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小学入学要求房产套内面积大于60平,学校工作人员:是上级要求的。
现在已经是中小学生的开学季,但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的多位家长正在为孩子的入学问题发愁。
据居住在当地中达广场、融邦中山苑等多个小区的业主称,他们小区对应的学区为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但在今年8月网上报名时,校方以他们的房产“套内面积不足60平”为由拒绝了他们的入学申请。
家长们称,很多小户型业主因看中这些小区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多是经济条件有限才购买了小户型,学校这样的招生政策被质疑“嫌贫爱富”。
9月2日,菏泽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该学校是自主招生,招生条件是由学校确定的。而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一位负责招生工作的工作人员则称这一要求是“上级部门要求的”。(9月3日《半岛晨报》)
孩子想上一所好点的小学,你得有房子。并且,房子还不能太小,要达到一定的面积才行。并且(又一个“并且”),房子面积指的是“套内面积”,而不是买房时通常使用的“建筑面积”。
这规定,还真够细致的。
只不过,“套内面积大于60平”的标准,是谁制订的?有什么依据?为什么不是“61平”,也不是“59平”?仅仅因为一平方的差距,有的孩子欢欢喜喜把学上,有的孩子却只能望学兴叹、徒唤奈何,冰火两重天。
说不定,这一两块地板砖的面积差别,却足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这合理吗?公平吗?难道,家里房子太小,孩子就不配上学?
当然,给出这样的规定和标准,也并非完全没有来由,就是故意刁难家长、歧视“穷人家的孩子”,而是有其现实背景和一定的客观情况。
必须承认,现如今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很多学生家长绞尽了脑汁想将孩子送到好学校就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使出了千方百计,除了户籍上动手脚,在“学区房”上做文章也是惯常手法。为了少花钱,小公寓之类颇受欢迎,有人甚至剑出偏锋,打起了地下室、储藏室、小阁楼之类的主意,导致这些处于模糊地带的房产成为炒作和追捧的对象,“家长花千万元买地下室学区房”的新闻就曾惊煞世人。
对房产面积提出要求,我个人推测,应该就是为了堵住部分家长投机取巧、拿小阁楼之类打擦边球的漏洞,将“双证齐全”(在学区内既有户籍又有住宅性房产)的要求落实到位。
这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生源都拼命往好学校集中,好学校人满为患、一位难求,而所谓“差学校”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痼疾。
但问题在于,其一,以房子面积论英雄,于法无据、于理无依,缺乏法律依据,疑似“土政策”;其二,孩子上学要“拼房”,从本质上来说,跟拼爹、拼钱并无二致。孩子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他们的权利,更是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体现。教育机构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对孩子区别对待、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
不管出于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对教育设限都是极其短视的行为。目前教育资源确实紧张,但也不能因此削足适履,靠剥夺部分人的受教育权来寻求表面上的“平衡”。否则,长此以往,必将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
剥夺部分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实际上影响的是国家和未来。并且,我们还要警惕由此带来的“蝴蝶效应”。既然教育都可以“拼房”,还有什么不公正待遇不能假此而行?有房高人一等,无房寸步难行,房子难道成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拼房招生”的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当地或许会迫于舆论压力予以叫停。但即使叫停,恐怕也是暂时的,毕竟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在那里摆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无解。怎样才能标本兼治,彻底解决难题?只能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进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家长和孩子无须为上什么学校而焦虑,彻底摆脱教育所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