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伊山麓鹰嘴石附近的崖岩上,梅鹿石岩画的下方,有一块较平的石面。该石裸露地面,近似圆形,直径3米左右。在该石的东侧,有一高约1.4米,与裸露石面构成95度角的西迎招阳石。石上刻有大、小裸体女像二尊,线条刻画古朴简洁,“美女石”因此得名。
裸体女像为阴线条组合,头向西南,形象古朴,但造型不匀称,不成比例,显得粗率。大的身高1.56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头上有双髻,髻上有扎带,形象蝴蝶结。两臂抬起,左臂略高,五指分开。胸前有丰满乳房一对,肚脐等器官,以圆圈纹加一圆窝表示。两脚分开,裆部间距较大。脚形尖小,脚尖外撇,足面、足跟用一斜线连接,使整个足成不等边三角形。小像低于大像,头部向大像倾斜近大腿部,身高1.08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唯耳较大,“印堂”部位刻一圆窝,两臂抬起,左臂亦略高,五指分开。胸前有小乳一对,腹部有脐,表现方法同大的人像。两脚分开,脚趾分明,脚向朝东。画面左上角斜刻“七月五日”四字,字经8厘米,楷书草率不工。
早先,大伊山的不远处便是浩瀚无边的大海。位于大伊山与大龟山结穴处的山脊上,该段俗称“海船梢”。在一块西迎朝阳石下的竖石面上,刻有三只船和鱼,从整体画面看,三只船大小不一,有远近之感,其中Ⅰ号船,头尾上翘,平底,船中有一刻莲花纹船篷,蓬左刻一“月”字、右刻“夫曰”二字。船尾斜刻一舵杆和近似三角形平衡舵,长51厘米、高18厘米;Ⅱ号船:长12厘米、高16厘米,两头上翘,中部有一“V”字形桅杆,尾部刻一近似三角形平衡舵。船下近Ⅰ号船刻有“王宾”二字,字直径1.5厘米,从其图形来看,象似远距离形象;Ⅲ号船,头尾上翘,中有一直立桅杆和一斜形铺助物,尾部有一近似三角形平衡舵和平衡杆;鱼长15厘米。据文物部门介绍岩画上船的特征与宋代内河木船特点相似,因此推断岩画为宋代作品。
石佛寺坐落在云雾缭绕、冬暖夏凉的大伊山小青峰和观日峰交界处的山腰之间,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朝阳。石佛寺开山僧印空法师从南岳恒山石佛寺游历至此。目睹此山钟灵毓秀,紫气东来,层林叠翠,佛光普照,决心在此建寺修行。一边化缘一边建寺,历经十载,终于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建成。人们被印空佩服印空的意志如石之坚,称其为“石头和尚”,此寺也因此而得名。四十五年后,石佛寺遭兵燹而废。至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高僧广顺法师主持扩修。洪武二十四年归并海州大慈寺(旧名为大悲寺),二十五年高僧广安法师再度兴修。二零零二年,石佛寺住持释法来主持复建石佛寺,兴建大雄宝殿等工程,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等圣像。
石佛寺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几经沧桑。从头年腊月至第二年夏,佛事不断,方圆数百里虔诚香客和游人都来此敬香朝山拜佛。每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和孟兰盆盛会,香客都排成数米长队等候敬香供佛,闻佛教音乐,尝佛斋食品,游奇峰异洞,如出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