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我的家乡
绵阳市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全市面积20 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15.1万。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绵阳有着诸多的古名,例如:涪城,绵州。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有着“绵山南面之城”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绵阳为专署、行署所在地。1958年至1983年共辖18县1市,总人口1 20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1976年,划出潼南县,1983年9月,划出德阳、绵竹
绵阳市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全市面积20 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15.1万。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绵阳有着诸多的古名,例如:涪城,绵州。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有着“绵山南面之城”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绵阳为专署、行署所在地。1958年至1983年共辖18县1市,总人口1 20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1976年,划出潼南县,1983年9月,划出德阳、绵竹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文化的历史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精髓所在。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使用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的闽江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和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龚庄村南伊芦山西峰北侧。俗称落神台、六神台。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造像于早年即遭破坏,整个造像刻在六神台西南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峭壁上,共42尊,分两组。一组在六神台绝顶西南下1米处绝壁上约2平方米的石窟内,利用天然洞穴稍作加工而成。窟内东壁上有高浮雕像6尊,其中5尊为坐姿佛像,1尊为立姿力士像,通高均约50厘米,全部刻在一高0.6、宽约2米的神龛内。北面2尊已残毁
为纪念李汝珍,板浦镇在镇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纪念馆”供人瞻仰。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和国内外研究《镜花缘》的成果资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水月镜天”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游客来此探访,一睹为快。李汝珍纪念馆建成于1992年,坐落在海州区板浦镇东大街,占地1500
广昌县塘坊乡有那么一座风雨万寿桥,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横跨塘坊港,桥长24米,宽5米,高7米,条石砌成,三曲拱桥,承重8吨,桥面建有砖木结构的廊亭式建筑,供行人避风、遮雨、歇脚休息;桥亭两头飞檐如燕子展翅。廊亭内建有观音殿,塑观音菩萨像。民间传言,塘坊廊桥在建造之初,起名万寿桥,数年后的一个农历七月初七夜,有一对年轻人在桥上相遇,见有许多喜鹊在桥上栖息盘旋,认为是吉祥之兆,遂结为连理。万寿桥因此又被
明天又是7月初7啦,它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是我们兴宁麻岭一带刘氏宗族的重大节日。可是它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不同的,我们刘氏的“七月七”可是有来头的哦围寨山旁,麻岭河畔, 那里有一个 香火鼎盛的“三王宫 ”。“宫”里奉祀着“三山大王”。既为“王”者,其所居地固叫"宫”,不称“寺”或“庙”。“三山大王”人们喜称其为“三王爷爷”。“三山大王”来自福建。她的神威与声望和福建的“妈祖”齐名。福建的“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属南阳市,位于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地形呈南北条状,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万亩。全县辖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和8个居民委员会,38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万人。县城邮编474350 区号0377。历史沿革: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名源于秦代析县。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
大家好,这篇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大名的历史,大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元城县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朝改称大名府。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民国3年(1914年)建大名道,辖冀南47县。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 1945年大名解放,成立大名市,1946年撤市。1958年魏县并入大名。1961年大名、魏县分设后,辖3
大家好,时间过得好快,我们的比赛也越来越接近尾声了,下面继续由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大名县,大名的经济并不是很富裕,但是环境,和空气质量都很好。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与本省的魏县、广平、馆陶毗邻。总面积1052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4年)。 县政府驻大名镇大名府路28号。邮编:056900。代码:130425。区号:03
1简介 普照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留仙湖公园内。该寺约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或统称为北齐时代(550-577年)建造。唐时为法相宗三祖慧沼弘法处。彼时寺内有石佛台座,上刻飞天像;又有李邕所书《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且建有八角十三层石塔,今已无存。 “大千世界开只眼,不二法门暗点头”,这是淄川普照寺山门的楹联。山门位居寺院巽位,门楣正中悬一横匾,上书“普照寺”三个镏金大字。据说此三字是淄
6、建材皇思扬古村落濒临西枝江而建,数百年来频遭洪水之患,洪水大时可淹至门楣;同时该村也属沿海地区,常遭台风侵袭,十二级台风也不鲜见,但数百年来,其数百座大屋仍巍然挺立,代代相传,其中之奥妙除是人精心规划、精心施工外,精心用材更是关键所在。墙。先看外墙。墙基及下半墙用三合土(沙、黄土、壳灰加黄糖、糯米浆)夯实而成,坚固耐用,枪炮都不容易击穿。已建二百多年的圣旨牌坊被毁后今修复,其承受百多吨石料的基
2、门人类自有建筑以来,就有了门的历史,是最早的文化之一。皇思扬是一个庞大的古村落,是民居,但却大有“城”的味道,古时候就设有四个城门,现在较完好的就有皇思扬城门和大兴门,外有复兴门。这三个城门,很明显的有着防御的功能,除了厚实、坚固、高大和有枪眼之外,它的门顶都有多重暗藏机关。“进士第”、“将军第”、“翰林院”、“大夫第”、“都尉第”的大门,这是有身份人家的大门。石门、石墩、门槛,它们的大小、高
皇思扬村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从闽南迁入。清朝时,各姓先人奋力开拓,可谓枝繁叶茂、丁财两旺、科甲蝉联、官宦辈出。先辈集四方能工巧匠,主采闽南风俗兼纳客家习惯,精心谋划,大兴土木,建成与四乡建筑有别、自成一体的院落村围。当我们缓缓地穿行于皇思扬古围村时,那些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巷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独特的美丽,总会让我们在欣赏之余沉思且为之赞叹。皇思扬20多万平方米庞大的建筑群,既是依山而筑,顺势而就,又
据文字记载,皇思扬古围村距今已五百多年,先后主要有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古围村距惠东县城25公里,属惠东县多祝镇管辖。近村的北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汇入东江的支流,名曰西枝江。西枝江南岸与村相望有一片二千多亩金子般的由河水冲积而成的黄沙地,当地人称“下洋底”或“下景”。村所处的具体位置就是西枝江南岸一片黄沙即“下洋底”旁边。古代地方名称大都是以地理位置、地貌、重要标识物等来起名的,同时“江”也称
电白县(前身为郡,后发展为区)历史悠久。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夏、商、周)时是杨州之南裔。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朝设南海郡,电白属其西境。秦末, 赵佗盘踞越地,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境。三国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国把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分出来,设置广州。电白隶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地。电白之名尚未作为行政区划名。南朝
史海钩沉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的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公元前594年,晋国正卿荀林父统帅晋军主力灭掉赤狄潞氏,彻底平息了狄人的长期威胁,也使晋国疆土拓展到太行山西麓。凯旋之日,晋景公重赏荀林父“狄臣千室“,随之又想起3年前晋楚崤之战后,荀林父以败
我的家乡靖边县处于陕西省榆林市,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青银高速和包茂高速交错而过等,便利的交通为靖边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靖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靖边史称“夏州”、“朔方”,明
"说魏救赵"和"射书聊城" 《史记》中写了鲁仲连(茌平人)"说魏救赵"和"射书聊城"两个故事。"说魏救赵"的大意是:战国时期,秦国攻击赵国,四十万大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孝王和平原君求魏解围,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到了淮阳,害怕秦军,安营扎寨。魏王又派使臣新垣衍,赴赵国向平原君说明魏无力救赵,并劝说赵国同意秦国称帝就转危为安了,正此时,高士鲁仲连游至赵国,新垣衍拜见了他,鲁仲连大义凛然,分析了
遵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县境环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中心城区,全县国土面积3367 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贵州省商品粮、油菜籽、生猪、烤烟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中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和“中国辣椒之都”,先后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县”、“全国产业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等称号。基本概况中国·遵义
悠久的栽培历史 黄花菜,又名萱草、金针菜、安神菜、忘忧草,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萱草属缩根多年生草木本植物,其花蕾是我国的名特蔬菜,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邵东县是黄花菜的原产地,栽培史悠久,据嘉庆25年编篡的邵阳县志记载,邵东在明弘治年间开始种黄花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太平一都,太平二都(今邵东县崇山铺、团山、流光岭、水东江、杨桥)就种植黄花菜数千亩,后续扩至廉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