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文化

历史

赵县文化

赵县地域早在远古时期即有人类聚居,中华祖先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堪称国宝的赵州桥、陀罗尼经幢等文粹和众多的文化遗存;在有文字记载的2500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凝结形成了诸如“伏羲文化”、“龙文化”、“桥文化”、“佛文化”、“郡望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从而汇成赵县历史文化的
绚丽篇章。

赵县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为河北省文物大县之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古代遗址——赵县的远古文化。属于史前传说的有伏羲文化和龙文化遗存。如双庙村的“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和发娲,崇拜龙、虎图腾,是华夏文化的始祖;以范庄的“龙牌会”为载体,以史前传说人物颛顼、工、勾龙为形象,以“勾龙化白蛾”传说故事为信仰,成为龙文化遗存。赵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很多,如双庙古遗址、宋村商周遗址、王西章商周遗址、董村商代遗址、四德古遗址、北李家疃古遗址等,从其挖掘出土的众多文物证实,系商代到周代直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成为赵县远古文化的佐证。晋国城邑棘蒲(今县城)是赵县境内见于史载最早的古城,距今约2500年;《史记燕名公共家》所载的宋子为赵县境内第二座古城邑;自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始,赵国在其境内重要城邑铸行货币三孔布币。当时的宋子、封斯等地都是铸行货币的城邑,以此可见战国时期赵县境内的城邑建设概貌。

佛教建筑一赵县的佛教文化。赵县的佛教文化起源于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在平棘县建观音院(今柏林禅寺),近1800年来联焰传灯,光照史册。观音院是中国北方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它使佛教文化在赵县地域发端、传播并走向鼎盛。隋末唐初,赵州佛教宗派“成实宗”天下独盛,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西行求经之前于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曾来赵州学习《成实论》。开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经,途经赵州宿于开元寺,写成驰名中外的《入唐求法巡礼记》。赵州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是“从谂禅师”驻锡观音院的40年,他德传中外、誉满古今,成为“赵州禅”开山祖师,使赵县柏林禅寺成为举世闻名的“赵州庭”
。今净慧法师主张佛教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现实、致力于人心净化。他结合“赵州禅”提出了“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强调“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使赵州佛教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发光。柏林禅寺,座落在赵县城内石塔东路东端路北。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初名观音院,南宋称永安院,金代改名柏林禅院,自元代始称柏林禅寺。清代以前,寺内建筑壮观,南北纵列摩尼、毗卢、大慈三座大殿,还有天王殿、金刚殿、前后阁、将军庙、十方禅院、真际禅师塔等建筑,寺院碑碣林立、古柏参天,史称“古佛道场”、“畿内名刹”。后因外强入侵、战乱天灾,加“十年动乱”,历尽沧桑,致使昔日柏林禅寺面目全非,仅存殿基、古塔和部分碑碣、古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8年河北省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由省佛教协会管理,在高僧净慧禅师主持下得海内外各方支持,捐资施金,历时十年,使柏林禅寺修葺一新。重建后的柏林禅寺比昔日更加宏伟壮观,占地80亩,主建皆采用中国古建风格,中轴线由南而北建有山门、普光明殿、观音殿、禅堂、万佛楼,中轴线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