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相关

灌云大糕

灌云大糕

123℃ 12

清朝康熙年间,河道大总督、左殿张丞相,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治理河道时,曾驻跸大伊山古佛寺,他感到寺内素餐单调乏味,便问主持僧人,大伊山有何名贵食品,老和尚即捧出本地特产的桂片糕。那形状似本朝一品官饰玉腰带,洁白如雪,清香四溢,蝉翼般的薄片,放进口中,勿需细品,穷滋甘甜,已入五脏六腑。张总督不禁拍手叫绝,这种奇缮玉食,初识恨晚。于是提笔在粉墙上,题五言绝句一道“玉带飘天下,千家万户迎。奇膳炙人口,果不负虚名”。回京时,他特将桂片糕改名为玉带糕,进贡圣祖皇帝玄烨品尝,引得“龙颜”大喜,变成贡品。

灌云板浦汪恕有滴醋

灌云板浦汪恕有滴醋

123℃ 12

名人题词原中顾委委员惠浴宇同志曾为板浦汪氏滴醋题词:“‘汪恕有,滴醋,幼年即闻名,事隔数十年,香醇胜当年。”原江苏省省长顾秀莲、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汪德耀等许多位领导同志、名人也都热情洋溢地为之题词。1979年,日本东京岩波书店将《随园食单》译成日文出版,使板浦“汪恕有”滴醋在日本、香港、东南亚各国亦小有名气。许多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探亲时,必定带上几瓶滴醋回家食用或珍藏。近年来,日本及台湾等地商业集体都多次来函索取滴醋样品和协商签订供货合同事宜,但均因“汪恕有”滴醋在徐淮盐连地区皆供不应求而无法满足。1989年秋,日本秋田代表团来板浦考察。中午在吃水饺时,客人们用“汪恕有”滴醋蘸着吃,

美丽的灌云,我的家

美丽的灌云,我的家

123℃ 12

灌云隶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濒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至西北与沭阳、东海两县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县相望;北与连云港接壤,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 灌云县总面积154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灌云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下辖8个镇、12个乡。灌云县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2.01万(2012年)。 灌云地貌以平原为主,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县内

我的家乡-——连云港

我的家乡-——连云港

123℃ 12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滨黄海,灌河口南岸的团港与响水县相连,西接沭阳、东海二县,南临新沂河与灌南县毗邻,北以卓王河、烧香河与连云港市海州、云台两区支界。地处东经119°03′~119°48′,北纬34°13′~34°38′之间。南北约44公里,东西约78公里,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包括省属3个农、盐场)。 灌云自古人文荟萃,名胜古迹较多。大伊山脚下有距今6500多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同期文化遗存中一处具有完整葬法的原始氏族墓葬群。石棺葬墓遗址虽然在辽宁和其他地方已有发现,但大伊山石棺葬俗之奇特,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内涵之丰富,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对

历史悠久的灌云

历史悠久的灌云

123℃ 12

灌云隶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濒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至西北与沭阳、东海两县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县相望;北与连云港接壤,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灌云县总面积154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灌云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下辖8个镇、12个乡。灌云县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2.01万(2012年)。灌云地貌以平原为主,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县内有大伊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123℃ 12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滨黄海,灌河口南岸的团港与响水县相连,西接沭阳、东海二县,南临新沂河与灌南县毗邻,北以卓王河、烧香河与连云港市海州、云台两区支界。地处东经119°03′~119°48′,北纬34°13′~34°38′之间。南北约44公里,东西约78公里,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包括省属3个农、盐场)。 灌云自古人文荟萃,名胜古迹较多。大伊山脚下有距今6500多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同期文化遗存中一处具有完整葬法的原始氏族墓葬群。石棺葬墓遗址虽然在辽宁和其他地方已有发现,但大伊山石棺葬俗之奇特,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内涵之丰富,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

我为家乡代言

我为家乡代言

123℃ 12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连云港灌云县,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我为我的家乡代言。 灌云隶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濒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至西北与沭阳、东海两县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县相望;北与连云港接壤,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 灌云县总面积154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灌云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下辖8个镇、12个乡。灌云县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2

灌云县烈士陵园

灌云县烈士陵园

123℃ 12

灌云县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江苏连云港大伊山脚下,三面环山,景色宜人。烈士陵园始建于1950年,点地30余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建有18座烈士墓,烈士骨灰存放15个。纪念碑文由中国革命三老之一的谢觉哉亲笔提写“与日月同光”。园内长眠着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数十位革命英烈。县烈士陵园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市政府、市警备区命名为“连云港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又被县纪委定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若干年来,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举行悼念、宣誓活动的重要场所。依山势建成两个坡段,用花墙隔为

赣榆的海祭

赣榆的海祭

123℃ 12

赣榆海祭是沿海地区祈安康、庆丰收的一种古老而又盛大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它起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数朝不衰,至民国,海祭活动逐渐衰败。“文革”期间,祭海无人敢提,庙宇、祭器、祭文、鼓谱均遭毁坏。古时海上渔猎,为保海上平安,渔民举行海祭活动,代代相传。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渔民对龙王的崇信逐渐风行,尊龙王为海神,建龙王庙于海边,出海、返港或节日,拜祭龙王逐渐盛行,或团祭或私祭。团祭时四乡渔民齐聚,摆香案、猪头三牲及糕果做祭,并饰以鼓乐。宋朝之后,天后(海神娘娘)信仰传至赣榆,渔民同尊龙王和天后,海祭仪式更为壮观。明代,渔民祭海活动逐渐引起地方官员重视,并参与了祭海活动,并确定祭日,请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

123℃ 12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龚庄村南伊芦山西峰北侧。俗称落神台、六神台。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造像于早年即遭破坏,整个造像刻在六神台西南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峭壁上,共42尊,分两组。一组在六神台绝顶西南下1米处绝壁上约2平方米的石窟内,利用天然洞穴稍作加工而成。窟内东壁上有高浮雕像6尊,其中5尊为坐姿佛像,1尊为立姿力士像,通高均约50厘米,全部刻在一高0.6、宽约2米的神龛内。北面2尊已残毁不可辨;南面4尊保存良好,面目神态尚可看清。这6尊佛像即为俗称的六神。另一组造像位于石窟下1米处的峭壁上,分布在5平方米范围内,共计36尊,大部分已残毁不清,但仍可辨出是刻在大小不等的龛内,每龛3—8

李汝珍纪念馆

李汝珍纪念馆

123℃ 12

为纪念李汝珍,板浦镇在镇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纪念馆”供人瞻仰。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和国内外研究《镜花缘》的成果资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水月镜天”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游客来此探访,一睹为快。李汝珍纪念馆建成于1992年,坐落在海州区板浦镇东大街,占地1500平方米。由新建的门厅、主展厅和修葺一新的故居组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大厅陈列厨内展出了中外多种文字的《镜花缘》版本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研究资料。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他用了二十年的时

家乡文化之灌云由来

家乡文化之灌云由来

123℃ 12

灌云(Guanyun),因南有百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百强名县、低碳旅游示范县。灌云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部濒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至西北与沭阳、东海两县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县相望;北与连云港接壤,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总面积154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下辖8个镇、

伊山文化

伊山文化

123℃ 12

位于大伊山麓鹰嘴石附近的崖岩上,梅鹿石岩画的下方,有一块较平的石面。该石裸露地面,近似圆形,直径3米左右。在该石的东侧,有一高约1.4米,与裸露石面构成95度角的西迎招阳石。石上刻有大、小裸体女像二尊,线条刻画古朴简洁,“美女石”因此得名。裸体女像为阴线条组合,头向西南,形象古朴,但造型不匀称,不成比例,显得粗率。大的身高1.56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头上有双髻,髻上有扎带,形象蝴蝶结。两臂抬起,左臂略高,五指分开。胸前有丰满乳房一对,肚脐等器官,以圆圈纹加一圆窝表示。两脚分开,裆部间距较大。脚形尖小,脚尖外撇,足面、足跟用一斜线连接,使整个足成不等边三角形。小像低于大像,头部向大像倾斜近大腿

大伊山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石棺墓葬群遗址

大伊山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石棺墓葬群遗址

123℃ 12

位于大伊山东麓的青风岭上,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朝阳,海拔高度约8米的山间台地上。现存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基地。 石棺墓最初发现是在1981年。1985年至1986年,南京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的发掘,揭露面积55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棺基62座,人骨架6具。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50余件。石棺采用遗址附近自然石片镶嵌而成。墓穴上面是用一块或数块石板叠盖,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公分。墓葬排列相对集中、整齐有序。有的石棺是上下层,叠摞而成。这种葬法非常罕见。石棺内比较狭窄,仅存一具死人骨架

龙苴古城遗址

龙苴古城遗址

123℃ 12

位于县城西北部25公里、龙苴镇东北1.5公里处古城村。据《史记》载:“龙苴城,楚将龙苴所筑,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垒于此,后因名龙苴”的记载。龙苴古城为土城,方形,城墙边长3600米,高1-5米。从城墙断面看,土层中夹有绳纹陶片,以及逐层填土夯实的夯窝。主要建筑台基为长方形,坐落于城内北端,边长7200米,高3米。整个城墙占地面积400亩。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首设海州治于龙址(今龙苴镇),统辖6郡19县,是苏北闻名古镇。考古工作者已在地表采集大量秦砖汉瓦,并发现汉代陶罐簇,都督府公牌等文物。墓群分布在灌云县龙苴、陡沟两个乡镇境内,俗称“七十二墩”。在1984年文物普查中,市县文物普查人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