而来。该村原属正定县,1957年划归市郊。因村庄土地广袤,土质肥沃,村民殷富,所以素有“银白佛”之称。现村内兴宁寺汉白玉石佛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口村西南的仰韶时期古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楼间,寻找原始的家

素有“银白佛”之称的白佛村,看来从远古时就十分宜居,不然,为什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相中了这块宝地呢?这片原始人聚居的地方,名叫“白佛口古文化遗址”,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它就在今天中山路与东二环交叉口的 东南角,梅迪雅居小区8号楼的那个位置。在这栋南北向的楼房前,今年50多岁的白佛口村民郝师傅指给记者看:“俺们这儿的土话叫它‘岗子’,因为它是一个大土坡,比周围的地势高。8号楼这儿是它的南坡,8号楼北头车棚那儿是制高点,再往北那一栋二层小楼是它的北坡,属于谈固村。”

白佛口村民郝新华告诉记者,岗子占地十的几亩,属于谈固村的地方多,但可能因为制高点在白佛口村,所以,历来没人说它是谈固的。今年68岁的村民陈秋来依稀记得,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岗子上曾立着落款为国务院的文物标志碑。不过,在那个文物保护意识都很差的年代,主要是“文革”的时期,岗子被彻底破坏。上边的土不断被村里挖下来垫地、垫猪圈,直到挖平。郝师傅记得,岗子上的土是黑色的,和别处的黄土不一样。而且,在这儿曾发现了各种石斧、石锅及火灶等,还有像三脚香炉一样的陶器,村民把完整的陶器主动上交给了当时的文物部门。至于红红绿绿的碎砖破瓦,难以计数。直到1997年盖梅迪雅居8号楼时,施工方还挖出过东西。

《石家庄市地名志》一书中记载:据文物部门考证鉴定,此处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不过,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太长了,到底距今有多少年呢?记者在石家庄市政府官方网站上找到了较为确切的答案:距今约6000年至7000年。

可以想像,6000多年前,先民定居在这个的土坡上,形成了这里最早的村庄。仰韶时期的人们以种庄稼为主业,同时也饲养家畜、渔猎和采集;他们用各种磨制的石器干活,家里用各种烧制的彩陶作器皿。白佛村民发现的那些红绿瓦茬,或许就是6000多年前先民家里盆盆罐罐的碎片。

这个土岗还有一个别名,叫“青风亭”。村里人推测在岗子的制高点上,应该有过一座亭式的古建筑,但是谁也没见过,也没听老辈人说过,“估计早就毁坏了。”郝新华说,上世纪搞“四清”时,曾在那儿挖出过琉璃质地兽头,不知是不是青风亭的遗存。

能力秀主页: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