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相关

我的家乡龙川县

我的家乡龙川县

123℃ 12

中文名称龙川县外文名称longchuan别 名客家古邑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广东省下辖地区辖24个镇政府驻地中山东路20号电话区号0762邮政区码517300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面 积3089平方公里人 口95.6万人(2012年)方 言客家语-粤中片-龙川话、水源音[3]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 四都鹿湖禅院 洋贝霍山火车站龙川站 龙川北站车牌代码粤P耕 地2.92万公顷行政代码441622

我的家乡龙川县——历史

我的家乡龙川县——历史

123℃ 12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8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

我的家乡龙川县

我的家乡龙川县

123℃ 12

中文名称龙川县外文名称longchuan别 名客家古邑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广东省下辖地区辖24个镇政府驻地中山东路20号电话区号0762邮政区码517300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面 积3089平方公里人 口95.6万人(2012年)方 言客家语-粤中片-龙川话、水源音[3]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 四都鹿湖禅院 洋贝霍山火车站龙川站 龙川北站车牌代码粤P耕 地2.92万公顷行政代码441622

我的家乡龙川县

我的家乡龙川县

123℃ 12

中文名称龙川县外文名称longchuan别 名客家古邑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广东省下辖地区辖24个镇政府驻地中山东路20号电话区号0762邮政区码517300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面 积3089平方公里人 口95.6万人(2012年)方 言客家语-粤中片-龙川话、水源音[3]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 四都鹿湖禅院 洋贝霍山火车站龙川站 龙川北站车牌代码粤P耕 地2.92万公顷行政代码441622

河源历史2

河源历史2

123℃ 12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共有97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漳溪畲族乡)、 4个街道办事处、1248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居委会。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

河源历史1

河源历史1

123℃ 12

上古时代,沃土次州扬州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南梁天监二年(5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之抗日英雄录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之抗日英雄录

123℃ 12

【群英谱】河源抗日英雄录硬汉丘崇昆丘崇昆,河源县上城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丘淑明,是清末的儒学教谕,父亲丘秀岩是民国初年官立高等小学校长,兄弟叔侄十余人都是中小学教师或文职人员。为报国,丘崇昆决意弃文习武。1930年,丘崇昆考取了广东燕塘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班。经过4年训练,随军见习一年当上了排长。1936年后,被提升为连长。日军侵粤,丘崇昆在省内各地辗转迎击,勇敢善战,被提升为558团第三营少校营长。1943年8月,潮汕战线吃紧,186师(师长李卓元)奉令由从化县防线奔赴揭阳截击日军,丘崇昆身先士卒,带领三路勇士,冒着顽敌的密集炮火向山顶猛冲,经过两小时激烈交战,一举占领了洋铁岭。师部得到

河源客家老故事1

河源客家老故事1

123℃ 12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1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1

123℃ 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举侵华。1938年10月11日,日军4万多人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东江下游各县尽落敌手。异族入侵,残酷战争带来的灾难,令河源人民饱受烧杀抢掠、家破人亡和颠沛流离之苦。抗战期间,河源县城、连平县城均被日军占领,生灵涂炭,惨象惊心。龙川、紫金、和平三县,虽未沦陷,然亦多罹兵燹。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数千日军进犯河源河源县城于1945年5月23日下午3时左右失守。盘踞14天后,日军窜走。连平县城于1945年农历五月初一被占领,日军五月初三从上坪窜往江西,虽占城只有两昼夜,但令县城及四乡人民又一次惨遭浩劫。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3月占领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2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2

123℃ 12

2000河源军民主动迎击大敌当前!当时的国民***深知,就算是撤退,性如豺狼的日军的破坏力,也是惊人的。他们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兵力:第四区保安司令部属下的保五、保八两个大队,约700人,由保安司令黄铮率领。由县长马克珊率领的抗日自卫队3个中队和一个政警队以及群众组织的一些团队,共约700人。两部加起来不及2000人,与一万多人的日军相比,实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5月10日,前方传来了紧急情报,犬养二郎已开始行动,前锋部队已抵达惠州杨村附近。河源方面赶紧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议定了防守和阻击计划:司令黄铮率两个保安大队赶至石坝拦截阻击;县长马克珊率全部自卫队,分布在石峡和塔山两处固守。民众性命最要紧。由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3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3

123℃ 12

河源连平两县失守日军集中火力,掩护他们臭名昭著的骑兵向我石峡守军迫进,在河边的日军,也调集船只,在龙王角附近登岸,向我塔山守军逼进。刚要露出阳光的天空,再度阴霾密布。乌云下,炮声隆隆、烽火四起。塔山守军由县长马克珊率领,至多只有400兵士。在日军大举进攻下,塔山守军不敌,开始撤退,敌人紧咬不放。塔山守军一路退至仁济医院(市人民医院前身,现为市中医院),在医院门前,与敌军展开巷战,手榴弹扔了许多,但敌人仍源源不断赶来。这时,石峡守军也被冲击得阵脚不稳,只好退至西门城楼固守。至此,黄司令、马县长所率河源守军,全部撤退到了北岸,固守印岗岭一带。雪上加霜的是,我方通讯电线全被汉奸和日军剪断,自卫队和教

河源历史4

河源历史4

123℃ 12

生物资源 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种类200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植物种类近千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山竹、经济林、花草、中草药等五大类。河源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树、杉树外,还有较为珍贵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等。新丰江库区内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库和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4500公顷,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我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9.6亿元,年均增长46.6%。其中投资140亿元,完成了49个重点项目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东环路、胜利大桥、新丰江亲

河源之龙川历史

河源之龙川历史

123℃ 12

龙川历史悠久,据《尚书》的《禹贡》篇记述,古时龙川属扬州南境,周初藩服,春秋为南越,战国属楚,称“百粤”。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敖山分注会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伦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伦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献

河源历史3

河源历史3

123℃ 12

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制订了“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和奖励纳税大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积极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投资环境。分别在市、县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为投资者办理立项、审批、发证、登记和年审等手续;精心打造“一区六园”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五县一区产业转移园,构筑引资平台。2006年,“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收入库,同比分别增长75.2%、67.9%和51.9%。特别是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格局,认真抓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洼地”效应,大力发展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回忆录

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回忆录

123℃ 12

日寇一炬,可怜焦土 小时候,家住源城区上城街道的阿梅,听奶奶李金喜讲1940年左右和乡邻挑着担子“走日本”的沉痛往事。“那时,他们挑着担子走路去香港,一走就是十天半月。”阿梅回忆,“一路上都是难民,我奶奶走得脚底打满水疱。” 和李金喜老人一样,对于河源居民来说,对日本鬼子最深刻的印象,是轰炸,逃难。 市党史办副主任杨石健介绍,河源地区基本上没有与日军发生大的战役,给河源造成最大破坏的,是日军投降前从珠三角等地撤退逃亡所经时带来的兵燹。 五县一区伤亡损失概览 1940年11月7日,河源县城(今源城)鳄湖边,2架日机飞过,扔下炸弹一串。巨大的爆炸声中,血肉横飞,人们哭天呛地。这天,这2架日机,在县

广东省河源市

广东省河源市

123℃ 12

河源市,地级市,隶属中国广东省,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粤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之前为河源县,是东源县和源城区的前身)。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47分。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槎城”。河源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

川中百年史

川中百年史

123℃ 12

龙川县第一中学,前称龙川县立中学(简称“川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美丽迷人,书香弥漫的中学。川中百年史1913年9月,在废科举、举办新学的浪潮中,“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督学局长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并于1914年呈报省政府教育司立案,是广东省最早立案的中学之一。开办不久,县城土豪劣绅与县知事周德鳌勾结,以所谓“消灭神权,男女同校,有伤风化”等罪名向省署龙济光控告,逼走张化如校长。1915年10月,又以学校占用城隍庙有辱神灵为借口,煽动神棍流氓到学校滋事,殴打师生,致使学校被迫

我的家乡-紫金

我的家乡-紫金

123℃ 12

紫金县,旧称永安县,民国初改现名,广东省河源市辖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东接五华县,东南与陆河县相连、与海丰县毗邻,南与惠东县相邻,西南与惠阳市惠城区相接,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接,北与东源县交界。全县境域东至南岭镇东溪村蕉窝,西至古竹镇江口村,南至上义镇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区燕子岩。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全县总面积3627平方公里。全县八成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县人民政府驻地紫城镇,距省会广州市270公里,深圳市223公里,河源市区

我的家乡—和平

我的家乡—和平

123℃ 12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那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和繁华,有的只是宁静还有淳朴的农民,在这里生活的人民习惯早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他们很容易满足,在他们看来只要一家人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那里山青水秀,绿油油的菜地,到处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我喜欢生活在那里,喜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喜欢静静的坐在家门口看着夕阳罗下,喜欢那份宁静还有安逸。那个淳朴的小县城就是河源市和平县城。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东连龙川,南邻东源,西毗连平,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古称她是“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要害之地”,当今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

和平历史

和平历史

123℃ 12

【建置沿革】 据《禹贡》记载,上古时和平属扬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扬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年)设循州总管府,龙川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总管府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设循州,析河源设石城县,和平属循州石城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石城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河源县。则天帝天授二年(691年)循州改称雷州郡并设雷乡县,和平属雷州郡雷乡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州郡改称海丰郡,和平属海丰郡雷乡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海丰郡改称循州,和平属循州雷乡县。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