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建制沿革

阆中建制沿革

历史 123℃ 12

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从江州(今重庆)迁都于阆中,公元前325年后称巴王。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国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

杜村集乡

杜村集乡

历史 123℃ 12

杜村集乡下辖2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杜村集,北宋为杜村。明代保安集迁此,遂发展成集市。明正德年为杜村集和杜村屯。清乾隆年至今为杜村集。杜村集耕地面积3524亩,农业人口2854人。目录1夹河村沿革情况2东营(小营)3东冀庄、西冀庄4东小庄、西小庄5康庄、西宋村、贺村6郑家庄、三家村7赵庄8张庄9郭庄10梅庄11安庄12关村13周家村、房家村14三教堂15羊羔16杜庄17秦村18栾庄19土楼2

香菜营乡

香菜营乡

历史 123℃ 12

香菜营乡(Xiangcaiying Xiang)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3.96万(2008年)。辖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香菜营村。107国道、临安公路过境。古迹有曹操建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皇姑墓”和“西门豹投巫为民除害”等。1行政辖区编辑沿革 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设香菜营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3.96万(2008年),辖马营、盐食、谷子、董

临泉,“非遗”进行时

临泉,“非遗”进行时

历史 123℃ 12

 4月的临泉,桃花节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6日,为营造节庆气氛,在临泉县城的主干道上,一场名为“走在春天里”的“非遗”文化踩街巡游活动拉开了序幕,抬阁、肘阁、火鞭、火叉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游表演,吸引了众多居民与游客。  然而,这只是临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小部分。建城于公元前1042年的临泉,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历史长河里传承下来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竟达13大项、48小项,在安

宿迁1897

宿迁1897

历史 123℃ 12

宿迁1897所在的东大街是目前江苏宿迁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街区,可以说是宿迁的城市的“根”,在建设中发现不少文物、古墓。2011年10月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市区1897项目考古工地再次发现一座汉代墓葬。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编号为4号墓。墓坑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9米,宽1.8米,深2.3米。墓主人尸骨保存较完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根据尸骨牙齿磨损程度判断,该墓主人年龄偏大。墓内发现器物有1个

井陉县方言

井陉县方言

历史 123℃ 12

井陉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县城微水镇距石家庄市中心约40公里,所以井陉方言和河北省其他方言一样,都属于北方方言。但是,由于井陉位于河北平原西部边缘和太行山东麓交界之处,自古以来又是京、晋、陕、川交通要冲,官旅来往频繁,因此语言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内部情况比较复杂。西部和南部山区测鱼、蒿亭、固兰三乡和南峪乡所属的四个村(地都、王家岩、张家峪、岸底)说的完全是晋话。 南陉、方山一带说的话接近河北平山

旧社会定兴三宝

旧社会定兴三宝

历史 123℃ 12

“定兴县,三种宝:摇煤、澡堂子带修脚”,这是流传在定兴县几百年的民谣,它说明了定兴人在旧社会外出谋生的三大行业。 定兴县是以铁路为界,分为路东路西两大块,路东以摇煤球的人最多,家家有一套工具,人人都能干。秋收以后,成群结队,涌入京津及其他城市摇煤球,他们叫“吃煤铺”。铁路以西则以“吃澡堂子”而著称。其范围涉及到易县、涞水靠近定兴边界的部分村庄。据解放初期不完全统计,外出吃澡堂子的有上千人。到199

形意拳(李氏形意拳)

形意拳(李氏形意拳)

历史 123℃ 12

清末民初,河北定兴县张祖庄村李彩亭、李文亭、李耀亭三兄弟,以形意拳名扬四海、驰誉南北,被武林誉为“李氏三杰”、“定兴三李”。 李氏三杰出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为清代著名武术巨擘李铁珊,“三李“自幼随父李梁栋习练长拳,后兄弟三人同拜形意拳大师李存义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与众多门派武术大师广泛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武学体系,在京津冀地区传授拳术,为形意拳在民国年间成为强国强种、振起民族精神

肥东历史

肥东历史

历史 123℃ 12

肥东历史悠久,从已查明的古村落遗址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夏商时,本地为淮夷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肥东地区属九江郡。汉武帝时,肥东大部分地区为浚遒县境,县治在今石塘镇境内龙城集。三国时期浚遒属魏扬州淮南郡,后期撤浚遒。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恢复浚遒县,改“浚”为“逡”,仍属扬州淮南郡。南朝宋武帝年间废逡遒。永初三年(422年),将颖上西北

壮锦——壮家文化集大成之作

壮锦——壮家文化集大成之作

历史 123℃ 12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刺绣的种类也出现了很多种,绣法、针法及刺绣内容都各具风格。尤其是民间刺绣,更是展现出了刺绣的另一种美。但是沿传至今,这门手工艺已经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的没有人再去了解和学习它,只有少数人还在为这一门古老的技艺奉献。壮锦,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作为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术,壮族刺绣做工精细,绣品大气,品种繁多。具有美观、经久耐用等特性

致我美丽的家乡--汕尾陆丰市

致我美丽的家乡--汕尾陆丰市

历史 123℃ 12

陆丰市,1995年撤县建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碣石湾畔,北与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介于深圳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丰市其实也是一个市区,或许很多人刚开始会搞混,因为经常有人觉得是陆丰县,其实得追溯到历史,1988年1月,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置地级市汕尾市,陆丰隶属汕尾市。1995年1月19日,

佛山陶瓷的历史

佛山陶瓷的历史

历史 123℃ 12

佛山陶瓷的历史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正因为有了石湾陶瓷,佛山享有了“南国陶都”的桂冠;正因为有了石湾,才形成了今天以石湾为基础延伸发展起来的“大佛山陶瓷”这一地域经济的概念。2004年,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陶瓷英才网、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名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2005年12月,佛山禅城陶瓷产

秀友朱璐——汉武帝茂陵

秀友朱璐——汉武帝茂陵

历史 123℃ 12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

金乡县的历史

金乡县的历史

历史 123℃ 12

金乡县志写:夏为有缗国,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当时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流地区的咽喉。东汉建武元年(25),省爰戚,置金乡。据考证,汉武帝天汉四年四月(公元前97),封子刘髆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乡山。后除爰戚为金乡县,县名自此始至今,已1900多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缗邑即

龙舟的起源

龙舟的起源

历史 123℃ 12

神州大地,龙的故乡。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龙,以其独特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生活中。不论是宫殿、房屋、庙字,还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传说,乃至民间竞技、游戏。节日习俗等,无不留下龙的痕迹。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关于龙舟竟渡的起源,传说纷坛,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

民间故事灌口坑内男观音

民间故事灌口坑内男观音

历史 123℃ 12

灌口坑内,有一座观音亭,里面供奉的观音菩萨和别处不同,是一座稀疏胡须,笑容可掬的青石的男性老者雕像。上面题清光绪敕准竖立旌表“乐善好施”。其实这里名为观音亭、供奉的并不是观音菩萨,而是灌口黄庄的大善人杜艮。清朝未年、闽南一带大旱、饥馁遍地、清政府正给外国这个赔款那个割地,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杜艮在坑内路口设站救济,凡到这里来的不管是谁,每人给二元大洋,这样不管该救济的不该救济的都来。有的一天来了十

西岭雪山欢迎你

西岭雪山欢迎你

历史 123℃ 12

西岭雪山据清光绪(1875)《大邑县志》记载雪山俗名大雪塘,在县境西北中山后,冬季积雪如银,周围可数百里,三面皆壁立千仞,唯一面岛道可婉延登绝顶,中有清水一池(九龙池)四时不溢不涸,登上若大声呼叫,冰雹立至,其附面斯山,留有铜矿山,小西天,大仙峰,二仙峰,南天门,城门洞,鸳鸯池、红蛛池等诸名胜,其中所示诸山,均为景区山脉,而此处大雪塘便为景区最高峰,也有成都第一峰之称,海拔5364米,至今无人征

吴起的历史

吴起的历史

历史 123℃ 12

公元前440 年 (秦躁公三年、魏文侯七年、楚惠王四十九年、晋敬公十二年、赵襄子三十五年、齐宣公十六年、燕成公十五年、鲁悼公二十八年、宋昭公二十九年、越朱勾九年、周考烈王一年)约在此年诞生于卫左氏邑。魏始封邺。李悝十五岁。公元前439 年 (秦躁公四年、魏文侯八年、楚惠王五十年、晋敬公十三年、赵襄子三十六年、齐宣公十七年、燕文公元年、鲁悼公二十九年、宋昭公三十年、越朱勾十年、周考王二年) 公元前4

隆尧宣务山历史

隆尧宣务山历史

历史 123℃ 12

宣务山坐落在邢台市隆尧县境内,历史上曾叫虚无山、尧山,又名唐山,在今隆尧县城以西六公里,原尧山县城而今的尧山村以北4公里处,山由东北往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海拔200米左右,主要由东麓的宣务山和西麓的尧山两座主峰组成,统称为宣务山,周围盘绕着许多公路,而围绕着山根下,路两旁而形成的错落有致的村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重镇——山口村。历史典籍和古迹文物都载明,宣务山一带曾唐侯之故土,尧

隆尧历史文化名村——毛尔寨

隆尧历史文化名村——毛尔寨

历史 123℃ 12

毛尔寨位于隆尧县东部的千户营乡境内,属于隆尧最东部的村庄,明代前即为村落,叫“赵岭庄”,明“燕王扫北”时毁于兵。永乐二年(1404年)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更村名为“长春生”。清同治二年(1863年)创修环村土寨后更村名为“猫尔寨”,后谐为现名。关于毛尔寨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从前,隆尧县东部有个很大的寨子,叫“赵岭庄”。这个寨子里住着一个老婆婆,她的背上长着两个疙瘩。有一天,她觉得两个肉疙瘩很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