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古城

历史

海州古城

东海郡,辖广饶、东海2个县;

朐山郡,辖朐山县;

武陵郡,辖上鲜、洛安2个县;

沭阳郡,辖沭阳县;

海安郡,辖襄贲县。

隋朝称海州,后改东海郡。辖朐山、东海(今海州区)、涟水、沭阳、怀仁5个县。

唐朝隶属于河南道。称海州,别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五代时属吴、南唐、后周,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西元959),为后周所占。

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8),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1073),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海州属淮南东路。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1),海州为金侵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西元1162),海州复归南宋。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5),海州再割让金国。宋宁宗嘉定十二年(西元1220),海州再归南宋。宋理宗景定二年(西元1262),海州改为西海州。宋恭帝德祐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为元所占,复改为海州。

古城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为海州路总管府,领朐山、沭阳、赣榆(怀仁县改)、东海县及录事司。后改为海宁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西元1284),海宁府改为海宁州,录事司与东海县均并入朐山县。海宁州改属淮安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2),设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海宁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淮安路。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海宁州归吴,属江南行中书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改名海州,属淮安府,废朐山县,沭阳县直属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赣榆县,从唐贞观元年(西元627)以来的局面从此被打破,相当于今天连云港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同年,废江南行中书省,海州属中书省淮安府。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1),废行中书省,淮安府归六部直辖。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海州为满清侵占。

清顺治二年(1645),设江南省,属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出江苏省,海州属江苏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海州升为直隶州,统州治和赣榆、沭阳二县,脱离淮安府管辖,相当于今连云港区、赣榆县、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县治设于今海州区。因东濒大海,故称东海。1912年4月,析县境东部11镇设置新县灌云县。东海县初属江苏省徐海道,后属江苏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区。[9] 1933年,陇海铁路终端港建成。1935年国民政府将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区域:临洪口以南,烧香河以北,东至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为范围。为江苏省第三个省辖市和全国较早的省辖市(民国时期市县平级)。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