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伊山东麓的青风岭上,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朝阳,海拔高度约8米的山间台地上。现存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基地。
石棺墓最初发现是在1981年。1985年至1986年,南京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的发掘,揭露面积55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棺基62座,人骨架6具。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50余件。石棺采用遗址附近自然石片镶嵌而成。墓穴上面是用一块或数块石板叠盖,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公分。墓葬排列相对集中、整齐有序。有的石棺是上下层,叠摞而成。这种葬法非常罕见。石棺内比较狭窄,仅存一具死人骨架,头东脚西。其方法是先在地面挖掘近拟长方形的竖穴土坑,用稍加打制或自然剥落的长方形薄石板竖立于土坑四周做棺壁,所用石片大多为5—6快拉接组合。死者入殓后,上覆同样石板而成石棺。墓坑分为三个片,有规律地排列。据专家考证,这是原始宗教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葬俗表现,标志着当时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人类的亲情意识、灵魂观念已经产生。红陶钵的底部还有敲出的小洞,以利灵魂的进出,是先民们对死者寄于深切的哀思和怀念。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陶钵刻画符号的出土遗址,国务院于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物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先生,和原故宫博物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等,在考察后认为:“大伊山石棺墓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时代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为中国同时期文化遗存中一处具有特殊墓葬法的原始氏族墓葬群。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还有很多专家对出土的六件陶钵的底部所刻的符号,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