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相关

和平史事

和平史事

123℃ 12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了陈迹。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学,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随后,经过雍正、乾隆(1723~1795

兴隆民俗文化村

兴隆民俗文化村

123℃ 12

兴隆民俗文化村座落在九连山腹地、美丽的热水河畔,有123户人家,常住人口700多人。兴隆人姓王,始祖来自山西太原,居三槐堂系。经浙江迁入福建,明朝弘治年间迁入龙川县上俐。相传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平俐源池仲容农民起义后,添设和平县。王阳明到俐源游李田仙岩时,途经北联路段,发现海拔1000多米的铁心嶂主峰有一条大龙脉延伸至马坑径口,他指点河东连声称叹:“有龙也",出了个点“龙”之迷。直到清初1616年,王姓进士首龙请来占天师,才选中“龙”穴,令三孙王师三到此处建屋定居,起名“兴隆镇"。王姓进士首龙终于解了王阳明的点“龙”之迷。据王氏族谱记载:“兴隆镇”人的祖先有王羲之、王安石、王阳明等杰出的历史

和平中学历史

和平中学历史

123℃ 12

和平中学九十年发展历程回眸和平中学始建于1919年秋,是我县历史最久的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的重点中学。九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信任支持下,作为和平教育的领跑者,和平中学始终坚持锐意进取,抢抓机遇,不断完善的奋斗精神,本着为全县父老服务的意识,向各高校输送了数万名优秀的和平学子,圆了无数山区孩子的大学梦。一、峥嵘岁月,风雨兼程1、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和平县知事何一鸾提议创办县立中学,组成了校董会,选定座落在县城小东门的旧考棚为校址。9月,录取8 0名新生,开学上课,学制四年。首任校长,是以创建四约高小、推崇新学而名闻遐迩的前清拔贡、东水人骆树

河源历史

河源历史

123℃ 12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

区县简介—河源市源城区

区县简介—河源市源城区

123℃ 12

源城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河源市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风景名胜源城区景点有有龟峰塔、阮啸仙烈士陵园、鳄湖、高埔岗温泉度假村、化龙路商业街、太平风情街、新丰江电站大坝;大桂山生态旅游区有野趣沟、七礤水库、园中园旅游区、响水风景旅游区;位于新丰江上的喷泉是亚洲第一高喷泉,主喷水柱高达169米。最佳旅游时间源城山清水美,风光绚丽,东江 、新丰江交汇于市区中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皆宜旅游。历史文化南齐置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区、郊区。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政府网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

123℃ 12

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 ,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客家语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非方言)。尽管如此,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是在中国国内,它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语言学术研究中,它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

龙川洋溪桥

龙川洋溪桥

123℃ 12

在龙川县老隆镇,有一座非常出名的百年古桥,它就是洋溪桥。 洋溪桥坐落于老隆镇宝龙大道,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该桥系清代龙川陆路驿道中的一座重要桥梁。洋溪古桥为双孔石拱桥,桥面总长50米,宽4.5米,高7.3米,两边有引桥,两桥孔大小基本相同,每桥孔跨度16.5米,高3.5米,用方条形红砂岩石块砌成,桥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2010年该桥已被定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就在它被列为文物保护的4年后, 2014年5月1日凌晨,广东长鸿实业集团偷偷地让人带了工具、开了挖掘机把桥拆毁,拆毁过程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仪式,附近的居民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动静”,早上起来,才发现

我的河源

我的河源

123℃ 12

河源市,地级市,隶属中国广东省,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粤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之前为河源县,是东源县和源城区的前身)。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47分。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槎城”。河源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

赵佗与客家人——兼议河源城市形象定位

赵佗与客家人——兼议河源城市形象定位

123℃ 12

市委、市政府把“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城市形象的定位,这是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对今后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解决了“源”的问题。在广东,人们只知广州、潮州、惠州是历史名城,莫知龙川,更不知河源。回想建市之初,河源市的知名度极低,我们的市领导到北京办事,中央许多部门对河源在何处都搞不清。现在,河源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我们过去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人们只知河源是个新建市,不知河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只知河源是个客家地区,不知河源在客家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总之,由于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宣传不够,我们过去在东江、赣江、汀江、韩江四江客家中严重缺位,河源缺失了本应引以自豪的历

客家精神之详细介绍

客家精神之详细介绍

123℃ 12

独特的客家精神,是鉴别客家人的四要素之一。客家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为汉民族中优秀的一支。美国学者韩廷敦在《种族的特性》中说:“客人这族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传教士肯贝则说:“客家人确是中华民族最显著,最坚强有力的一派,他们的南迁是不顾屈辱于异族的统治,由于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所以养成他们爱国爱种族的爱国心理,同仇敌忾的精神,对中华民族前途的贡献,将一天大似一天,是可以断言的。”英国学者布肯顿在《亚细亚人》一书中,一连串举出客家人的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敢作敢为等优点,赞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最后认为“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外国学者如此高度评价客家人及其精神,

客家精神之历史由来

客家精神之历史由来

123℃ 12

客家精神是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曾彩。史学界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小结: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所有这些优点也涵盖在中华民族之中,所谓"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精神"演绎。刻苦勤俭。这是客家人最突出的特色。在这方面,广大山区的客家妇女表现得特别突出。她们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她们有力地促进了客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开拓进取。客家男人,不论出外谋生、立业,或从政、

河源客家

河源客家

123℃ 12

客家语是客家人之间的独特语言。保留部分古汉语、畲语发音,但它本身是民族多语言融合的产物。客家人是近代学者罗香林构建的一个民系,罗香林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说客家人来自中原,然而客家人和现在的中原人无论语言还是相貌差距甚大。《客家源流考》中说客家人通过所谓的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客家人的大本营是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其他地区,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语。客家人是在历史上三个重要时期(晋末,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中原居民为避战乱从中原移到南方,并与南方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123℃ 12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迁徙到岭南山区时候,为避免常出没的野兽和坟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而建造的一种集族而居式、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围龙屋、五凤楼、方楼、土楼、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我国民居的五大特色。围龙屋是当时中原汉族较先进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工艺。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的面积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

河源的历史发展

河源的历史发展

123℃ 12

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等历史遗迹。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

紫金历史

紫金历史

123℃ 12

建置沿 革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今惠阳)、长乐(今五华)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 督府,民 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摘自《紫金年鉴2005》)县名由来 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

123℃ 12

河源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河源保留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印迹,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长一方文化。在中国岭南,在珠江流域,岭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灿烂多彩,成为华夏文化一朵奇葩。梳理岭南文化发展轨迹,河源市是一个绕不过的关键之点。因为,河源现属的大部分地区,为古龙川的一部分。古龙川,是岭南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广东最早的四县之一,沟通岭南岭北的要冲之一;古龙川,更是滋生文化的沃土,是南越文化最早的发酵之地,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自“百越”时期,就有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秦朝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

河源的由来

河源的由来

123℃ 12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看起来像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河源。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零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河源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并成功承办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古邑情于2010年11月29日在河源市隆重开幕,2010年12月1日圆满落下帷幕,在不断宣传过程中,逐渐享有客家古邑的称号。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的汉族,在东晋战

我的家乡——万绿之都,河源

我的家乡——万绿之都,河源

123℃ 12

河源市,地级市,隶属中国广东省,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粤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之前为河源县,是东源县和源城区的前身)。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47分。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槎城”。河源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

南越王赵佗

南越王赵佗

123℃ 12

在我们龙川县,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南越王赵佗。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1] ),嬴姓,赵氏,名佗。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 正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 或“南越武帝” 。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

龙川县车田镇的寺庙与胜迹

龙川县车田镇的寺庙与胜迹

123℃ 12

寺庙胜迹一、华光庙华光庙座落在车田河西岸旧下桥头,奉祀“华光大帝”。建筑为砖瓦平房结构,分上下厅,上厅的神龛供有“华光大帝”塑像,晨钟暮鼓,香火很盛,有庙祝主持。两侧横屋曾为多届区乡政府的办公地点,大革命时代车田农民协会也设在此。解放后,神像神龛被毁,庙宇成为车田乡村政权办公场所,后被列为县重点保护文物:二、观音阁观音阁座落在叶塘茅?下(现叶塘小学),启建于乾隆十七年,规模宏大:上厅有匾书“大雄宝殿”,内有金身佛像十余尊,龛上供有坐莲花台的如来塑像,大门内侧有手持金杵的书佗塑像,栩栩如生,甚为壮严。厅中神台供香烛宝炉,置有铙、磬、木鱼等,有刻印佛经木板数百副,佛事齐全,常年香火不绝,有僧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