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著名的“三阁老”之一袁宗皋

石首著名的“三阁老”之一袁宗皋

历史 123℃ 12

袁宗皋(1452—1522)明代官员。字仲德。石首人。弘治三年进士。被选充兴王府(朱祜杬被封为兴王,营王府于钟祥)长史。励精奉公,除弊惩奸,部属畏服,不敢强取民财。深得献皇(世宗父)赏识。弘治十年,献皇奏升他为通议大夫,授正三品。正德十年(1515年),献盘又奏称他清廉谨慎,政事练达;进江西按察使。世宗入京继位后,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首请裁抑宦官,不准宦官参预朝政和掌握兵权,并上治理政务八策

海陆丰的那些历史事迹

海陆丰的那些历史事迹

历史 123℃ 12

陆丰县位于南海之滨,是广州、惠州通向汕头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又是军阀陈炯明的巢穴,官僚和新兴地主众多,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农民深受压迫剥削,阶级斗争非常激烈。刘廷波1927年参加领导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他3次亲临起义前线,武前线,武装夺取政权,宣告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同年委任为广东陆丰县县长,后任兼任陆丰县应急勘乱指挥官。1927年9月7日

天子冢水声台阶

天子冢水声台阶

历史 123℃ 12

天子冢为北魏孝静皇帝的陵寝。位于磁县城南10公里处,因葬有北魏孝静皇帝元善见,故称“天子冢”。天子冢又称“太上冢”属北朝墓群中的一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载,孝静帝能文善武,品行高洁,后在宫廷斗争中被毒死,年仅28岁。这一处墓冢是北朝墓群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封土高达50余米,直径达20余米,园内有玉皇大殿、观音菩萨殿、胡公祠等仿古建筑。听当地百姓讲,此处有一奇观:当你行走在北侧的109级

我的家乡(86)

我的家乡(86)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这一篇文章中将继续介绍到九江镇。 历史渊源一、由于早期九江境内有九条河涌流入西江而得名。二、九江境内有多条河涌。古人以“九”概“多”,而取乡名为九江。三、岭外浈江水、湟川、武溪、贪泉皆名川,汇众流入于海,若浔阳之九派然,越人名之为九江。四、《南海九江乡志》《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之名,取自西江下游九江大洋河段,古“九江大洋湾”即今偶山(俗称“担担沙”)上、下游

利辛古韵

利辛古韵

历史 123℃ 12

众所周知,利辛建县于1965年5月,比较而言,她是一个年轻的县,但是其历史却很悠久。特别是散落于全县各地的古迹古建、遗址遗存,无不证明其古朴淳厚、风流雅韵。利辛县依淝襟淮,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地辛勤劳作、生息繁衍,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先秦为吴楚边境隙地,屡屡成陈兵鏖战之所。据《左转》记载,公元前536年楚伐吴,师于豫章,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这里的乾溪就在今张

阳山名字由来及历史背景

阳山名字由来及历史背景

历史 123℃ 12

阳山县,因秦朝末年在县境设阳山关而得名,而另有一种说法是汉置阳山,县有阳先山,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阳山县。阳山县处广东省西北部,属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东西最大距离6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06.8公里,总面积3373平方公里,本地区电话区号:0763,邮政编码:513100。 阳山西汉时期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公元803年,唐代大文豪韩愈被贬任阳山县令时,曾以“吾州之山水名天

(一)县城都城镇发展史

(一)县城都城镇发展史

历史 123℃ 12

都城镇是我们的县城,位于西江中游南岸,是郁南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92.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2.6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辖11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都城镇建于晋初年间。太康元年(280年)为都罗县治。南北朝宋代元嘉年间(约424年)撤都罗、开城县设都城县,县治设都城镇。宋开宝五年(972年)并入端溪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成立都城乡。明成化六年(14

历史悠久的北照寺

历史悠久的北照寺

历史 123℃ 12

北照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晋朝时期就已存在,寺址即梁朝的许昌侨移流亡政府所在地。据清乾隆《阜阳县志》载:“中大通初,得淮北帝,侨置许昌县,为北陈留颍州郡治。“隋炀帝大业年间,这里建置清丘城。间于清丘城的兴废,明武宗正德年间的《颍州州志》有这样的记载:“州东三十六里,颍河北岸,隋大业年间置县,属汝阴郡,唐武德(贞观)年间废县,即今北照寺,俗呼清丘村。”根这种说法,北照寺的始建年代应在置清丘县之前

揭秘甘肃永昌骊靬古城——罗马降人及其《骊靬探丛》

揭秘甘肃永昌骊靬古城——罗马降人及其《骊靬探丛》

历史 123℃ 12

揭秘甘肃永昌骊靬古城——罗马降人及其《骊靬探丛》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0年,也就是西汉元帝建昭年间,有数千名流亡的罗马帝国远征军从西域入境归降中国,元帝传旨,让河西农都尉在番禾县(今永昌县境)安置,农都尉遂将他们安置于县南之者来寨。因罗马人过去称骊靬人,所以把安置罗马人的寨子称为“骊靬城”。两千多年来,这批罗马人一直在骊靬城安居生活,繁衍后代,延续至今。这些被当地曾称呼为“黄毛番子”的罗马人,随

濠江区历史

濠江区历史

历史 123℃ 12

东晋潮阳置县,属潮阳县地。宋代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设招收都及砂浦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招宁巡检司于大栅,管辖招收、砂浦二都。招收都所属村落:湖边、林後、东湖、许家洞、塘边、下里、东陇、南沙湾、鸡冈、马窖(马窖有寨)、羊背、大册、冈背、崎石、浮山、濠浦、楼下(濠浦、楼下有寨,竟毁於贼)、孤山、军船头、半径、新寮、上浦、葛头、茂洲、坂上、西山、踏头埔、赤港、青林(踏头

广宗官署正堂

广宗官署正堂

历史 123℃ 12

“广宗好大堂,威县好城墙,巨鹿好牌坊”,现在邢台市广宗县尚存明代县衙建筑主体--广宗官署正堂,它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秦始皇在此停灵,很多游客到广宗参观大堂参观。该大堂是全国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县衙正堂。省旅游专家和城市规划权威认为,此座县衙是很宝贵的文物和旅游资源。据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县衙曾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的主体建筑有照壁、钟鼓楼、仪门、大堂、二堂等,50多岁的人还记得小

阳春的由来

阳春的由来

历史 123℃ 12

清以前战国(前3世纪),阳春为百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兵第一次南征百越下岭南,置南海郡,阳春地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兵第二次南征百越,在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阳春地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为合浦郡高凉县地。阳春钩髻顶惊现“佛光”(2张)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置莫阳县,属高兴郡,为阳春地建县之始。晋太康元年(280年),撤高兴郡,莫阳县属高凉郡。

西乡红色旅游区

西乡红色旅游区

历史 123℃ 12

红二十九军军部 民国1932年9月,中共陕西省省委任陈浅沦为军长兼政委,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扩大武装,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县钟家沟乡,并将军部设在玄天观,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拨,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

周至楼观台

周至楼观台

历史 123℃ 12

楼观台是世界公认的道教祖庭,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

走进田东

走进田东

历史 123℃ 12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右江河谷腹部,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是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广西唯一的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全县辖9镇1乡167个行政村(街道、社区),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田东县地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中心

邢台县的介绍

邢台县的介绍

历史 123℃ 12

邢台县,别称龙岗,因邢国在此筑有檀台而得名。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县城在邢台市内,与市同名,隶属于邢台市。辖16个乡镇、520个行政村,面积1848平方公里,人口34.7万。邢台县历史悠久,西周为邢国故土。战国时称信都,为赵国都城,秦朝设信都县,秦末撤销,汉高帝四年在故城(今邢台县王快镇百泉村)复置为襄国县 ,隋改龙岗县,公元1120年北宋徽宗赵佶因此地为邢国辖域且筑有檀台,遂将龙岗县改名为邢台县,沿

奈曼旗地区概况

奈曼旗地区概况

历史 123℃ 12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形地貌特征一般概括为“南山中沙北河川,两山六沙二平原”。南部为辽西山地北缘,海拔400-600米浅山丘陵;中部以风蚀堆积沙地为主;中北部平原属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开阔。1636年置旗,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连边,西与赤峰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总土地面积8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历史 123℃ 12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这里位于四川东北部,是达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州、府所在地。1976年由达县析出设立达县市,1993年更名为达川市,1999年更名为通川区。全区辖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幅员面积445平方公里,总人口40.83万人。通川区历史悠久,古属巴地,夏时称作“梁州”。东汉和帝时分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西魏改为石城县。隋改为通州县,明为达州,清

左中历史沿革

左中历史沿革

历史 123℃ 12

历史沿革科左中旗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个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的人群。五代时期,契丹国即辽统治时,科左中旗这一带属于上京道东境及东京道北境。金朝时,金承辽治,科左中旗这一带属临潢府管辖。早在元朝建立之前,科左中旗这一带就属于成吉思汗开国勋臣兼贵戚亦乞列思氏的封地。亦乞列思氏首领孛秃先为成吉思汗妹夫,后为驸马,封昌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

余干县历史

余干县历史

历史 123℃ 12

历史文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素有“闽越百货集散”之繁荣,“江南名郡”、“鱼米之乡”之美誉。历代人文荟萃,孕育了汉长沙王吴芮、唐工部尚书余懃、宋右丞相赵汝愚、明礼部侍郎李伯玉等一批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雄才俊杰。自古文化昌隆,系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韦庄,宋代大词人黄庭坚、辛弃疾,明代理学家朱熹,清代戏剧大师蒋仕铨久居和笔耕之地。余干县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