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景点Y——梅关古道

旅游

南雄景点Y——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江西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梅岭的另一说法是梅树众多,故称“梅岭”。

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梅关古道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