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5日在肥东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长姚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及“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也是肥东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肥东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县上下倍感关怀、备受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讲起来自豪、干起来自信;这一年,肥东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新冠疫情和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顶住了两场“极限大考”的“压力测试”,经济运行止跌回升、持续回暖、回归常态,稳住了经济大盘,兜住了民生底线,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这一年,5户20人年度脱贫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全县10413户2.49万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保持发展定力,坚定信心决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较好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完成财政收入76.4亿元,增长6.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7亿元,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343.2亿元,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8亿元,增长4.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2%。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举全县之力,答好战疫战灾“加试题”。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县1万余名党员干部、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闻令而动、星夜成军,用逆行出征的豪迈、顽强不息的坚守、患难与共的担当,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实现了确诊病例19天止增、在院病例47天清零、26例患者100%治愈。坚持在大局下行动,竭尽所能支援湖北,坚决服从上级调度,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战场,35万套防护服支援武汉,260万只口罩、30万件医用隔离衣紧急外调,在危难时刻展现了肥东的责任担当。年中,面对历史极值的严峻汛情,迅速启动“战时”机制,发动干部群众9.8万余人次,实行24小时巡堤查险;出动工程机械2416台套,排涝除险,筑堤防守;累计撤离群众7635人,集中安置群众1355人。着眼全市城市防洪工作大局,在六联圩和十八联圩主动破圩蓄洪,为确保全市城市防洪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调集612名民工奔赴长江防汛前线,圆满完成无为大堤10.35公里防守任务。灾后,迅速开展核灾救灾报灾工作,对1755户2700间倒塌受损房屋拆除重建、修缮加固,累计拨付救助补偿资金1.3亿元,让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及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出实招硬招,稳住经济运行“基本盘”。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县经济一度经历了“紧急刹车”。为迅速扭转经济下行态势,强力推进“六稳”“六保”十大专项行动,设立“稳企业、上项目、抓招商、促发展”工作专班,开展“产业项目攻坚年”活动,通过“一企一策”打通经济脉络、群策群力破除发展壁垒,顺利实现半年经济“负转正”。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和政策撬动效应,支付抗疫特别国债资金2.9亿元,兑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8.79亿元、疫情期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奖补4419万元,发放“2020幸福肥东消费季”消费券1500万元,兑现汽车消费补贴近500万元,拉动消费7亿元;坚持热度不降、投资不减,开足马力推进大建设项目,完成征迁面积162万平方米,岱河花园等12个安置房开工建设,梁湖家园等6个项目、近100万平方米新居即将建成交付,地铁2号线东延等61个项目顺利开工,中铁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等52个项目如期完工,大建设项目开工率、完工率均创历年新高;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全年新签约重点项目71个,协议总投资约610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大项目23个,华仓量子数据产业园等6个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成功落户。
三是促提挡提级,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合肥)在长临河科创小镇授牌成立,中科大光栅、合工大氢安全检测等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丰乐农化组建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9.1亿元、增长29.4%。实施技术创新培育滚动计划,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35家,86家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荣电实业获评“互联网+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坚持筑强脊梁,先进制造业再上新台阶。出台鼓励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扶持政策,真金白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兑现工业政策奖励资金7441万元,惠及229家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5.5亿元、增长30%,增幅居五县市首位,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2.4亿元,增长30.5%。黑孚电热、华纳生物基因试剂、宇锋智能物流仓储机器人等108个工业项目顺利开工,海源机械、徽能电力杆塔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肥东经开区(循环园片区)获批创建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2.2亿元、增长6.3%。坚持丰富业态,现代服务业实现新增长。积极培育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正创新零售产业园、鲲鹏智慧壹号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签约。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执行金额突破1.44亿美元,总量居五县市首位。电子商务加速发展,网上零售额突破30亿元、增长40%,中国(肥东)互联网生态产业园跻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瑶岗生态文化园、浮槎山景区等一大批文旅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桥头集镇获评“中国诗歌小镇”,白马山康养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长临河镇3个社区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老湖洞度假村、四顶山居等入选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旅游名村和旅游休闲示范点数量居全市首位。坚持品牌引领,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强化农业基础投入,大力实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6万亩。积极推进“优质粮油”工程,累计增加种植面积3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224万元。全年粮食总产65.5万吨,“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生猪生产保持稳定,温氏年出栏55万头楼层式养猪项目开工建设。新认定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新增家庭农场1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三品一标”发展到188个,牌坊杭椒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安徽天美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四是抓销账销号,塑造美丽肥东“风景线”。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完成227件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转办、反馈信访件,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打出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对标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聚焦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整治“散乱污”,严查乱排放,PM10、PM2.5浓度实现双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1.8%。实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制定《肥东县水体稳定达标方案》,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12个。开展南淝河流域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建立问题排查、整治、督导常态化机制,南淝河(施口)、店埠河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Ⅴ类,长乐河、长临河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Ⅳ类,众兴水库全年稳定达标。开展雨污管网错接漏接专项整治,排查农村污水管网141公里,25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改造完成。克服汛期藻水分离站停运压力,人工破除大面积蓝藻聚集。开展医疗污水处理专项整治清废行动,实现医疗废物全过程管控。做好生态修复“大文章”。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状况调查试点,同步推进土壤环境修复工程。聚焦“绿盾2019”专项行动20个问题点位,严格按规定时限,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坚持大体量增绿、高质量造景、高标准护绿,加速推进玉带河等“六大湿地”建设,完成龙兴大道两侧绿线绿化、沿河西路绿廊景观、双庙道口绿化景观改造,有序推进右岸公园、山林间文化体验游园建设,全年成片造林2.86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巢湖水域全面禁捕退捕,411名渔民全部转产转业。
五是保民计民生,奏响共建共享“协奏曲”。坚持民生优先投入,全年教育、卫生等十三大类民生支出8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4%。富民增收步伐加快。多措并举充实群众“口袋”,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854元和25516元。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举办大型用工招聘会85场,发放创业贷款1.37亿元,全县城镇新增登记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教育资源扩容提质,肥东二中与合肥一中合作办学正式签约,建成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祥和路校区等5所学校以及润和尚品、双桥新村、锦源春天等4所幼儿园,新增学位13700个。加强教育装备和信息化保障,建设智慧学校35所、智慧课堂50个。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2020年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实现大面积丰收,六个维度、七个单项均获五县市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创建三级医院取得重要突破,县医院接受三级医院执业登记现场评审,中医院三级医院设置申请按程序报审。基层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100多名医疗专家下沉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达标。水利兴修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建设项目。文化供给多彩多姿,县大剧院文化馆、县图书馆新馆、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加速建设,大型传统庐剧《包公打舅》在安徽大剧院顺利公演,吴复墓、蔡永祥烈士纪念馆、张劲夫故居等文保单位得到保护性修缮。社会保障网络更为健全。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稳步推进,33.2万名群众缴费参保,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3.36亿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13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4.4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87.9万名参保群众看病有“医靠”。乡村残疾人之家全面建成,关爱体系更加完善。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7582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0138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65.9万元。破解幸福家园等安置房办证历史遗留问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村(社区)调整合并,全县村(社区)数量由335个整合至242个。挖掘地名历史内涵,弘扬传统地名文化,八斗镇入选全省千年古镇。深入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完成117个小区建设和数据对接,安装视频监控系统3800处。持续抓好警民联调,成功调解民事纠纷5622起,未发生一起“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全面启动养犬规范化管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源头治理,农村“两站两员”实体化运作,强力推进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双拥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稳定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人防民防、防震减灾、统计、地方志、科普、气象、档案、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老年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过去一年,政府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各种磨砺和考验中得到了新的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面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50件、政协提案186件。持之以恒强责提效转作风,精文减会抓落实,强化厉行节约,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加强审计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已经胜利收官。回首过去五年,世界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各类风险隐患暗流涌动,各种冲击挑战累积叠加,各项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定力,接续奋斗,抢抓机遇,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发展含金量稳步提高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百亿级台阶,年均增长7.9%,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三甲、全国百强县”;财政收入连跨4个十亿级台阶,五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6.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9.6%。统计数据持续压实,在国家统计局督查指导下,主动挤干“虚胖”水分。2019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回调到3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回调到315.4亿元,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更加“保真”“耐看”。财政管理提质增效,连续4年在财政部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考核中跻身全国50强,2016年度获国务院通报表扬,2018年度获全国第4、全省第1。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中国中铁、中国宝武、中国建材等“中字头”企业顺利落户,累计利用省外资金超900亿元、年均增长11%。外资外贸逆势上扬,全球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安徽区域运营中心强势入驻,完成进出口总额14.36亿美元、年均增长24%。
这五年,是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的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值超百亿,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40%,中聚合臣、精度光学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协鑫集成、中铁轨道等一批龙头项目加快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链加速形成。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商贸物流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正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县”称号。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78.5万千瓦,机耕面积达225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3%,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持续夯实、城乡魅力值稳步上扬的五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8平方公里,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主城“半小时生活圈”正式形成。城市“双修”描绘多彩蓝图,五年累计新建12个公共停车场,改造39个小街巷,新建改建29个公共厕所,完成定光河公园、城南公园等51个绿化项目,实现城区“抬头见绿、四季见景”。枢纽功能更加凸显,商合杭高铁顺利实施,合新高铁、沿江高铁(合宁段)快速推进,肥东火车站完成升级改造,一跃成为合肥地区旅客发送量第三大铁路站点。路网体系加快完善,明巢高速开工建设,全县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7.1公里,高速道口增加到6个,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332.9公里,累计建成农村公路3107公里,提前2年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实现所有行政村“两通”目标。轨道交通高位推进,地铁2号线东延、6号线一期工程进场施工,全省首个有轨电车项目获批立项。全市第一个A1级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店埠河航道等级全面提升至III级,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实现公路、铁路、城轨、水运、空运全覆盖。刘桥坝闸、马湖坝闸、袁河西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顺利完成,38公里薄弱堤防得到强力整治,在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五年,是深化改革持续发力、社会开放度稳步提升的五年。“放管服”、医药卫生、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最低生活保障等4项审批权限全面下放乡镇,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市场化运营全覆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确权登记颁证172.7万亩,发放证书22.06万本。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确认集体成员身份102.8万人、量化经营性资产4.2亿元、注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242个。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场“磁吸力”更加强劲,各类市场主体达79322户、增长198.7%,私营企业由7027户增加到29808户,增长324.2%。高贝斯、宝葫芦等企业上市蓄势待发,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80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多层次资本市场留下更多“肥东身影”。
这五年,是生态环保持续加压、环境承载力稳步扩容的五年。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PM10浓度年均值由每立方米86.5微克降至57.5微克,PM2.5由每立方米50.5微克降至33.9微克。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全县河湖面貌显著改观,六条河流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市考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增耕地4万亩;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12.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称号。
这五年,是服务供给持续提质、民生保障面稳步扩大的五年。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登记就业累计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70%以上。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城乡教师轮岗交流1200余名,新建扩建学校39所,新增学位21080个,“县城挤、农村弱”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逐步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寿命提高0.39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升级,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的县医院新区投入使用,23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完成,11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投用,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41张。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不断提标提补。文明创建成效显著,荣获“第二届安徽省文明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持续创优文化供给,常态开展文化活动,年举办1000余场,冬季旅游“搜货计”入选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品牌。
各位代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十三五”,像肥东这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经济社会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十分不易。五年的艰辛探索、五年的奋斗历程、五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抓好肥东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今后,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坚决地接受县委领导,把党的领导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最笃定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后,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今后,必须继续坚持稳字当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最关键的就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今后,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争创发展业绩。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勠力同心、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肥单位和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肥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十四五”发展的形势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迈入“十四五”,标志着肥东开启了建设“新兴产业高地、合肥东部新城”的新征程。这其中既包含了各方面带来的机遇,也有来自内外部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辩证地看待。
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全球经济遭受倒流逆风,国内经济负压前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加之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分散了经济发展的部分精力,并且需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二是区域竞争的压力。“十三五”时期,肥东与肥西的经济总量差距从70亿元扩大到160亿元,与长丰的差距从129亿元缩小到50亿元,西强东弱的态势日渐明显,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趋势日益严峻。三是自身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7%,工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产业平台不够壮大,开发园区的经济体量,与全国百强县的位次难以匹配;产业层次仍然较低,战新产业比重不大,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等等。对于这些挑战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敢于正视,下大力气、针对性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肥东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有利契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只要我们在“双循环”中找准定位,顺势而为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生产流通等各环节分工,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二是“两长”战略于安徽叠加形成的重大利好。随着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肥东将乘着安徽兼具“两长”的东风,作为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直接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优先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发挥内需潜力的后发优势,布局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实现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等高对接。对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乘着长三角这艘“超级巨轮”,沿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扬帆出海。三是肥东经过“十三五”发展集聚的优势和潜能。论区位,肥东与合肥主城区无缝对接,背靠大树好乘凉,可以全面承接合肥主城区、开发区的产业外溢和公共服务外延,开展合作共建、联动发展;论交通,肥东具备高速、高铁、高架、地铁、水运、航空等多式联运体系,交通运输优势得天独厚,这也是众多“中字头”企业选择落户肥东的重要考量;论资源,肥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良好的山水生态,如巢湖、岱山湖、众兴水库、浮槎山、四顶山、龙泉山、白马山,还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论产业,肥东工业体系基础较为完备,随着中铁、协鑫、中南高科、海辰药业、武田制药等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加之百万人口所集聚的巨大消费潜能,肥东必将迎来一个产业快速增长的爆发期。
各位代表!时代大潮,风云际会。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未来五年,前进路上有机遇、有风险,也有挑战;肥东发展有底气、有潜力,更有前途!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十四五”这个“黄金五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此,“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动“产业强县、创新赋能、开放合作、生态优先、乡村振兴”五大发展战略,早日实现“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双千亿”目标,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高地、合肥东部新城”,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肥东篇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确保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力争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稳中有升,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三甲、全国百强县”并力争前移,人均GDP与长三角县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远期到2035年,经济实力、创新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综合实力在长三角县域排名中实现争先进位,与省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新兴产业高地、合肥东部新城”。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坚持产业强县,筑牢高质量发展新基石。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度,扎实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积极布局产业配套延链项目,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绿色化工、机械制造、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智慧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商贸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赋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进多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对接G60科创走廊、滨湖科学城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与中科大、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肥东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健全完善招才引智政策体系,推进平台引人、产业聚人、环境养人,让人才为发展增添活力,让发展和人才互相成就。
三是坚持开放合作,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等众多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重大机遇,对标安徽自贸区实行国际先进规则,聚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产业、市场等一体化合作,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和市属开发区在产业、平台、交通及资源要素等方面的对接,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努力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安徽方面军、合肥排头兵”中勇当先锋。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快,开展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和应用、要素市场制度创新、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构建等领域攻坚,着力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聚焦“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持续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肥东。全面落实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配置组合,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共建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统筹推进抑尘、禁燃,治污、清废,修山、增绿,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促进河湖水质不断优化、水岸风貌持续改善,把最美的风景留给群众,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后人。
五是坚持乡村振兴,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成色。坚持把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协作、设施共建、环境共治、信息共享、人员交流,打造乡村振兴的肥东样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6.2万亩,力争粮食面积稳定在168万亩、产量不低于62.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产量达到76万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全县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50%。
六是坚持人民至上,增创高质量发展新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确保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强化统筹调配,促进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科学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健康肥东”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积极引进长三角及京津冀高端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确保“十四五”期间,县医院和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2021年的主要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保持发展定力,牢固树立争先进位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创新引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夯实基础谋创新。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主动对接北航科学城、滨湖科学城,全力推进通航产业园、科创小镇、阳光谷等合作共建项目,形成科技研发、技术熟练、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依托安徽打造“科大硅谷”,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博士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应用技术转化。聚焦5G、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争创一批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
突出主体抓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简化科技政策落实手续,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打造全产业链、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服务。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引导申报省“三重一创”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把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健全机制促创新。优化开发园区考核办法,依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配套支持政策,为科技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提供创新熟地。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多方投入机制,加大科技财政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在肥东集聚,发展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工程,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优化人才落户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端人才,着力培育一批创业团队和拔尖人才。
(二)建强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坚持做大体量,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围绕合肥市六大主导产业,当好产业配角,做优产业增量,提升产业能级。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协鑫光伏组件及配套项目建设,推进中南光电上市培育,汇聚光伏电池、光伏背板、光伏玻璃等配套资源,努力打造新能源制造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推动海辰药业、立方制药、海森医药等项目建设,打造长临河国际医药港,创建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细化新材料产业分工,重点发展蚀刻剂、特种气体、靶材料等进口替代产品,加快推动汉柔光电玻璃基板、正帆特种气体、国轩电池材料等生产项目,促进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中铁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中建材智能设备制造、自动化轮胎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有省域影响力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坚持抢滩布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实施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华仓量子数据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引进上下游产业,促进补链固链强链,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依托智慧城市、智慧小区建设,加强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个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在工业、农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出一批应用场景,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壮大。
坚持丰富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多层次促进消费升级,支持新城吾悦广场、禹洲中央广场创建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鼓励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时尚品牌,提升城市综合体消费层级。多方位完善流通体系,优化布局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镇村电商物流配送服务站,启动智慧物流园建设,培育引进更多区域总部、功能性中心、跨贸小镇,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多渠道挖掘内需潜能,大力发展新金融、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撮街、长临河老街等夜市经济,繁荣发展“小店经济”“社区经济”,规范发展“平台经济”“流量经济”,切实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三)疏通堵点节点痛点,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资国企改革进度,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投融资决策程序和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行为,完善县属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国有企业放胆在市场中经风雨、壮筋骨。落实财政综合绩效管理改革,坚持绩效优先和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适时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推进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发人员活力。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深化与上海松江临港产业园、上海保税区域协会合作共建,用好用活合肥上海产业园金字招牌。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抢抓战新产业集群建设机遇,实现战新产业新突破。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支持肥东经开区“二次创业”和循环园化工集中区东扩,加大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用地处理力度,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鼓励企业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工艺、设备,深化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园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新型政务“皖事通办”平台,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实现更多事项集成化办理。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推行“前台统一收件、后台分类管理、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机制,实现各窗口无差别服务,变企业群众到政府办事“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县领导包联企业、大调研等活动,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推行工作效能“蜗牛奖”,通过鞭打“蜗牛”,向慵懒散“开刀”。加大征地拆迁力度,提高净地交付比例,实现保障群众利益和加快项目建设双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肥东”品牌。
(四)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展现合肥东部新城新姿态
高起点优化空间布局。认真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一心、两翼、三带、多点”的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思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和规划、建设、管理,加快编制“四镇四区”土地成片开发方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积极实施老城区“双修”,推动核心功能向和睦湖片区布局,加快肥东经开区与撮镇镇产城融合步伐,研究有序推进县改区工作,助力合肥拓展市辖空间,推动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以魏武大道—龙兴大道为主动脉,建设肥东新城,打造合肥“两翼齐飞”发展的东部增长极。
高密度构建综合交通。加密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加快明巢高速、G329合相路三期、G329西大路、S227团结大道二期等国省干道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龙兴大道,畅通合肥“东三环”,助力合肥构建“时钟”型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启动包公大道快速化改造,加快构建城市快速路网体系。积极推进合新、合宁、合安等高速铁路工程,加快地铁2号线东延线、6号线一期和有轨电车等新基建项目,助力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坚持强攻主动脉,突破硬阻隔,畅通微循环,打通太子山路南延、祥和路北延等断头路,拓宽公园路等老旧路,改造燎原路、和平路、东风大道等破损路,切实提升县城通勤效率。抢抓“翅膀上的安徽”建设机遇,加快白龙通用航空机场建设,辐射带动通航产业发展。
高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持续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实施店埠河景观提升。推进东方花园、丽水云天等19个老旧小区改造和专项技防工程,加快金港湾、福瑞佳苑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背街小巷人行道和县城路灯LED节能改造,加快城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库,全方位增设县城公共停车位,补齐补强城市功能短板。加强城区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推行城区环卫市场化,强化道路绿化管养,全面改善城区环境。健全完善公安、交通、城管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肥东样板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强化装备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一批上规模、有特色、带动强的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围绕肥东杭椒品牌,用好用足长三角绿色产业基地金字招牌,建设区域性蔬菜集散中心。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强化“三农”信贷激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产业化联合体做大做强,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持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新建高标准农田3.6万亩。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生猪生产恢复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项目引领带动,加强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深度做好项目谋划包装和实施,推动发挥持久效益。完成2020年度13个省级、11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加快实施市级乡村振兴爱情隧道景观提升项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推动由全域整治转向全域提升,实现“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实施县乡道路改造工程186.5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66公里。加快“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工程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确保汛期前全面完成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布局,启动袁河西10万吨水厂建设,实行专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成为市民向往之地、农民幸福家园。
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职能,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县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积极选树道德典型、劳动模范,组织开展评选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把一个榜样树成一面旗帜,让一群好人温暖整个城市。聚力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扩大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影响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新时代少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作用,丰富志愿服务载体和形式,让“小红帽”“红马甲”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快以包公文化园为代表的廉政教育平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依托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柯武东烈士故居、黄疃庙战役旧址纪念馆,创作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讲好红色故事。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涵育文明乡风,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家乡。
推动文旅事业发展。借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有利契机,整合全县文旅资源,加快实施“文化+”战略,推动东城文传做强主业,积极推进包公文化园、浮槎山景区、瑶岗生态文化园、双山矿山公园、欢乐森林等文旅项目,推动四顶山居、畈塘拾吾舍、花田侨乡里、后岸小屋、观稼园等精品民宿集群错位发展,打造肥东版的“莫干山”。办好包公故里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不断扩大肥东文旅活动品牌影响力,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大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推进庐剧内容创新,支持肥东门歌等地方艺术发展。大力推进全民阅读,以城市阅读空间为载体,开展特色阅读活动。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促进县级媒体深度融合。
(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区
突出问题导向做“减法”。加快龙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县城污水处理厂四期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加快南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整治雨污管网混接,加快长江一、二级支流及南淝河流域肥东段重点排口整治,推进四方磷复肥磷石膏消纳、港口码头和河道岸线整治,确保市控以上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坚持源头防治,持续巩固燃煤锅炉淘汰成果,突出抓好餐饮油烟、扬尘污染、秸秆焚烧等问题整治,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坚持铁腕执法,对重点排污单位实行在线监测和用电监控,严厉打击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
强化保护修复做“加法”。推进六大湿地保护修复,着力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加快十八联圩湿地修复进度,按照“发挥净化水质、恢复生物多样性、防御超标准洪水”目标定位,实施好万亩基本农田退耕还湿,完成十八联圩湿地一、二期工程水毁恢复重建,全面启动三期工程建设,打造“巢湖之肾、洪水之库”。全面启动滁河干流肥东段禁捕工作,切实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实施裕溪路(撮镇段)景观提升工程,对环巢湖大道、县城公园、游园及店中路进行水毁补植,恢复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坚持科学造林,把好“整地、选苗、栽植、管护”四关,推进省级森林抚育示范片建设和退化林修复。
健全体制机制做“乘法”。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加强巢湖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持续推进违建、“五乱”问题专项整治。落实产业和项目准入清单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长效机制。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行排污许可、“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广“生态美超市”。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强化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高度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引导中小微企业、新就业形态人员等多种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推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确保应保尽保。深入开展定点医疗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集中打击“诱导住院”“虚假住院”等欺诈骗保问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安置房建设前置手续,缩短群众安置周期。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推动公租房向新市民困难群体开放。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安居宜居。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快肥东二中新校区、合肥师范附小肥东校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规范各类民办学校办学,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健康发展。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智医助理”广泛应用。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支持庐州卫校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深度合作、共建分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织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应急物资保障等制度体系,稳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强化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充实专干力量,促进留守困境儿童和留守独居老人网格化管理管护。加快乡镇公益性公祭堂建设,提升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县乡村”三级残疾人服务网络,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巩固“七五”普法成果,保障“八五”普法顺利实施。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工作机制,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三到位一处理”原则,畅通和规范信访秩序,开展“四下基层”“四最”试点,加快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文明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切实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和重复信访矛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基础平台,强化资源整合,扩大“雪亮工程”“天翼看家”覆盖面,推动视频防控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化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强化源头治理、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搭建合作平台,推进资源共享,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突出民族乡村差异化优先发展,积极营造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支持工青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四、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踏上未来五年的新征程,我们要勤勉工作、奋发作为,更好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坚持为民勤政,建设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政府。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下更大力气、投更多财力,解决群众、企业、基层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老大难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健全“蜗牛奖”“好差评”等评价管理机制,倒逼政府服务提质增效,激励全县干部奋勇争先、实干担当。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破除一切阻碍改革创新、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藩篱,以心无旁骛干事业、聚精会神抓落实的精神状态,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依法行政,建设厉行法治、规范用权的政府。完善政府权责清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加大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和备案审查力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深化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三)坚持从严治政,建设政治坚定、清正廉洁的政府。强化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工作要求,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个方面,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勇往直前,把“十四五”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为早日实现“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双千亿”目标,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高地、合肥东部新城”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