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历史

历史

余干县历史

历史文化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素有“闽越百货集散”之繁荣,“江南名郡”、“鱼米之乡”之美誉。历代人文荟萃,孕育了汉长沙王吴芮、唐工部尚书余懃、宋右丞相赵汝愚、明礼部侍郎李伯玉等一批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雄才俊杰。自古文化昌隆,系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韦庄,宋代大词人黄庭坚、辛弃疾,明代理学家朱熹,清代戏剧大师蒋仕铨久居和笔耕之地。余干县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的家乡。
7 政治经济
项目建设快速高效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后劲”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了项目的编制、包装、争取和实施工作,使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重点项目得到实施或基本落实。黄金埠电厂二期争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期评审会及其会议纪要已完成,目前正等待省政府转报国家发改委;投资1.7亿元的余电一级公路改造项目和投资2400万元的河埠信江大桥项目顺利开工,征地、拆迁和测量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龙津大桥、中洲大桥建设快速推进,231公里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工程、石口新开河总站、大山水库、神岭水库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水利项目得到实施。同时,强电下地等一批基础性项目已得到上级批复,貊皮岭大型灌区、城市防洪、铁路西延及3万立方米油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全县发展的后劲不断强化。
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大力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努力使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得到做大。2008年,全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60个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工业作为全县的第一大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二是重点企业运行较为平稳。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7家,黄金埠电厂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和煤运压力,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鑫源、盛和、华荣、精峰销售收入均在5亿元以上。梦佳娜药业、万年青水泥全面实现达产达标,能源建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等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强。三是园区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取得新进展。投资5000万元用于园区行政服务中心、自来水厂建设和环境保护,使园区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健全。加快了项目入园力度,新入园企业15家,园区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园区经济不断壮大。
三农工作实现突破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重点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稳步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全年整理土地8.9万亩,种植水稻17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7亿斤,实现了粮食扩面增产。二是农业基地得到做大。重点发展了四大基地:2000亩枫树辣椒基地、500万羽红毛鸭养殖基地、200万羽白马肉鸽基地、3000亩瑞洪乌鱼养殖基地。三是新农村建设得到做实。投入1亿余元在全县182个试点村实施改水改厕8043户,改路142公里,新装大阳能热水器1200余户,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9个生态新村示范点,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一大四小”工程稳步推进。完成造林面积8.65万亩,种植杨树、泡桐、湿地松、果树等苗木686万株,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一是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得到实施。投资9000万元的世纪大道西延工程全面拉通,投资600万元的西六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开。投资65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基本结束,管网铺设进入攻坚阶段。投资1000万元的血防医院、1000万的县职教中心顺利开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二是两个副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大黄金埠镇600亩新镇区建设如火如荼,车站、市场、自来水厂、便民服务中心一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瑞洪镇镇区总体规划已经完成,特色饮食一条街、鄱阳湖水产城和自来水厂的扩建等重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城镇规划管理得到加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土地非法交易违法违规专项集中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23幢,取缔非法买卖土地17宗;建立了城乡建设用地联审联批制度,规范了建设市场秩序。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2008年,全县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超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组织专业招聘会、发放小额贷款等形式,帮助12087名下岗职工、农民工实现了就业再就业;新建中小学校舍4万平米,选派100名公办中学教师到缺编严重的偏远农村小学支教。深入推进新农合,全县参合农民达69万,参合率全市领先。新增城乡低保对象7806人,月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了50元和25元;新建改建乡镇敬老院16所,总面积达19850平方米。投资6662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3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588户中低收入家庭已搬入新居。完成了24条里弄小巷的道路、照明、绿化改造,硬化城中村道路10万余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社会稳定得到维护
一是立足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促稳定,在全国率先推行县领导信访接待日工作制度,将每个县领导的职务、分工、接访时间、手机号码上墙公布,实行重点信访案件县领导包案处理制度,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集中调处了一批重点、难点信访问题,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使全县赴省市集体访同比下降30%。二是立足于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在部分乡镇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宗族房股势力等严打专项整治活动,实现了当地社会治安情况的明显好转。三是立足于日常严格监管促稳定,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和民爆器材、建筑施工和燃气、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公共聚集场所集中开展了专项整治整顿活动,有效地防范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全县的安全稳定。
党的建设得到加强
致力于打造学习型的班子,强化了班子的学风建设,每个月安排了一名县级领导为全县科级干部授课。致力于抓人促事,在县级层面,推行了县级党政班子成员“十个一工程”,谋求发展压力的层层传递;在乡镇层面,推行了年中检查、年终巡查考核评比制度,强化了乡镇你追我赶的发展意识;在县直层面,推行了年终向其市主管部门致函了解在全市排位情况的制度,增强了各机关单位的争先进位意识。
2011年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9.2亿元,增长12.8%,超年初预期3.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增长1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增长24.3%,超年初预期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59.6亿元,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增长17.7%。
全年完成了工业园区扩园一期征地1000亩的任务,正在抓紧实施园区内237栋房屋的征收安置和高压线迁移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园区集聚能力。目前,园区内落户企业74家,投产企业46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2亿元,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利税6.4亿元。
2011年黄金埠电厂二期工程获得国家能源局核发的“路条”,前期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做强传统产业,能源建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服装鞋帽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收入80.7亿元,占全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4.9%。瞄准新兴产业,引进2家新能源项目、3家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其中2家新能源企业已经建成试投产,1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经开工建设。
全年县领导带头招商26次,县直单位和乡镇分头招商66次;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定点招商、委托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亲情招商。全年新引进项目73个,签约资金32.2亿元;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实际进资19.2亿元,完成亿元以上项目6个;引进外资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3476万美元,出口创汇7403万美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3.7万亩,总产突破75.1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余干辣椒、白马肉鸽、大湖螃蟹、瑞洪乌鱼、乌泥红毛鸭等传统特色农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带动效应日益增强。超级稻种植示范区、生态泥鳅养殖基地、晨阳芡实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康山大堤现代农业、现代渔业观光长廊建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