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大地震

郯城大地震

历史 123℃ 12

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级为8.5级,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临沂交界(今临沂市河东区梅埠镇干沟渊村),震中位置为北纬34.8°、东经118.5°,极震区烈度达Ⅻ度。由于极震区大部分位于郯城县境内,故称为郯城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次强烈地震波及到中国东部绝大部分

宕昌羊马城中的三件宝

宕昌羊马城中的三件宝

历史 123℃ 12

在宕昌县城的岷江南岸,拔地而起的大山就是大虎精尸体变成的,后人叫做羊马城山。它占据了南边一片平川,山头与花塬山头几乎相连,形成了百米石峡的葫芦峪,把宽阔的宕昌国都分割为东西两半,使风光秀丽的京城成为坎坷不平的山城。羊马城山巅,有前后相连的三个古老城堡,叫羊马城堡,是宕昌国王为了防止外邦侵犯国都而建的。 城堡离垂直高度有一千多米,山林高峻,三面陡绝,古树森林,无路可通,仅后山有一条小径通往山顶

深圳变迁

深圳变迁

历史 123℃ 12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纂《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历史上不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涨起大水,居民来往十分困难,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为此,由负责当地治安的官富巡检司长官廖膺宠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桥”,此桥以石头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是个小“墟”的名字,也是个哨所的名字,那个时候,仅有10名驻兵。“墟”,本为乡村

新津历史

新津历史

历史 123℃ 12

新津,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南部,东接双流县,西临邛崃市,南濒眉山市,是成都市的南大门。新津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辖6街道5镇1乡,总人口30.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万人。北面花源街道距成都市区19km,距西南航空港10km,新津历史悠久,自北周定名,相袭至今,已有1450年历史,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货如轮转,多出富商”,为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

仪征市扬子公园

仪征市扬子公园

历史 123℃ 12

建于1988年,1990年初建成对外开放。公园位于仪征老城区西部,总面积23公顷,其中湖面约7.34公顷,陆地约15.66公顷。唐代以来,仪征有扬子县之称,故得名。它是仪征最美丽的公园,也是仪征人的骄傲。公园东边是入口,入口前是石头铺成的小道,小道犹如顺滑的丝绸飘落大地。顺着小道向前走,会有一个盛成的塑像,远远看去,塑像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精神、挺拔、年轻。近看,塑像却是个胡子一大把的老人,

金庭东村徐家祠堂

金庭东村徐家祠堂

历史 123℃ 12

东村徐家祠堂位于东村西侧村口,大门面东,进门右折才是分布在南北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原有门屋、前厅、大殿、后楼(享堂)四进,其间以两座门楼、三个天井间隔,占地952平方米。解放后祠堂曾先后被用作小学校舍、村办工厂及村委会办公室等,现仅存前厅为原构建筑。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9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重修前厅,并即将重建大殿、享堂等。徐家祠堂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

汉源文化历史

汉源文化历史

历史 123℃ 12

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特以“汉”为号,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说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汉中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出独特的

呼伦贝尔的由来

呼伦贝尔的由来

历史 123℃ 12

呼伦贝尔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左贤王庭辖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这是公元49年。此时,鲜卑人已经走出森林,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畔,并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北魏时期,大兴安岭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唐时,

兴化地名览胜

兴化地名览胜

历史 123℃ 12

兴化数以千计的村舍乡镇,如群星散落水乡大地,其地名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它们或折射着兴化悠远的历史,或闪现着兴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凸显着兴化优美的水乡风貌。究其命名法可谓绝招百出,五花八门,耐人寻味。闲品兴化地名,对认识兴化自然风貌,了解兴化的人文历史,不无收益。笔者粗略梳理之,兹概述如下: 一、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朱家、颜家、贺家、赵家、周庄、钱庄。这类地名分别记载着定居肇始者的姓氏,它的特点地

涞水县的建制历史

涞水县的建制历史

历史 123℃ 12

涞水县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为北燕侯国,春秋时属燕。秦属广阳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逎县(今涞水),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北魏改遒县,属范阳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遒县并入涿县。隋曾改名固安县、永阳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涞水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涞水改属上谷郡。唐属上谷郡、易州等。五代时处于涿、易之间,为契丹与中原互争之地。北宋属燕山府路遂武郡。宣和七年(1125年),

东昌古城

东昌古城

历史 123℃ 12

东昌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昌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城墙周长4千米,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

塞外粮仓+——++我的家乡临河

塞外粮仓+——++我的家乡临河

历史 123℃ 12

临河位于黄河北岸,阴山南麓,河套平原中部,南临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故名“临河”。临河区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巴彦淖尔市的行政中心,居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黄河“几”字弯上方,南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北依阴山,东与乌拉特草原紧密相连,是巴彦淖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40°34′~41°17′,东经107°6′~107°44′。全区总面积2,354平方公 里

认识“阴山岩画”+

认识“阴山岩画”+

历史 123℃ 12

阴山岩画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带上万年来狩猎和畜牧部族遗留在岩石上的刻画图像,其分布地域广大,延续时代漫长,包含着该地区自古至今多种族人群生活状况的丰富信息。经历近万年气候环境的改变,风沙与战乱的破坏,如今阴山岩画又面临新的历史时期采石开矿等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引发的致命威胁,阴山岩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泯灭。随着阴山岩画的价值近年来逐渐被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肯定和重视,对岩画的记录、研究和保护、开发工作都已

临河风土志(二)

临河风土志(二)

历史 123℃ 12

绥远社临河通讯 本县为绥西重镇,北依狼山与外蒙古毗连,南与乌审旗接壤,西以乌拉河隔宁夏,东以昭和渠界五原。黄河横贯其境,杨家河、黄突龙亥河、产金河(永济渠)等大干渠水势畅旺,灌溉极便,支流如网,地质肥沃,产以小麦、糜子为大宗,常称之为“绥远的米粮川”。荒古的风味  临河的社会依然滞留在荒古,仅仅学上了初期的农作阶段,地虽经垦,大部仍为草原,红柳、竹机、哈木耳、苇子,丛丛密密,高四五尺许,沙凸间其中

临河风土志(一)

临河风土志(一)

历史 123℃ 12

绥远社临河通讯 本县为绥西重镇,北依狼山与外蒙古毗连,南与乌审旗接壤,西以乌拉河隔宁夏,东以昭和渠界五原。黄河横贯其境,杨家河、黄突龙亥河、产金河(永济渠)等大干渠水势畅旺,灌溉极便,支流如网,地质肥沃,产以小麦、糜子为大宗,常称之为“绥远的米粮川”。居民之由来  临河原为蒙人牧场,清乾隆平西后,(一)始有晋冀经营蒙商者往也,乃落户。清末冀人王同春辟荒于套,开挖大渠,耕者日多。迨产金河(永济渠)开

临河城+——匈奴头曼单于、西汉侯国都城

临河城+——匈奴头曼单于、西汉侯国都城

历史 123℃ 12

临河古城,建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位于临河区古城乡。曾出土金丝凤冠,据考证曾为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的都城;西汉王朝时为代恭王刘登之子刘贤的侯邑,时称临河侯刘贤,为西汉王朝400个侯国之一;唐时一度为西受降城。《绥远通志稿》对临河故城作如下记述:临河故城,亦汉朔方郡属县,在黄河北今临河县境,古所谓南北两河之间也。《水经注》: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

猎牧人记在石头上的史书:阴山千里画廊

猎牧人记在石头上的史书:阴山千里画廊

历史 123℃ 12

默勒赫图沟的类人面像岩画,可以看成是曾经实际存在过的面具的表现。这把我们引导到同面具有关的广阔的意识领域中去。面具广泛地普及于所有民族,或者大多数民族,它是超出现世的神秘性的存在,即神灵的表现。它作为使人变为精灵的一种手段而被使用,成为需要有神灵在座的宗教仪式不可或缺的。面具作为化身精灵的一种手段,在原始公社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具在男子秘密结社活动中,是作为恐吓妇女和孩子的手段,是这个结

历史记忆之秦汉时期河套地区

历史记忆之秦汉时期河套地区

历史 123℃ 12

河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秦时属九原郡、云中郡,两汉时属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秦汉时期,这一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的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讨论河套文化在秦汉时期的面貌和作用,不仅对于区域文化史的研究有典型性的意义,对于深刻认识秦汉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也可以体现出积极的推进作用。一 军事争夺的焦点早在战国时期,河套地区就已经

湄潭茶文化

湄潭茶文化

历史 123℃ 12

湄潭一个充满着不同文化气息的城市,一个最接近自然的城市,一个有着很多历史的城市。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的朝圣地。 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

河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阴山岩画

河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阴山岩画

历史 123℃ 12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是灿烂的河套文化的发祥地。河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碰撞的独特的文化特征。滚滚黄河、巍巍阴山、浩浩大漠、肥田沃土、森林草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从几亿年前古生物化石——巴音满都呼原角恐龙化石以及15000年以前的“河套人”,到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刻痕——阴山岩画;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