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在无为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吴瑞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是无为历史上极其特殊又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芜湖市委、市政府和无为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无为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洪涝灾害的严重冲击,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高于芜湖市平均水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亿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亿元,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6亿元,增长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60元,增长6.5%。
一年来,我们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3家,产值增长7.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1.8%,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9.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电线电缆、钙材料产业稳定增长,羽毛羽绒产业加速集聚,绿色食品产业产值翻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三只松鼠和楚江高新电材产值均突破60亿元,新亚特电缆、磊达水泥入选全省民营制造业百强,8家企业跻身全国线缆行业百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产业化示范联合体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6.7%,跻身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20强县。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32个,“无为草龟”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新增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丹洋休闲旅游示范园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重点服务业企业新增28家、限上商贸企业新增20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2%。建筑业实现产值202.2亿元、税收7.5亿元,分别增长20.7%、38.3%。实现外贸进出口7800万美元,增长7.2%。
一年来,我们着力提升功能品质,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投入财政资金23亿元,实施40项城建重点工程,金塔东路开工建设,城南公交车站、福园新村、同心三期公租房建成使用,环城河治理持续推进。改造棚户区住房750套、老旧小区5个、城区公厕2座,建成智能化停车场7处、标准化菜市场2个、街头公园2个,新增绿化30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顺利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销售商品房7653套、成交额55亿元。鞍子巷沿线摊点长期占道经营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省道208、国道347主体工程完工,岳武高速开工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961公里,神塘河泵站、凤凰颈新站全面开工,城东排涝工程二期、城中一号泵站及排涝沟工程基本完工,35千伏泉塘变电站建成使用。城乡“五个一体化”进展顺利,白茆取水口迁建、城区水厂扩建工程有序推进,高沟区域供水工程全面完工,自来水长江水源工程建成通水,9个镇燃气管网建成供气,18个镇污水管网、6个镇污水处理厂和7个镇污水处理终端建成运行,无城至芜湖市区城际快速公交开通运营。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9.8万吨、沟渠塘坝3971个、乱搭乱建9189户、废旧广告牌1.9万个、无功能建筑2.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厕所8407户,完成通江大道等3条森林长廊示范带绿化提升,21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面建成,7个村跻身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开城镇都督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红庙镇海云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强力推进长江禁捕专项整治行动,465条“三无”船舶全部取缔,235户建档立卡渔民全部转产安置,长江无为段基本实现“六无四清”。73个中央及省环保督察、长江警示片、“三大一强”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造林2.6万亩,襄安镇获批安徽省森林城镇,8个村入选安徽省森林村庄。
一年来,我们着力扩大有效投入,发展后劲持续提升。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全年新签约项目122个、总投资297.5亿元,新开工项目91个、总投资182.4亿元,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重点项目快速推进。75个省“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13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比亚迪跨座式单轨钢结构产业基地等78个项目竣工投产,楚江高精高导铜基材料等73个项目加快建设,波司登工业园等58个项目全面开工。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开发区项目承诺制改革全面推行,产业投资公司正式运营,科技孵化器项目启动建设,园区“六纵六横”路网基本形成,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81.2亿元,三只松鼠联盟工厂等24个项目开工建设。羽毛羽绒产业园一期基本建成,新引进项目6个,成功入选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一年来,我们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市场活力有效激发。科技创新驱动有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8%。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3.1亿元,增长65.3%。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无为)电缆产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高峰论坛。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支,新授权发明专利280件,2个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奖,1个产品入选安徽工业精品。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争取并发行政府债券2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9亿元。“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新增市场主体8836户。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落实减税降费8.53亿元,为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21.7亿元,发放政银担贷款15.5亿元、订单贷2.1亿元、信用贷1.7亿元。多层次对接资本市场,新增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3家。电线电缆联保互保风险化解取得新进展,风险防控基金承接工行不良债权2.08亿元,解除优质企业对外风险担保1.79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人民医院绩效考核启动实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市直部门驻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综合行政执法、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开城镇都督村、石涧镇黄埠村入选国家级试点村。
一年来,我们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统筹财政资金3.68亿元,实施1243个扶贫项目,完成剩余494户1179人脱贫任务。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行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考核以及省考核评估督查暗访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市际交叉考核、财政绩效督查和国家脱贫攻坚数据质量评估、新华社媒体暗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民生工程普惠于民。投入38.5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发放低保金1.9亿元、特困生活补贴4872万元、残疾人补贴3191万元。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补偿金9.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1752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市人社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级智慧养老监控指挥平台建成使用,城乡居家养老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建成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19所,十一中建成招生,小规模学校整合稳步推进,电缆工业学校被列入省级示范特色中职学校重点建设学校,我市在省教育督导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中医院住院楼全面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运营,改扩建村卫生室59所,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与5家以上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科联体。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防控形势总体平稳。12个社会化足球场基本建成,镇级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有效落实。外事、侨务、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史志、工青妇、工商联、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市人武部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授予“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市关工委被国家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5.7%、88.9%。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化解重点信访积案118件,进京赴省访分别比上年下降75%、41%。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七五”普法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扎实开展“六清”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
一年来,我们着力提升能力水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市政府党组重视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26件、政协委员提案253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推进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3万条,开展在线访谈9期。加强审计监督,清理违规违纪及管理不规范资金1.7亿元。严控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2%。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扎实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深入开展“一抓四比八看”专项行动,政府系统作风进一步转变、效能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去年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干扰了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令而动、果断决策,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各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医务人员、疾控工作人员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忠诚履职,全市人民顾全大局、守望相助,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们在湖北返乡8612人、武汉返乡5579人的严峻形势下,14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境外疫情零输入、聚集性疫情零发生、医院院内零传播、医护人员零感染。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无为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英勇奋战、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抗疫斗争初战告捷,我们又接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迎来了又一场艰苦卓绝的重大战役。2020年无为雨量之大、水位之高、汛期之长均创历史之最,我们面临长江、内河“双线作战”,任务极其艰巨。面对严峻的汛情,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背起行囊又奔赴新的战场。去年汛期,全市共投入巡堤抢险人员1.9万人,抢加子埂142公里,紧急转移安置5.3万人,万亩以上圩口和长江外护圩、江心洲无一溃破,人员无一伤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称号、被芜湖市委市政府授予“2020年全市防汛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防汛抗洪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人民子弟兵、公安民警挺身而出、向险而行,人民群众、广大志愿者踊跃参与、共克时艰,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赞歌。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充分展现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充分激发了无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各位代表!面对疫情、汛情的双重考验,全市上下用力量传递力量,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坚强铸造坚强,彰显了无为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风骨、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敢于胜利的硬核力量。我们要把伟大的抗疫、抗洪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战大考面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无为再次进入中国创新百强县(市)、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位列中部百强县第31位、同比上升10个位次,继续荣获“中国羽毛羽绒之乡”称号,首次入选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安徽省卫生城市顺利通过检查评估,农村危房改造和医疗保障工作获省政府“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通报表扬和激励支持。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十三五”收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五年,我们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1%,总量稳居全省县级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6%、15.3%、10.2%。镇域实力不断增强,5个镇和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过亿元,无城、高沟、泥汊等3个镇入选中部百强镇。无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羽毛球产业基地和安徽省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县、创新型县、质量强县示范县、电缆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等称号。
过去五年,我们的产业层次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产值年均增长12%。主导产业加快集聚,“电、食、钙、羽”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82.2%,较“十二五”末提高4.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56家,产值年均增长21.5%。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稳定在54万吨左右,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1.6%。服务业提档升级,规上和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17家,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7%。
过去五年,我们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成功实现撤县设市,无为人民几十年的梦想和夙愿变成现实。高标准建成城南新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8万人,城镇化率由44.2%上升到48.3%。庐铜铁路、芜铜高速、北沿江高速、芜湖长江二桥连接线、通江大道一级路改造和无六路建成通车,新建国省干线公路123公里、农村公路2816公里,完成万亩圩口防洪达标、5000亩以上圩口除险加固、西河上段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改造农村低压台区1239个,建成108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城乡垃圾治理、公交、供水、供气、污水处理“五个一体化”顺利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过去五年,我们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干流岸线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任务全面完成,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取得实效,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无为)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水环境污染得到全面遏制,污水处理实现镇级全覆盖,空气优良率提高19.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18.4%上升到22.2%,无为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过去五年,我们的社会民生极大改善。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7亿元实施九大工程,6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三个“好”、一个“较好”等次。投入172.2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连续四年在芜湖市民生工程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改造农村危房10054套、棚户区住房8646套,建成保障性住房500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连续五年位列芜湖市第一。三中城东分校和城北校区、杏花泉小学城东分校、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无城幼儿园城南分园、人民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全民健身综合馆等相继建成使用,文化“三馆一站”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披荆斩棘,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来,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矛盾问题,各级干部带领广大群众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凝心聚力、精准发力,经受了一个又一个考验,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过去五年无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成绩的取得,是芜湖市委、市政府和无为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无为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无各单位干部职工、部队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指战员,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广大外来投资者和本土企业家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无为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够优、传统产业不够强、重大项目不够多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社会研发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紧缺,高科技和新业态项目偏少,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速;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融资难、用工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城乡建设存在短板,社会民生尚有欠账,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及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无为撤县设市后的第一个五年。从机遇看,未来五年,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安徽自贸区等战略深入实施,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新一轮产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力优势、成本优势愈加凸显。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经济、新基建的加速发展,为我市主导产业升级拓展了新空间。从挑战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周边县区竞相角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奋力打造“一强四好”现代化滨江城市和芜湖市域副中心城市。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核心指标进入全省县级第一方阵,县域经济总量持续位于全省前列、跻身长三角前50强、全国前100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芜湖市委、市政府和无为市委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致力产业升级,推动工业经济新发展
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聚焦“电、食、钙、羽”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推动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建链补链固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电缆企业并购重组,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持续推进电线电缆行业联保互保风险化解,扩大风险化解基金覆盖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推动三只松鼠联盟工厂建成运营,招引一批上下游企业入驻。推进森泓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华塑、磊达等企业做精做优,打造新材料产业特色园区。加快波司登工业园建设,确保东隆高档家纺项目建成投产,提升羽毛羽绒产业规模档次。大力发展建筑业,引进和培育特级资质企业1-2家,建筑业产值增长15%以上。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发展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推进楚江高精高导铜基材料二期等项目建设,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开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生产研发,引进专科医院、健康护理等机构落户,推进中浩医用塑料制品等项目建设,加快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实施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工程,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主导产业供应链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以上。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培育数字化车间5个,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以上。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授权发明专利120件以上。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支以上。
(二)致力乡村振兴,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万亩,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54万吨左右。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新增“一镇一业”示范镇2-3个、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以上。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产业化联合体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以上。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5个以上,培育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开城、红庙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神塘河泵站、凤凰颈新站建设,启动马口河治理、花渡河环城河段防洪治理及湖塘圩站拆除重建、骆家塅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成辛巳站、季闸站,推进裕溪河、西河综合治理前期工作,做好岳武高速地方保障工作,确保省道208、国道347建成通车,实施“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67公里,推进1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改造农村低压台区147个。加快城乡“五个一体化”进程,实施城东、高沟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推进农村自来水入户改造,确保城区水厂扩建工程建成使用,实现镇政府所在地管道天然气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大力实施“四旁四边”绿化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落实强农富农政策,强化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支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以上。稳步推进水产、茶叶等特色保险,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提标试点工作。支持农业融资担保,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
(三)致力提质增效,促进第三产业新提升
激发商贸流通活力。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以上,限上商贸零售额增长15%以上。优化传统商贸业态布局,加快城南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城乡农贸市场,引进高档商业综合体,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直播带货、无人零售等新模式,形成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统筹发展城乡配送物流,启动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市域配送网络节点布局,推进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实施物流服务提升、行业秩序规范和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挖掘现代金融潜力。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金融合作,引进新的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实行分层分类梯次培育,重点引导东隆家纺、国电电缆等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引进股权投资基金和战略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订单贷”,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落实续贷过桥、信用贷等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搭建政银企高效对接交流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
释放文化旅游魅力。继续举办各类节庆和农货嘉年华活动,积极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提升无为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米芾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大古村落和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立足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提升红色山水涧和西九华景区承载能力,逐步完善万年台、三公山、竹丝湖等景区基础设施,叫响无为旅游品牌。加强旅游集聚区和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旅游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发展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5%以上。
(四)致力生态宜居,展现城乡面貌新颜值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大力实施城建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金塔东路、五星级酒店、农文化广场改造、环城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改造老旧小区49个、棚户区10.9万平方米,新建智能化停车场2个、公厕2座,新增绿化30万平方米,持续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推进东部新城2.7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创新开发模式,集聚高端要素,打造现代化城市新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整治专项行动,推进城区“四门”改造工作,引导经营摊点划行归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机动车、共享单车管理,推进智慧停车项目建设,缓解道路拥堵和停车难问题。精细化养护公园、广场、道路等公共绿地,提高城市绿化品质。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城区“门前三包”全覆盖。巩固拓展安徽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新名片。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重大部署,巩固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深化“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持续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无为)经济带。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五控”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碧水攻坚战,加强水污染治理,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和黑臭水体。打好净土持久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加快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创建安徽省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5个。
(五)致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招引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按照“四个一”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健全体制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力争新签约超亿元项目120个以上,其中超10亿元项目6个以上、超20亿元项目2个以上,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市镇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数字无为”建设,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推动国投集团正式运营,提高国有资本投融资能力。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深化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做精做细“一区四园”总体规划,促进“一区四园”深度融合。突出经开区经济主战场地位,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推动主导产业、园区环境、创新能力、服务效能、管理体制赋能升级,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力度,经开区力争引进超10亿元项目4个以上、超20亿元项目2个以上。启动羽毛羽绒产业园二期建设,加快检测中心、研发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引进超亿元项目6个以上。
(六)致力民生民计,实现群众福祉新改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加强定期检查和动态管理,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健全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继续做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促进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劳务输出、公益岗位等途径,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士兵等各类群体就业岗位。推进社保扩面征缴、救灾救济、福利慈善、残疾人等工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优抚补助标准。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逐步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保基金监管能力,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新鼓楼小学、滨湖小学北校区和无为八中建设,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所。加快健康无为建设,推进区域医疗分中心建设和分级诊疗,启动市公立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工作,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反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有线电视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民族宗教、退役军人事务、外事、侨务、老龄、气象、史志、工商联、工青妇、残疾人、红十字会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持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不断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加快建立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平安无为”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紧扣群众需求,提升施政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政治建设放在政府自身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抓实干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到政府工作各方面。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
依法履职提效能。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不断提升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
勇于担当抓落实。大力倡导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肃整治庸政懒政怠政行为,让实干担当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树立以成败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努力营造人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良好氛围。纵深推进“一抓四比八看”专项行动,在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适应新时代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倡导各级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
从严治政树形象。始终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持续推进省委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贯彻意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保民生、促发展上,树立勤勉务实、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实干书写精彩答卷,奋斗开创美好未来。让我们在芜湖市委、市政府和无为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奋力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无为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