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1年息烽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本地事

(贵州省)2021年息烽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在2021年1月19日息烽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息烽县人民政府县长  漆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息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及中央历次全会,省委、市委、县委系列全会精神,栉风沐雨、破浪前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秉承“和、稳、干”工作作风,聚焦“六稳”“六保”,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三大攻坚战,纵深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紧紧扭住“五个关键”,85个部门2070名干部、34个驻村工作队170人尽锐出战,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坚决打好“四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完成368户,贫困户自来水普及率、安全住房保障率、“三重医疗保障”率均达100%,教育资助惠及学生14.44万人次。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户全覆盖,“三变”改革贫困户变股东2436户,实现收益252.72万元。“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2546户7083人(2020年动态调整数)贫困户全部脱贫,1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为零,与贵阳市同步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实现突破。深推农村产业革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27.9万亩,水果种植22.89万亩,“3+N”“3+2”产业布局基本形成。15个田园综合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构建了田园综合体全域发展格局。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加工转换率达53%以上。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围绕实现“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构建“七大主导产业”发展框架,累计引进企业63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4家,培育上市企业1家,完成技改项目57个。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新增规上服务业12家。新建、改建一批旅游项目,创建省、市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建成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立碑村获“中国淘宝村”美誉,网络零售额(上行)突破1亿元。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9.4:48.9:41.7调整到“十三五”末的16:32.2:51.8。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县域第一方阵中有3年排前12位。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统筹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完成为民办“十件实事”。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9.9%。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清欠农民工工资1.5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19.69亿元;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救急难)金、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6612万元,惠及9万余人次。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大踏步前进。新增各类学位9660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新两基”目标,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投入3452万元改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和村居卫生室标准化率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县融媒体中心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运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90%以上。平安建设持续深入,全县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连续8年走在省、市前列,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 “省级无毒害示范县”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交通路网更加完善,渝贵快速铁路开启息烽高铁时代,江都高速通车实现县域高速路网十字交叉,息烽南站、新萝支线、团圆山环线城市干道、同城大道息烽中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一轴一环”城市发展“骨架”基本形成,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大水源、大管网、大水厂”三大工程,集中供水率达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县域供电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4G网络覆盖100%的行政村,推进5G通信基站建设;县城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95%。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城镇公园56个;全县森林覆盖率59.6%,较“十二五”末提升近10个百分点;“十三五”末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建成县城二期、小寨坝镇等8座污水处理厂,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48个行政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成投用;新增商品住房8228套,保障性安居住房3195套,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40个;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41个、“普及型”创建点179个、“升级型”精品点12个,“普及型”创建全覆盖。蝉联“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狠抓自身建设,治理效能有力提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整治“四风”。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年”“深化落实年”“效能提升年”行动和“找差距、转作风、强本领、优环境、促发展”专项活动。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厘清县级和乡(镇、街道)权责边界,强化精文简会,规范督查考核,让基层“轻装上阵”。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五公开”,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断提升政府透明度。大力开展普法活动,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2个。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加强行政复议。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完成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选任,实现法律援助工作站、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依法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511件、政协委员提案417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断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强化工程建设、事业性收费、扶贫等领域审计监督,有效防范各类腐败行为。

五年来,全县国防、人防、消防、国家安全、民族、宗教、地方志、侨务、双拥优抚、智力支边、工青妇、红十字会、老龄、科协、气象、残联、工商联等事业持续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刚刚过去的2020年,困难比预料的多,挑战比预想的大,但成效比预期的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我们勇往直前,善作善为,打好“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顶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牢牢把握了发展主动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平稳。

过去一年,我们迎难而上稳住了“基本盘”,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地方生产总值增长9.8%,高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比2019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亿元,增长7.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8204元和17208元,增长5.8%和8.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97.63亿元、161.4亿元,增长3.32%和40.56%;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完成80.31亿元,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40.9万美元,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500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完成103.21亿元,增长6.48%;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25人。

过去一年,我们精准出击啃下了“硬骨头”,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擦亮脱贫成色,创新运用“3365”工作法,聚焦短板弱项“挂牌督战”,贫困户“3+1”保障存在问题动态清零。投入扶贫资金5521.5万元,实施项目103个,惠及100%的贫困户。持续完善“五个体系”建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升脱贫质量,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个、农村危改4132户、“三改”767户,贫困户报销医疗费用815万元,兑现学生资助金1819万元。实现贫困户100%通自来水、100%有安全住房、100%签约家庭医生、100%落实“三重医疗保障”、100%得到教育资助、100%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稳固脱贫根基,完成坝区产业结构调整2.36万亩,带动贫困户189户556人。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巩固产业扶贫成果。聘用贫困户护林员1083人,兑现报酬1083万元。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3189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2806元。全面实施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未发生返贫情况。

过去一年,我们从容应对筑牢了“防控网”,人民健康有力保障。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投入5100万元,组织动员2.3万余人参与疫情防控,取得“零确诊”“零疑似”防控成果。坚持“两线作战”,及时按下生产生活“重启键”,组建复工复产工作服务队,积极兑现各项纾困惠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235个,千方百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常态化防控战。坚持“外防输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不断完善社区防控网络,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投入3652万元实施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项目,着力补齐短板,有效提升应急能力。

过去一年,我们突出重点实施了“调结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增效有实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4070亩、高标准农田2.46万亩,种植粮食作物18.49万亩。纵深推进15个田园综合体建设。启动3000头种猪场、20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出栏家禽1200万羽、生猪6.3万头,完成肉类总产量2.43万吨、禽蛋产量4030吨、水产品产量1013吨。累计发展加工企业14家,其中8家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一产增加值增长6.7%。工业转型有突破。围绕“七大主导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昊越公司磷石膏新型建材、中建科技装配式建筑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贵阳化学原料药合成基地、磷化集团40万吨湿法磷酸净化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西洋实业年产30万吨生物菌肥、50万吨针状肥等项目有序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全面落实“以渣定产”,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13.5%。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家,新增科技创新入孵企业2家。二产增加值增长10.2%。三产发展有亮点。平安驛·贵州民俗文化体验地、十字街中央广场公共停车场及配套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万汇城商贸综合体、“红色息烽”省级商业步行街等项目有序推进。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验收认定,完成乡村旅游省级评定。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创建有序推进。“黔津道”物流项目落地。“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夏秋行动实现交易额5.22亿元。三产增加值增长10.6%。

过去一年,我们锻长补短推进了“大建设”,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完善基础设施。同城大道县城至南互通段双向通车,流长互通建成通车,完成永靖大道延伸段、玄天西路、解放南路等县城主次干道提质改造,推进贵金古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清沙河水库、中坝水库完成大坝浇筑。自来水普及率保持在100%。新建5G通讯基站140座。提升公共服务。建成“通村村”县级运营中心和161个村级服务站,新增出租车182辆,民众出行更加便捷。新增公共停车位2524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设县城天然气中低压管网46公里,覆盖县城3万余户。供给商品房用地271.5亩,商品房销售32.93万平方米,不断满足民众高品质住房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南门棚户区一期改造实现交房,历史遗留问题圆满解决。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12个、乡(镇、街道)垃圾分类收集亭1273个,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948户、棚户区2102户,推进千村整治3100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57%。

过去一年,我们靶向破题守牢了“安全线”,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守牢政府债务风险底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全面压缩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力控制债务规模,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常态化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确保取得长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3%,息烽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三类水体要求。74.63万亩林地得到全面保护,森林管护落实率100%。守牢安全生产风险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两个清单”,建设“双控”体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6.67%、死亡人数下降50%,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守牢社会领域风险底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六清”提前完成,“两严一降”、禁毒“大扫除”保持高压态势,网络诈骗高发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两抢“零发案”、重大恶性案件“零发生”、信访“零进京”,“三无县”创建有序推进。

过去一年,我们不忘初心强化了“保民生”,人民“三感”持续提升。坚持就业为本。稳定岗位4495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3亿元,技能培训4080人次,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坚持教育优先。深化“百校攻坚”行动,改扩建学校4所,治理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实施“明厨亮灶”项目106个,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5.33万人。公开招引教师116名。教育5G大数据综合平台一期建成试运行。坚持全民参保。养老参保9.91万人,发放养老保险待遇4.84亿元、高龄补贴387.75万元、失业和工伤保险等1401.52万元。改造敬老院2所,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个、农村互助幸福院44个。确保病有所医。基本医疗参保23万余人,报销医疗费用1.43亿元。推进“医共体”建设,完成远程诊断7818例。全县医疗服务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确保弱有所扶。发放城乡低保3805.69万元、特困供养金884.42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对象物价补贴583.75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孤儿生活保障金173.39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8.97万元。确保住有所居。推进244套公租房建设。贫困户完成“三改”,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人畜混居等问题彻底根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降至2.2:1,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各位代表!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举旗定向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向各人民团体、驻县企事业单位、驻县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应急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息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成绩属于历史,我们完全能为之自豪,但不能为之自满,更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息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较小。2020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52.81亿元,仅占全市4311.65亿元的3.54%,排全市第十,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小。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在实体经济中资源依赖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较多,特色食品、医药制造、消费品制造业等占比不高。三是基础建设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弱项,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让息烽面临“虹吸效应”,部分资源要素、产业要素、人才要素流失,制约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收支矛盾突出。由于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下滑,公共预算收入大幅度下降,“三保”压力巨大,发展投入不足。五是创新能力不足。息烽经济发展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空窗期”、高质量发展“阵痛期”,经济增速放缓。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化工中高端产品创新不足,医药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贡献度提升仍需时间。技术人才缺失、创新能力偏弱。六是工作作风不硬。有的干部本领尚有差距,眼界和视野不宽,存在明显的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容易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有的干部执行决策部署有偏差,“等、靠、要”观念仍然存在。有的干部作风不够过硬,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依然存在,“四风”问题整治还需持续发力。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将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不负时代赋予的重任,不负人民寄予的厚望,坚持“只争朝夕”的豪迈干劲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根据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部署,县政府编制了《息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提交大会审议。

到二〇三五年全县发展的远景目标是:根据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息烽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实力更强、质效更好,创新氛围更浓、动能更足,改革开放体系更全、格局更新,城乡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人民生活更美、保障更优的现代化息烽。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居全市中上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大幅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贵阳贵安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地方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全县常住人口突破40万人,城镇化率达70%以上。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贵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强省会”战略为主线,深入落实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和市委实现“一个新提升”、迈上“五个新台阶”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协同发展,按照县委“四个着力打造,一个努力建成”的决策部署,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息烽赶超突围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县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一品一业、百业富贵”产业基础初步形成。地方生产总值每年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9%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主要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重点聚焦四个方面抓好工作,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制胜权。

(一)聚焦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融入贵阳贵安发展大格局。抢抓“强省会”五年行动机遇,坚持投资和消费并举,促进供给与需求对接,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亮点,加快融入贵阳贵安发展大格局。力争地方生产总值突破230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努力把息烽建设成为贵阳贵安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建设北部重要战略支点。一是把投资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牵引,紧盯省内省外两个市场,积极利用贵阳贵安城市资源外溢和辐射带动,争取更多产业落地息烽,有效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环保、民生等领域投资,稳定房地产投资。把重大项目作为发展的“牛鼻子”,以重大项目突破引领全局突破,围绕“两新一重”,切实抓好项目谋划、包装、招商和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专债资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推进500个5G基站、息烽港连接S207道路、两岔河水库等重点项目建设。秉持“息烽之外即为外”理念,实施“南承北接、东出西联”战略,强化“千企引进”,继续探索“中介平台招商”“以商招商”模式,力争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40亿元,落地建设50—60个产业投资企业,其中中高端制造业项目达10个以上。二是把消费作为发展的“压舱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步行街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拓展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深入推进振兴商贸业“百场千店万铺”建设攻坚行动计划,改造提升和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消费商圈,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商务环境,有力提振家装建材、汽车、特色餐饮、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消费需求,助推传统消费向中高端消费升级,实现消费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力争新增各类商品房1万套,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批、零、住、餐限上企业达40家,网络零售额(上行)突破2亿元。三是把经开区作为发展的“主战场”。将息烽经开区建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良好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产城互动商贸繁荣的融合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持续深化经开区改革创新,推动经开区扩容提质,提升承载能力。进一步发挥在参与黔中经济区、内陆开放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3—5个,力争引进中高端制造业项目30个,外资企业3家;建成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

(二)聚焦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大突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招引自带能量和流量的企业,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一是围绕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大突破”。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在做强存量、做大增量上力求突破。以现代化工、新型建材两大产业为首位产业,着力打造“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110亿元;着力打造新医药、特色食品、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日用消费品制造等“5个10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培育10个以上中高端制造业品牌及产品,促进产业特色、集群、链条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一轴一环两核多点”工业产业发展布局,规上工业企业75家以上,工业直接就业人员1万人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在做足变量上求突破,围绕息烽经开区扩容升级,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不少于2.5万亩,打造息烽重要的实体经济承载区,成为大变局中、新发展格局下,东部产业战略转移和国家产业战略备份的承接地。二是围绕旅游产业化实现消费大带动。以旅游产业化为路径,围绕“红色息烽·氡泉之城”定位,加快“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和15%,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紧盯“后疫情时代”乘势而上,立足优质资源顺势而为,围绕“红色、温泉、森林、乡村”四张名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发展战略,以红色息烽为核心,以氡泉之城为品牌,以生态乡村为特色,把优质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推动春夏秋冬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多极拉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重点开发温泉康养、红色教育、乡村休闲、山地运动、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探索旅游+购物、旅游+特色餐饮、旅游+体验农业等多业态、多模式,努力打造旅游+多产业消费目的地。围绕构建“三体一圈、三街百铺”商贸格局,新引进培育品牌(特色)店铺50个以上,国内外连锁便利店铺(超市)100个以上,改造提升优质商铺300个以上,万汇城、平安驛·贵州民俗文化体验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得命名。南接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北连黔北物流新城、水运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三)聚焦做优城乡品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提升。坚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思路,着力打造韧性强高品质城镇新高地,加快融入贵阳贵安都市圈。一是做大城镇。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繁荣城镇业态,把南部建成城市拓展区、西部建成产城融合区、北部建成工业聚集区。推进撤县设区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推动城市发展“一路向南”。建设智慧城市、韧性城市。依托贵金古高速公路“双石互通”连接线,建设石硐经青山至南山驿站的二级公路,连接兰海高速,促进石硐农业示范园区、青山苗族文化特色小镇、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联动发展。聚焦“两改一新”,完成棚户区改造1670户、老旧小区改造1363户。改造农村公路494公里,养护通组以上公路4070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建龙漩涡等5座水库、双龙井至小桥河水库等6处水资源配置连通工程,完成九庄河鸡场坝段等7条河道治理,建设管网650公里,集中供水保障率保持95%以上。加快打通同城大道连接久长段,以同城大道为主轴、团圆山环线为纽带、南山片区为载体,吸引“夏避暑、冬温泉”的“候鸟”筑巢而居。力争县城建成区提升到12平方公里以上,全县常住人口达到2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建成温泉、九庄等一批特色小城镇。二是做优环境。以“两山理念”为遵循,着力构建大能级城市的重要生态支撑。持续抓好生态修复保护,围绕乌江水源涵养带、南山生态廊道带、西望山生态保护核心区,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森林覆盖率达60%。持续抓好乌江流域(息烽水域)“十年禁渔”工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1%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保持在98%以上。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林业经济、林下经济,打造息烽人民的“绿色提款机”。大力发展生态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业、绿色制造业。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引导县内重点工业企业余热回收、废气综合利用,完成清洁生产改造,提高生产中水回用率。三是做美乡村。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打造多业态高水平乡村振兴样板。紧盯田园综合体建设这个载体,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两大任务,瞄准做强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建设富美乡村三大目标,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已出列的贫困村和已脱贫的人口稳定脱贫;用好政策过渡期,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对现有帮扶政策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集中优势资源从支持脱贫攻坚向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和品牌培育行动,完成5个万亩标准园提质升级改造,巩固27.9万亩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确保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18万亩。持续推进肉鸡、生猪、生态渔业发展。在建好15个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推动田园综合体由梯次推进向全域展开转变。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力争50%以上的村寨实现污水收集处理、100%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将黎安等21个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聚焦做实民生基础,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大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推进共同富裕,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抓实就业根本民生。开展技能培训1.25万人次,落实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创建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点1个。巩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8个100%成果。二是抓实教育长远民生。围绕“教育强县”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小学各13所,力争将息烽一中申办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打造乌江复旦特色高中,提升息烽职校办学水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6%、97%、95.5%以上,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0%以上。三是抓实卫生健康民生。推进县医院和县中医院提标改造、县疾控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完成县医院、县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居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抓实保障普惠民生。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政策,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体系建设,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五是抓实文体多彩民生。大力弘扬息烽精神,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智慧广电建设。加快县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持续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力争文明城市保牌进位。新建县级图书馆,提升161个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成息烽县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六是抓实和谐重要民生。以“三感社区”创建为助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群众安全感稳在省市前列。《民法典》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规范。加强县域社会“息烽样板”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息烽、更高质量法治息烽、更高品质幸福息烽。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降至2.1:1。

各位代表,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面对时代呼唤、发展重任、人民厚望,我们将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依法行政、担当尽责、清正廉洁,全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确定和不确定性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向着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奋进。

三、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之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省委市委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来推进,都要聚焦县委提出的“四个着力打造、一个努力建成”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主要预期目标: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和15%。

我们将紧紧围绕聚力“强省会”工作主线,更加奋发有为,全力以赴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产业发展中见到新气象。一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促进转型升级。坚持扩增量、提存量、强质量,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培育引进一批支撑企业,力争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贵阳化学原料药合成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新医药产业发展,打造中高端制造业发展新增长极。全力支持磷化集团40万吨湿法磷酸、西洋实业30万吨生物菌肥等项目建设,促进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以渣定产”,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磷石膏新型建材应用”,推进装配式建筑建造业发展。二是推动旅游产业化,加快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大健康消费品牌集散地、避暑养生品牌集散地、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地”建设。加快小鹿窝温泉、西望山景区等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息烽建设区、平安驛·贵州民俗文化体验地、南山温泉等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0亿元。引进电商企业10家以上,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网络零售额(上行)突破1.5亿元。

(二)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乡村振兴中见到新气象。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预警监测和长效帮扶机制,防范化解相对贫困返贫致贫风险。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广“六权共享”“六个农民”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大力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吸引退休干部、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扎根农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围绕“3+N”,聚焦“3+2”,推进5个万亩标准园提质升级改造,完成产业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4500亩。因地制宜发展菊花、艾草、百香果等产业,新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15万亩。持续推进15个田园综合体建设,完善要素配置,打造成示范引领的重要平台。加快40万套父母代种鸡场建设,出栏生态家禽1250万羽;推进种猪场和标准化猪舍建设,出栏生猪8万头;打造生态渔业示范点,实现水产品产量1500吨。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工转化率保持在53%以上。实现一产增加值26亿元,增长7%以上。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以上,改造农村户厕2000户。继续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80%。推动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创建占比达85%以上。

(三)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城镇建设中见到新气象。一是有效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完成《息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编制,科学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合理布局城镇开发建设空间。持续推进同城大道息烽南段建设,尽快打通连接久长段,完善“一轴一环”城市发展骨架。依托贵阳贵安“南北双向拓展”空间格局,围绕“产城人”三要素,加快南山片区整体开发建设。二是有效提升城镇居住品质。聚焦“两改一新”,重点推进2个棚户区和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520户、老旧小区改造496户。完成十字街中央广场公共停车场及配套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巩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果,新建水厂2座。推进两岔河、清沙河、中坝等水库建设。完成县乡道路路面改善提升102公里,打通城乡断头路,提升通行能力。完善县城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乡镇行政区域天然气管道建设。三是有效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结合“三感社区”创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实施息烽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PPP项目,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市政公共设施管护,保障安全高效运行。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35%以上。

(四)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改革开放创新中见到新气象。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国家级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省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工作,确保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直通车”制度,努力打造政策更优、成本更低、服务更好、办事更快的营商环境。探索“五变”模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县属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促进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良性互动。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有效支撑县域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环保、中高端消费品制造等创新成果在我县转移转化,力争完成专利申请130件以上。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鼓励境内外投资者来息设立创新中心或科技研发机构。以“人才大汇聚”为目标,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入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0名以上。鼓励在息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金融活水加速流向实体经济。三是强化开放交流合作。完善“一企一策”,巩固纾困惠企成果,高效提供用地、用水、用电、用工等要素保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立足息烽“成为开放发展新亮点”,积极搭建“陆上、水上、空中、网上”四大对外开放平台。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紧盯最需、最急、最缺的产业项目,招大引强选优。力争引进制造业项目5个以上,形成品牌2个以上,产业到位资金88亿元。

(五)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见到新气象。一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切实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进“三磷”整治工作。扎实做好乌江流域(息烽水域)“十年禁渔”工作。加大生态环境现场执法监管力度,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强化空气质量监测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管,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二是稳定提升生态系统。完成破损山体整理与资源再利用项目相关工作,实施河道治理8.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积极申报资金治理西山镇河沟滑坡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造林抚育及补植补造2.48万亩,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指标0.52万亩,森林管护落实率保持在100%,森林覆盖率达60%。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完成基本农田整改补划及储备区划定。启动林下种养示范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力争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5千亩、产业基地建设1万亩以上。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巩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落实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全面推广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

(六)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防范化解风险中见到新气象。一是稳住政府债务“底盘”。围绕“清理存量、严控增量、化解风险”目标,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严禁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牢牢守住不发生一笔债务违约底线。做大县属国有企业有效资产规模,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积极运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和“以收定支”原则,加强收入征管,提高收入质量。运用零基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二是建强公共安全“堤坝”。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食品药品、机关、厂矿、工地、危化物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汛期、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特殊天气期间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山塘、水库、河流等突发水旱灾害事件预警防范,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减灾兴利效益。加快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和演练,有效提升防灾抢险和应急处置实战能力水平。三是筑牢疫情防控“网底”。认真落实好“外防输入”各项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强化疫情监测,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做好疫苗接种和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切实提高应急备战能力,坚决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四是坚守社会风险“底线”。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和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工作职责、处置程序、奖惩机制,全力抓好预防和依法处置非法集资工作。

(七)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增进民生福祉中见到新气象。一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办好教育民生实事,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3所,维修改造学校6所,招引教师120名以上。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不断推进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推进“健康息烽”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村居卫生室纳入“医共体”管理。完善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改造文化站3个、文化中心53个,建成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笼式足球场1个、健身路径5条。力争县体育馆和全民健身中心投用。二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人才安居住房115套。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失业保险水平,做好社会保险风险防控。完善兜底保障政策,抓好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三留人员”、困难退役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的长效服务管理。持续开展特困供养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谋划乡镇敬老院建设,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三感”社区创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创建“三感社区”试点3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大扫除”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健康发展,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纠纷。落实信访工作“三到位一处理”要求,持续抓好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

(八)聚力强省会,迈好第一步,在提升政府效能中见到新气象。不断深化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一是“干”字当头,担当作为。不断提高“七种能力”,坚持抓具体抓深入。注重政府系统“基层减负”“效能提升”成果转化,为基层松绑减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发扬“和、稳、干”作风,推进城镇乡村、实体经济、社会事业实现多维度“物理变化”。二是“法”字为基,履职尽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坚守法律底线,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重大决策公众参与、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机制建设,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廉”字为要,风清气正。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守纪律红线、法律底线、道德标线,持续巩固“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正漠视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加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项目招投标及涉农资金、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生态。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我们团结奋斗,收获满满,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锐意进取,再展宏图!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唯担当,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各方智慧、汇集各方力量,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中共创息烽新未来,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为民办“十件实事”

第一件实事:实施就业创业提升工程

1.完成城镇新增就业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2.新增入孵企业2家。

第二件实事: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3.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3所,新增学位360个,学前教育公办率达58%。

4.完成息烽县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学费就读公办普通高中。

5.继续推进42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69所学前教育机构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项目。

6.建成并推广运用息烽县教育5G大数据一体化服务平台。

7.完成6所中小学校的维修改造。

第三件实事:实施医疗健康提升工程

8.建成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9.实施息烽县全民健身工程,建成智能型社区健身驿站、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笼式足球场1个、全民健身路径5条。

10.完成息烽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项目建设。

第四件实事:实施产业发展提升工程

11.建成高标准农田2.25万亩,推进种植产业2个重点发展项目建设(低产果园改造1000亩、新建万亩艾草种植基地),打造样板坝区4个。

12.建成产地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项目3个。

13.完成养龙司镇“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五件实事:实施生态建设提升工程

14.完成营造林3万亩。

15.完成息烽县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建设。

16.完成息烽县石硐镇难冲桥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17.完成息烽县枧槽沟水库、高洞水库下闸蓄水工程,提升供水能力。

第六件实事: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18.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3个。

19.新增城市绿地5万平方米。

20.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寨6个,改造提升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2000个。

21.完成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10条。

22.新增磷石膏利用处置率达100%。

23.完成息烽县城周边环卫市场化扩容。

第七件实事:实施交通畅通提升工程

24.完成城市交通堵点治理3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000个。

25.完成息烽县2021年县乡公路70公里路面改善提升工程。

26.完成息烽县2021年农村公路57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27.完成息烽县沙岗至九庄公路天鹅村、养龙司至乌江公路幸福村道路修复工程4.35公里。

第八件实事:实施城镇建设提升工程

28.完成息烽县老旧小区改造496户。

29.建成244套保障性住房。

30.完成息烽县2021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

31.完成息烽县温泉水厂项目建设。

32.完成西山镇金星村委会综合楼和养龙司镇龙门村民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第九件实事:实施文明城市提升工程

33.新建5G基站50个。

34.完成息烽县16座加油站(150枪)公正计量平台投入使用。

35.完成市民图书共享系统项目建设。

36.提升改造乡(镇、街道)文化站3个、村(居)文化中心53个。

37.开工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系统。

38.建成投用微型消防站178个,提质升级1个消防站灭火救援装备,安装消防车道违法抓拍监控系统11个。

39.完成温泉镇5个村党建示范带阵地建设。

40.完成息烽集中营革命纪念馆展陈提升改造。

29.四个着力打造,一个努力建成:指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亮点,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着力打造多业态高水平乡村振兴样板,着力打造韧性强高品质城镇新高地,努力把息烽建设成为贵阳贵安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建设北部重要战略支点。

30.两新一重:“两新”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31.三体一圈、三街百铺:“三体一圈”指万汇城、十字街、民俗文化体验地等3个商贸综合体合围形成县城商圈。“三街百铺”指阳朗“红色息烽”、高铁站“时光广场”、底寨“民俗文化”等3条商业步行街,引进培育品牌(特色)店铺及国内外连锁便利店铺(超市)100个以上,改造提升优质商铺300个以上。

32.两改一新:“两改”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一新”指城市更新。

33.“两山理念”:指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4.三清一改:指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35.三感社区:指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

36.六权共享:以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入股企业作为村集体产业股权,产生收益后按照收益的2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社会管理等支出,剩余80%按照“六权”模式(弱有所扶收益权、土地入股收益权、劳有所得收益权、老有所养收益权、社会治理收益权、环境保护收益权)进行二次分配,实现村集体、当地群众和园区企业三方共赢。

37.六个农民:即感恩农民、守法农民、孝顺农民、诚信农民、奋发农民、文明农民。

38.“新乡贤”回归工程: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新乡贤到农村干事创业,返乡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生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给予创业补贴,对符合人才政策引进条件的新乡贤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优惠政策。

39.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面改善提升乡村面貌。

40.“放管服”:“放”指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指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指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41.招商引资“直通车”制度:指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县级领导直通车服务,包括适时直通服务、事前直通服务、事后直通服务。

42.五变:指变政府任务为企业业务,变政府投入为企业收入,变政府资源为企业资产,变政府资信为企业资金,变政府出资为企业投资。

43.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44.三留人员:指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

第十件实事:实施便民服务提升工程

41.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25个。

42.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1个。

43.新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

44.开通县政务大厅24小时政务便民自助服务区。

45.开通南山片区公交线路。

46.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工作。

47.实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在永靖镇落地1-2个信息化应用场景。

词 条 解 释

(以报告顺次词条为序)

1.“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三大攻坚战: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表述,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4.三大战略:指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

5.五个关键:指党委主体、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

6.四场硬仗:指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

7.三重医疗保障:对农村医疗扶贫对象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8.“三变”改革: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9.“3+N”“3+2”:“3”是突出打造葡萄、吊瓜、刺梨三大主导产业;“2”是重点发展猕猴桃、李子两项优势产业;“N”是带动中药材、蔬菜、辣椒、柑橘等其他扶贫产业适量发展。

10.千企引进:在2017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指引进国内外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1000家以上。

11.千企改造:指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贵州省2016年初出台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将累计投入7000亿元技改资金,每年完成1000户以上企业改造升级,到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造升级。

12.七大主导产业:磷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特色食品、新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日用消费品。

13.“新两基”:指“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基本普及15年教育”工作。

14.一轴一环:“一轴”指贵遵高速公路、同城大道。“一环”指环团圆山大道。

15.五公开:指行政机关实行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

16.“3365”工作法:第一个“3”指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找差距,紧盯4、5、6三个月“窗口期”查问题;第二个“3”指紧盯“查、管、改”三项措施,建立乡镇、县直部门和县扶贫办“三本台账”,明确责任抓整改;“6”指建立县直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村、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县级党政领导挂牌督战工作责任清单;“5”指“五张明白牌”挂牌管理,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万无一失。

17.五个体系:指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安置小区管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

18.四个不摘:指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9.四方责任:指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

20.“四早”措施:指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1.以渣定产:指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绿色化升级改造步伐,确保全省磷石膏无新增堆存,并逐年消纳已有存量。

22.“两个清单”:指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

23.“六清”:指扫黑除恶“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

24.两严一降:指开展严厉打击、严密防范“两抢一盗”犯罪,降低刑事发案率的专项斗争。

25.“医共体”建设:指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26.“虹吸效应”:指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吸引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

27.“一二三四”总体思路:指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28.实现“一个新提升”、迈上“五个新台阶”:指省会城市首位度实现新提升,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