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在海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海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曹国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市政府在中共海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开展“三服务”“三走三送三增”活动,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更强了。“211”目标圆满完成,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26.4亿元、增长7.8%,突破两千亿大关;地区生产总值1026.6亿元、增长7.1%,跻身“千亿俱乐部”;财政总收入160.8亿元、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完成100.5亿元、增长12.9%。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2位、全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9位。
——实体经济更壮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7.7%和7.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泛半导体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入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创建试点,列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第28位。
——城市影响更大了。漕河泾海宁分区、浙大国际联合学院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规划纲要,我市行动计划和三大专项建设方案全面开启。品质服务不断深化,营商环境列全国县市第11位。城市国际化特质日益彰显,杭海城际铁路地下隧道全线贯通,“鹃湖牵手西湖”的美好愿景又近了一步。
——群众生活更好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5526元和38739元,增长8.1%和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八成用于民生保障,低洼易涝区改造等10件民生实事兑现到位。惠及12.8万人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5年提高。健康海宁建设、综合养老服务、资产性扶贫增收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全省平原地区首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市。
回顾过去的一年,困难多于预想,结果好于预期。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以“扩投资”应对下行。
一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以“兴实体”应对下行。工业龙头地位更加高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5.4亿元,列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二十强第7位。泛半导体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集聚规上企业75家,产业园累计竣工56.6万平方米。发布数字经济、航空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规划,浙大-爱丁堡大学大健康研究中心成立。坚决把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产业作为富民基础产业来抓,实施千亿时尚产业集群建设“23条”,被授予中国优质原创时装基地和高品质袜业基地,皮革时尚小镇获评省级特色小镇。服务业拾级而上,实现增加值427.2亿元,楼宇税收22.9亿元、增长29.7%。盐官音乐小镇项目开建50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80.6亿元,景华建设农金大厦项目获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实体化运作农业经济开发区,新增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7万亩。成功举办2019世界花园大会。举办第四届海商大会等招商活动,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或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2个,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增长20.9%。每月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总投资118亿元的宝武浙江总部项目奠基,晶科“双倍增”、正泰二期等项目投产。列入省市县长项目5个、省重大产业项目7个、省重点建设项目12个。。创新实施七大领域26项赋能行动,供应建设用地6759亩、保持嘉兴第一。大力开展旧厂房改造和智能化改造,完成“两大改造”项目24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小升规”186家,“品字标”突破30家,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集群不断壮大。万凯列入省首批“雄鹰行动”培育名单。启用“企业服务直通车”,开展企业疑难问题“半月会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费22.7亿元,降低企业社保负担7.8亿元。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完成出口510.2亿元、增长0.9%。
二是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发展空间不断扩展。首位战略绘就发展蓝图。“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快速推进,杭海新区纳入省大都市区建设计划和杭州钱塘新区战略规划,杭海数字新城、长安国际丝绸小镇签约,嘉美光电等项目动工建设。杭海城际铁路累计完成总投资的71%,沪杭高速许村段改建工程全面开工。“海宁观潮站”纳入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总体规划。“省际合作园区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签署新一轮深化合作协议,科技绿洲二期建成。“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取得进展,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浙大信息电子国际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平台入驻。东西部扶贫和山海协作不断深化,海宁-武义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营商环境增添发展动能。“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机关内部等领域拓展,266项证明材料取消,427个事项全省率先实现长三角自助通办。实行“百名领导驻窗口”服务,启用杭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全省首创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改革,新增标准地抵押贷款211宗21.2亿元。“亩均论英雄”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2.3%,AA级国企新增5家。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引育国家级高端人才20人、省级高端人才28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9%。首次面向全球招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高层次人才62人。平台扩容厚植竞争优势。经济开发区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2位,东区智慧港产业园开工,启动争创国家级开发区。长安镇(高新区)完成万亩扩容征迁,佛吉亚竣工投产,新华三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建。尖山新区(黄湾镇)启动建设900亩外资高新产业园。三桥园区明士达项目投产,美大厨电项目试生产。鹃湖科技城一期项目结顶,奕斯伟集成电路、南德意志认证中心等项目落户。盐官度假区征迁攻坚基本清零,旅游合作项目全面提速。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三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潮城魅力更加彰显。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快。成立城市国际化推进委员会,试行县级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国际合作学校、国际酒店签约,国际社区开工,国际商业俱乐部成立。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7项、国家级11项,互办德国、法国、瑞典“海宁日”和“国际日”活动,5位外籍人士获评首届潮城友谊奖,新增国际友好交流城市2个。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修编,伊嘉塘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出炉。加快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中丝三厂文创园、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工,沙泗浜、芙蓉里等老旧小区改造顺利推进,西南河小区改造获评省样板工程。新增绿地113.2公顷、绿道9.1公里,建成九虎公园等16个园林绿化工程,洛塘河绿道获评省级最美绿道。武袁公路、硖许公路改建项目建成通车,南苑路西段、文宗路等市区道路拓宽工程完工。长安镇列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前3名、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80位。成立市乡村振兴学院,实施第二轮星级美丽乡村创建,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39个、省级特色精品村和3A级景区村庄各3个。丁桥镇入选中国最美村镇。市级“飞地”抱团项目59个村收益4170万元,镇级24个项目收益1.1亿元。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超过100万元和50万元。
不折不扣推进环境治理。
四是重拳整治环境突出问题,生态质量有效改善。全力以赴抓好环境保护。实施蓝天保卫战,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346个,空气质量优良率91.7%,PM2.5年均值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深化“五水共治”,主要河道Ⅲ类水及以上水质占比54.3%。长水塘、盐官下河两个饮用水水源地均稳定在Ⅲ类水质。荣获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洛塘河、紫薇河获评省级美丽河湖,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深化垃圾分类,出台工业边角料收集处置等16项机制,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等一批固体废物过渡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生活垃圾总量基本实现零增长。坚决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问题整改工作,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开展三轮生态环境百日攻坚行动,排查问题1474个,整改完成率98%。强化环境问题执法监督,1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0.6万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8200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018亩。坚决向“三改一拆”和“低散乱”整治要空间,“三改”完成461.2万平方米,拆除违建261.9万平方米,“无违建”镇(街道)创建实现全覆盖。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2596家,“整村清零”73个,腾退土地5275亩。新建小微企业园100.2万平方米,列入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重点县市。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市。
五是努力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社会保障稳步提高。把困难家庭增收作为民生第一工程来抓,创新“资源变资产、抱团加飞地”的扶贫增收机制,1767户低收入家庭增收1595万元。完善就业、养老服务体系,发放稳岗补贴235.6万元,新增就业2.9万人。为老助餐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改造老年困难家庭203户,建成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家。深化“三医联动”,27家医疗机构接入省内异地联网平台,新增医保参保人数2.8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99.7%。强化住房保障,城镇家庭租赁补贴和公租房实物配租新增655户,完成农村刚需建房、危旧房改造2613户。成为新一届省双拥模范城。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11所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3270个。小学学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高中段英才成长项目扎实推进。中法合作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技术学校开学办班,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托管鹃湖学校。完成全市教育布局规划编制,获评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浙大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市人民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连续三年全省优秀。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和省级卫生村”全覆盖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中心)启用,“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钱塘江海塘海宁段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新址启用。社会治理持续加强。全力以赴做好“12·3”污水罐体坍塌事故救援善后工作,举一反三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进“扫黑除恶”、交通安全大会战,开展杭海新区治安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智安小区226个,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重大安保任务,省食品安全市通过复评。建成嘉兴市首个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一批信访积案有效化解。新闻广电、关心下一代、慈善、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工青妇、老干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市政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沉下去”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一批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落实政府定期学法制度,获评省创建法治县市示范单位。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认真听取市人大、市政协对政府工作审议、协商意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监督,按时保质办理答复人大代表建议203件、政协提案170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完成隐性债务年度消化任务,“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1.7%。
各位代表,进入2020年,我们还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对“大考”,我们全面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及时公布疫情,加强舆论引导,开展联防联控,严防疫情输入和蔓延,取得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针对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迅速出台支持企业共渡难关“12条”、金融保障“9条”、服务人才“8条”、复工复产“6条”、助企招工“5条”等一系列措施,组建“稳企业稳就业”工作专班,开展“复工复产解难题”组团服务,成立企业纾困资金,及时对相关行业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市场,加快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想方设法推动服务业和消费复苏,实现了经济运行逐步企稳。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继往开来、众志成城、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各行各业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海宁部队全体官兵以及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海宁建设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近期国际资本市场和原油价格剧烈波动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一些企业面临接单难、国际物流不畅、贸易壁垒增多等外部难题,产供销受阻、产业链“断链”的风险凸显,企业生产经营、外贸出口陷入困境,“稳企业稳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照品质智造,传统产业朝时尚产业转型依然在路上,新兴产业培育任重道远,大项目、大平台及新动能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很好显现;一些制造业企业过度依赖劳动力,疫情中期复工复产举步维艰,“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对照品质服务,营商环境建设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三服务”的创新措施不多、企业获得感还不强;改革的集成性和协同性不够,创新驱动有待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率不高与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对照品质生活,城市国际化品质内涵有待深化,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生态环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依然薄弱,特别是“12·3”污水罐体坍塌事故、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问题暴露出事中事后监管不够到位;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均衡化优质化供给还不高。对照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系统内担当精神、创新能力、落实力度还有待加强,少数干部服务企业和群众不够积极主动,办事拖拉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20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既是攻坚决胜年,也是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持续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继续开展“双招双引年、品质服务年”活动,继续深化全局谋划、全域提升、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品质生活、品质智造、品质服务,突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效能落实,全面实施首位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强市向高质量前进,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
综合考虑,建议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
——外贸出口增长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
——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完成防范化解风险、污染防治、低收入百姓增收三大攻坚战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市政府将始终以“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当就当标杆”为工作指引,突出为发展聚力、为企业赋能、为小康增色、为治理提效,以“三服务”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用实干书写,以奋进作答,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两领先”,努力在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有海宁精彩、海宁作为。
(一)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共融体系,奋进首位战略
深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开放大局,参与区域合作,切实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
加快“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
1.建设融杭接沪新高地。突出战略引领,以长三角一体化指引城市发展重大规划,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以空间协同推动发展协同。构建杭海新区管理体制,组建钱塘新区与海宁市全面战略合作委员会,落实与钱塘新区战略合作协议,加速与余杭合作区块开发。全面接轨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及城东智造大走廊,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优质项目,联动共建数字经济创新应用示范地。推动漕河泾-海宁两地实现高企认定、自贸政策、企业注册、人才保障“四个一体化”,开启“漕•潮”合作下一个黄金十年。聚焦漕河泾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科技绿洲三期,打造漕河泾•海宁双向科创“飞地”。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积极争取百里钱塘(海宁)国际文化旅游商务区、中法(海宁)电子信息合作园等纳入总体方案。用好“浙大资源”、讲好“海宁故事”、绘好“发展蓝图”,推动建设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和基础医学国际研究中心,争取设立浙大长三角国际研究生院,谋划浙大国际科创城。
2.造浓城市国际新韵味。把提升城市国际化作为抢占区域一体化发展先机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健全城市国际化推进委员会工作机制,项目化推进“35个一”工作任务,打造覆盖外籍人士生活、生产、学习、社交多层面的综合服务系统。推进中法、中瑞、中德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法务、金融、人力资源及总部型功能机构。浙江中瑞(海宁)产业合作园争创省特色国别园。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酒店等一批国际化地标性项目,完善城市公共区域双语服务体系。市人民医院新建国际医疗中心,鹃湖区块国际合作学校开工建设。加强与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合作,扩大海外“海宁日”、海宁“国际日”、潮城友谊奖、国际体育赛事等的品牌效应,打造国际交流重要承载地。
完善区域交通“一张网”
3.拓展区域融合新通道。扩大融杭接沪“朋友圈”,办好2020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积极推进与上海黄浦区、杭州余杭区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钱塘新区江东三路过江通道、余杭区东湖高架等跨区域道路互通,加快钱江通道北接线等工程建设,G524(08省道)海昌段、G525(01省道)海宁段改建项目力争开工。沪杭高速许村段改建工程完成投资8亿元。加快谋划海宁大道南延过江隧道及沪杭高速、杭浦高速联络线项目。杭海城际铁路项目完成投资25亿元,推进与杭州地铁付费区换乘,全线实现“轨通”“电通”。做好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前期,谋划下沙至长安城际、杭海城际延伸至嘉兴南站,争取沪乍杭铁路最优方案。提升通江达海“新效能”,加快建设海宁港,实现与上海洋山港联动。京杭运河二通道完成投资5.6亿元,杭平申线全面通航。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对口合作支援等工作。
(二)打造高水平实体经济增长体系,奋进产业高端
开展产业项目“双进双产”,每月一签约、每月一开工、每月一竣工、每月一通报,招引大项目、培育新产业、做强主平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以“早一天也好”的干劲抓项目推进,
1.加快项目招引向高精尖聚焦。以“虎口夺食”的拼劲抓招商,更加突出奔跑招商、以商引商,积极开展“云招商”“云签约”,招引落地一批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实到市外内资153亿元以上。坚持“危”中寻“机”,加快集聚高质量外资和泛半导体产业项目,确保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或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7个以上。聚力打造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招商队伍,深度参与进博会等重大展会,提升海商大会等招商活动实效。新开工超亿元、超10亿元产业项目分别达55个和5个以上。主攻省市县长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宝武浙江总部、天通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欣奕华、恒逸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交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四项结构性指标增速均达10%以上。
2.加快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聚焦“双千亿产业”“两大改造”,全力推进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创建,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全力推动泛半导体产业“爬坡过坎”、力争产值超130亿元,69万平方米泛半导体产业园全面建成、入驻企业25家以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0%和10%。启动杭州湾智慧医疗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哈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推动集成厨电等产业集群发展。以品质智造加快皮革、经编、家纺向时尚产业转型,发挥市时尚产业中心作用,开展“千企万机上网触云”行动,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以上、上云企业超4800家,完成“两大改造”投资40亿元以上,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5%。坚持“企业兴、经济旺”,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锁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梯度培育,深化企业股改,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小升规”200家、“品字标”10家以上。
3.加快服务业向扩量提质迈进。积极应对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实施服务业和消费促进“暖心、暖春、暖育”行动,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大力培育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新兴产业,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50家、亿元以上5家。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谋划建设泛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首店经济”引领服务业新增长,大力引进首店型、总部型或“国际潮牌”项目20个以上,楼宇税收增速10%以上。高标准谋划城市中央商务区、杭海新区、盐官度假区等服务业核心板块,硖石商业街争创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启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确保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盐官旅游合作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实现古城内全面建设、古城外产业项目尽早开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试点工作。
杭海新区
4.加快产业平台向高能级跃升。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要在跻身国家级开发区中加速“蜕变”,推进新兴产业园、海宁港区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智慧港一期早出形象。要对标钱塘新区升级规划设计,做好高新区扩容区块后续工作,推进与钱塘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试点,打造新兴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和高端服务业平台。要加快东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大力引育龙头企业,全面推进杭州湾生态智造新城建设,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全面开工,打造省万亩千亿示范平台。要加快联动开发,以城市标准改造提升园区厂房,重点谋划海宁大道、洛溪河沿线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推动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要以旅游、音乐等为主导产业,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袁花镇要加快阳光科技小镇建设,争创省级特色小镇、省级园林城镇,打造东部工业重镇、产城融合标杆镇。是轨道交通交汇的重要枢纽,要做好枢纽连接线规划建设、存量提质、区域征迁等基础文章,孕育发展“轨道经济”。
(三)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优化体系,奋进宜商宜业
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意见,坚持自我革新、刀刃向内、精准发力,努力争当县域营商环境建设领跑者。
1.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以对标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探索建立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政务服务体系。聚焦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少等待、少花钱”,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推进“机器换人、数据换窗、标准换貌”,提升改革获得感。加强企业项目“全流程”代办,推进“减证便民”2.0版,实现“无证明”城市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启动杭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二期项目。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全链条改革,力争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全省最短。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实施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实现营业执照网办秒批、申报材料全省最优。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全过程构建“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工作机制,确保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更优。
2.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围绕“数字政府一流治理”,纵深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完善“数据城际快车”中枢平台,推动“云证通”“云存柜”等一批“云上海宁”信息化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构建亩均效益评价大数据平台,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和差别化政策落实,力争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均增长7%以上。深入推进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改革,激活新增第一顺位抵押、质押贷款20亿元以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杭海新区、三桥公司等重点区域性平台,实现全市国企国资“一盘棋”发展。
3.擦亮品质服务“金字招牌”。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充分发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作用,既服务好“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服务好“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阳光雨露”。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受阻,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对接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市场、抓订单、稳外贸”。全面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政策意见,加快兑现涉企奖补政策,巩固扩大减税降费成果,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确保减税降费27亿元以上。强化要素支撑,持续开展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专项行动,差别化供应建设用地6000亩以上。推进融资畅通工程,用足用好企业纾困资金,推广无还本续贷,新增融资300亿元,政策性担保余额6亿元以上,不让任何一家企业疫情期间因资金问题而倒下。
(四)打造高水平科创人才支撑体系,奋进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强化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平台支撑,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海宁高质量发展的基因。
1.做大科创企业“成长库”。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出台科技新政,建立科技企业提质增效倒逼机制,努力培育一批地方标杆型、高科技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60%。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健全企业研发投入正向激励机制、确保增长10%以上,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2%。支持天通控股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新增发明专利申请18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35件。
2.做强科创载体“加速器”。以打造G60科创走廊重要策源地为目标,高水平、快速度推进鹃湖科技城建设,深挖引进浙大系、中科院系等创新平台2个以上,加快形成“大学+科技+产业”发展格局。组建“双招双引战略联盟”,重点围绕泛半导体、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引进高端芯片设计、医疗器械、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等项目20个以上。鹃湖科技城科研示范基地一期项目10月底前竣工,二期项目(电子信息创新园)9月底前开工。谋划建设杭海城际“科创走廊”,推动高新区、经编园区、尖山新区科创中心特色化发展,新增科创合作平台5家以上。做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式创新服务。
3.做优科创服务“生态圈”。坚定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0版,建立领军人才服务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设立人才服务“一站式”专区,推行外国专家来华就业、高端人才引入等“一件事”联办,全方位服务解决项目落地、人才落户的“后一公里”问题。强化金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在创新型、人才型企业融资上闯出新路,探索建立“人才+信用”融资机制,推动“智慧+资源+资本”精准对接、协同发力。深入开展“百校联千企引千人”专项行动,深化以赛引才、海外引才机制,加快“政府+高校+团队+企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办好集成电路技术学校和中法合作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引进大学生1.5万人以上,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25人以上。
(五)打造高水平城乡统筹融合体系,奋进品质宜居
把高品质作为城市发展追求,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努力在嘉兴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创出海宁样板。
1.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围绕城市“东进、西拓、南融、北优”发展思路,加快中心城区总体设计等规划编制,强化空间配置,优化城市布局,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品质城市。谋划实施新一轮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加快鹃湖区块繁荣,实施双漾里等3个区块房屋征收,启动水月亭小区等2个项目改造提升,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实施伊嘉塘公园水系整治、道路和节点建设,加快市河两岸亮化提升,新增绿地20公顷、绿道17.5公里以上。改造、拓宽、打通市区道路6条,新增临时(错时)车位、立体车位4500个以上,实行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接送时段免费停车机制,加大路面管控及执法纠违力度,有效缓解行车难、停车难问题。优化城市治理,加强停车、养犬、户外广告、环卫保洁、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物业管理缺位问题,实现城市管理“面子、里子”双提升。
2.以人文积淀滋养城市内涵。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一体推进城区文明网、城郊文明圈、城乡文明带建设,全力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评迎检工作、确保“两连冠”。制定实施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文化挖掘弘扬年”活动,大力打造“王国维研究院”“王国维学校”等文化精品工程,设计研发具有本土元素、突显海宁特色的文创产品,塑造海宁城市文化新风尚。精心打造硖石景区,开展城市视觉系统规划设计,加快干河街、横头街区块建设,完善南关厢区块文化设施配套,北关厢开街运营,形成业态各异、功能互补、特色发展格局,彰显一脉相承的人文积淀和古今相融的城市风貌。统筹用好现有文化场馆资源,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推进伊嘉塘公园国际性文化体育中心规划设计。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培育、扶持力度,推动短视频等影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文体品牌赛事提档升级,举办高品质文艺演出5场次、国家国际级赛事15项以上,积极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市”。
3.以匠心精神打磨美丽城镇。坚持“人产城文景”深度融合,实施美丽城镇建设五大行动,统筹推进规划完善、有机更新、存量挖潜、配套提升等工作,打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升级版。长安镇率先创成省级样板镇,盐官镇、袁花镇、黄湾镇启动样板镇创建。大力推进许村“全域整治、全面发展”行动,开展“无违建”创建“扫尾清零”大会战,确保各镇(街道)通过“无违建”复评。纵深推进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创建市级美丽厂区100家以上,完成工业园区整治10个。推进城乡路网提质改造,实施潮涌路、桐九线等5条县道大中修,加快塘许公路改扩建,杭浦高速盐官互通改建工程开工。改造提升农村公路52公里以上。
4.以久久之功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农业农村基础性地位,出台新一轮农业产业政策,做强黄湾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农业平台。开展“农业招商攻坚年”活动,引进优质农业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推动农业产业“一镇一品一特色”。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8000亩。办好2020世界花园大会。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长安镇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黄湾镇等3个镇创建嘉兴市乡村振兴示范镇。统筹推进第七轮强村计划,推动剩余24个村实施项目抱团。开展村级规划编制,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引入先进设计理念,优化布局规划和建筑形态,规划建设一批样板安置点,让乡村留住乡愁。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力争新增省级示范项目3个,完成建设用地复垦、耕地垦造各2500亩以上。
(六)打造高水平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奋进绿色发展
以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为抓手,紧盯上级环保督察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全力守护生态环境保护底线,让绿色成为海宁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1.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工业废气治理,狠抓源头整治,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VOCs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工地扬尘、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并持续改善,PM2.5年均值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巩固拓展河长制,实施地表水水质提升行动,确保省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主要河道Ⅲ类水及以上水质占比60%以上。洛溪河、碧云港争创省级美丽河湖。以更大力度推进垃圾源头分流减量,加快布局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和镇级再生资源回收站。加强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消纳处置和常态监管,全面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进工业边角料综合利用。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2.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强化“节能论英雄、减排论英雄、亩产论英雄”绿色发展导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印染等行业整治重组,打造龙头标杆企业、绿色示范产业。实施“能效引领”全域能源综合改革试点,严控非电能耗增速,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7台、实现清零。加快“低产田”改造,完成低效用地收回转让腾退5000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000亩以上。“低散乱”整治10月底前完成“整村清零”,整治企业(作坊)500家以上。试点开展许村旧厂房连片改造和家庭租赁服装企业规范提升。深化“四化五星”小微园建设,新建50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力争省级三星级以上小微园实现零突破。
3.打牢生态保护“基础桩”。深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大环保网格运行机制,强化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分级处理和快速处置,提升生态环保精细化、效能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完成“五废共治”项目建设,绿能环保垃圾焚烧项目顺利投用,小类危险废物收集等项目建成。硖石、海洲等6个镇(街道)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验收。加快推进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盐仓段)和麻泾港防洪排涝工程前期。洛塘河圩区整治工程完成投资2.4亿元,镇村河道清淤及综合整治94公里以上。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稳步推进市域外引水工程分质供水工作。
(七)打造高水平社会民生服务体系,奋进幸福海宁
把群众所望作为施政所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全力补短、补缺、补足,让发展成果更具“民生含量”和“民生温度”。
突出“争”:争赶先进。
1.让教育更加满意。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对标桐乡等教育先进县市,学典型、补短板、争一流,力争中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全面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创建,整体提升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水平。加快新海小学、康湖初中等新建项目开工,推进长安初中聆涛校区、马桥小学等11个续建项目建设,确保第一初中、鹃湖区块幼儿园等5个项目竣工使用。加大名师培育和引进力度,抓好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探索引进杭州文澜、建兰等优质民办学校。狠抓“提”:提升质量。加快高中段优质特色发展,推进海高与清华附中合作、建设一流高中。深化中小学“轻负高质”教学改革,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创建省二级以上优质幼儿园10所。
2.让医疗更加优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常态化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防控举措,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病预防和应急反应能力。全力实施名院名科工程,积极引进培育“小综合、大专科”特色医院,市人民医院争创“全国高级卒中中心”。聚焦“品质医疗”,持续导入浙大附属医疗资源,共建“博士工作站”,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医务人才15名以上,柔性引进省内外知名医学专家30名以上。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推进市中医院改扩建项目信息智能化工程,斜桥等3家中心卫生院争创二级乙等医院。盐官卫生院、长安卫生院盐仓分院等4个项目竣工,袁花中心卫生院一期项目开工。大力推动医保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增长三角区域医保互认互通城市8个、医院50家以上。
3.让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打好低收入家庭增收脱贫三年行动收官战,深入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确保累计实现增收脱贫800户以上。抓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保障群众“菜篮子”需求。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支持企业稳定用工岗位,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以上。深化“1+8+X”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困难家庭“暖巢行动”,巩固提升全国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果。高质量推进医养、康养体系建设,建成盐官、丁桥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实现镇级全覆盖。扎实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老旧小区加装住宅电梯10台以上,改造城镇危旧房34幢、农村危旧房20户以上。
4.让人民生产生活更加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对标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办法及细则,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落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补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短板,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切实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守护人民“静好”岁月。谋划实施新一轮平安建设三年计划,高水平推进平安海宁建设,坚定不移打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食药安全等组合拳,开展全民“反诈大会战”,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做好观潮节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
5.让基层治理更加有效。深化“五治融合”“三社联动”,推进“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完善城乡一体新社区运行机制,高标准建设城乡社区治理示范点10个以上,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示范县市。加快雪亮工程升级改造,高质量建成48个基层治理联动工作站(联勤警务室)。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组建社会拥军组织,建立困难退役军人增收帮扶机制。整合提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推进“最多访一次”“最多访一地”改革,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认真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人民防空、扶残助残、气象、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6.让民生实事更加暖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市政府按照民生实事项目“群众提、委员议、代表定、政府办”的要求,经广泛征集,遴选形成候选项目10项,提请大会票决。对票决出的项目,市政府将细化方案、落实责任、认真办理、严格督查,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把这些实事项目办实、办好、办出成效。同时,对其它民生实事,市政府也将强化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安排,全力抓实办好。
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各位代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要始终把为民情怀牢牢扎根于心。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整个过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注重从群众获得感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工作,推行市政府领导班子定期视察民生实事项目制度,全力以赴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最大程度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始终把勤学善谋时时付诸行动。坚持“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开展市政府领导班子“每月一学习”“每月一交流”活动,主动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引领全市政府系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深化政府系统走访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智库顾问团等作用,全力抓好“十四五”规划系统谋划,把涉及全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举措放到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大格局中去研究和谋划,进一步增强科学谋划的前瞻性和精准度。
三要始终把实干担当稳稳扛在肩上。政府各部门要坚持“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促进发展、一切保障发展”,谋划抓好一批补短板的事、一批有特色的事、一批改革创新的事、一批服务老百姓的事、一批服务中心的事,强弱项、扬优势、走前列。坚持立说立行促发展,健全政务督查体系,严格责任落实,严抓跟踪督查,严肃追责问责,力促各项决策部署快落地、早见效。深化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政务效能,提高行政运行质量和效率。
四要始终把依法行政紧紧抓在手中。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推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化、标准化管理,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结果运用,让法治成为海宁最优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复议工作。高质量完成“七五”普法考核验收。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群众监督。
五要始终把清正廉洁深深融入血脉。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融入到政府各项工作中去,严守廉洁自律准则,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扎根固魂。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四风”问题,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政府债务,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不低于1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不低于5%,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担当彰显责任,实干方有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海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加油干,风雨无阻勇向前,向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小康奋进、奋进、再奋进!
名 词 解 释
三走三送三增:走企业、送政策、增动能,走群众、送温暖、增感情,走项目、送服务、增效率。
品质智造:有品位、有质量、有智能、有创造,打造富有品位的发展优势,铸造匠心独具的产品服务,提升智能高效的制造水平,形成创新涌流的生动局面,把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我市行动计划和三大专项建设方案:《海宁市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海宁市推进“与杭同城”暨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海宁市推进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省际合作园区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海宁市推进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
首位战略:2019年7月23日,中共嘉兴市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把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首位战略。
首店经济:“首店”是指在境外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企业在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家门店,如亚洲首店、中国(境内)首店、区域首店。
赋能行动:以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以下的初创型小微企业、科技型孵化企业、加速企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及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重点赋能对象,实施数字赋能、金融赋能、创新赋能、人才赋能、要素赋能、体制机制赋能、服务赋能专项行动,推进中小企业向高新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参与,聚焦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为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的新型载体。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三医联动:是指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通俗地说就是“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凤凰行动:源自2017年9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文件《浙江省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具体分两个层面,一是推动企业股改挂牌上市,鼓励企业通过股改,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做优做强。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已上市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大并购重组力度,不断做大上市公司体量。
雄鹰行动: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行动。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雄鹰行动决策部署,为加快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绿色石化、汽车制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医药化工、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速度,遴选出主导产品或服务的境外收入占比不低于20%、自主品牌出口不低于10%的优质企业纳入雄鹰行动企业培育库。
雏鹰行动:指为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覆盖各培育阶段的“雏鹰行动”企业培育库,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源自《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指许村、长安(高新区)205平方公里及盐官度假区25平方公里,总计230平方公里的杭海新区作为杭嘉一体化合作的先行区域。
省际合作园区示范区:源自《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
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源自《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漕·潮”合作:“漕”指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潮”指潮乡海宁。
“35个一”工作任务: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海宁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实施意见的通知》(海委发〔2019〕1号)文件中下达的2019-2021年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包括编制一套县(市)级国际化标准体系等25项工作任务,简称“25个一”,后经市政府提议,“25个一”扩充为“35个一”。
“1+8+X”社会大救助体系:建成全省统一的大救助信息平台,统筹推进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改革:是指政府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按照我市行政区划,形成分区域的工业用地评估价格,并按照70%抵押率折算后的土地亩均可贷款额度。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对工业用地上附着的建筑物按照金融系统公认的评估定价方式和流程确定评估价格(原则上为70%)。即:企业按照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机制向金融机构申请第一顺位抵押融资的,工业不动产综合融资额度=工业用地贷款指导价格×土地面积+工业建筑物评估价格×抵押率(原则上为70%)。
“四化五星”小微企业园:指小微企业园(两创中心)建设管理突出高标准,严要求,在园区管理、产业集聚、企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体现“规范化、数字化、绿色化、集群化”四化要求的一到五星的高质量小微企业园。
三桥园区:根据《关于推进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扩容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委发〔2018〕8号)文件精神,对原马桥经编产业园区进行扩容,扩容后面积为21.4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马桥、丁桥、斜桥部分区域,其中马桥区块涉及11.09平方公里,丁桥区块涉及6.67平方公里,斜桥区块涉及3.72平方公里。
轻负高质: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