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21年1月19日在开原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开原市人民政府代市长谭会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总结暨“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坚持“树五气、重强抓”,深入践行“向上向善向学向前”新时代开原精神,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挑战,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2.3%(现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5亿元,同比下降2.3%(2019年含龙卷风灾一次性捐赠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1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进出口总额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610元,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390元,同比增长7%。三次产业比为36:20:44。
(一)抓常态、防输入,疫情防控扎实推进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全面抓动员、全面抓部署、全面抓防控,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举措,没有出现疑似病例和输入病例。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挥部,全市上下各司其职,先后投入防控资金5000余万元,防疫物资保质保量。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费1亿元。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大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狠防域外输入。启动8个隔离点,设立了金沟子医学观察场所。坚决做好重点人员管控,强化冷链产品管理,扎实做好疫情研判,严格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在中心医院建立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满负荷运转每日单检360份,目前累计检测2.2万份。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基础设施已完工,目前已进入备案审批阶段,可实现单人单管日检测能力1440份。加强对外支援。2月9日选派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5名护士随铁岭市医疗队赴武汉支援医疗救治工作,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推广使用“辽事通防疫健康码”,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防范意识。
(二)抓招商、上项目,园区发展前景良好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重点区域,广泛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驻寨式招商及“云招商”,创新开展委托招商。全年签约项目82个,签约金额15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5亿元,同比增长69%。益海嘉里百万吨玉米扩能改造、亚辉牧业3000万只肉鸭加工及羽绒深加工、奥瑞金制罐及功能性饮料灌装、中水六局华浙开原管业续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并投产,有效推动了开原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开工建设项目74个,总投资68.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40.8亿元。北京天润中固风力发电、牧原生猪养殖、书香苑房产开发等48个新建项目陆续开工,益海嘉里果糖二期、造纸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咸达学校等25个续建项目有序推进。“飞地经济”成效显著,签约项目38个,开工项目24个,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签约和开工数量均位居铁岭市各县区前列。
园区布局逐步优化。完善“一区三园”总体布局,将中固食品产业园纳入开发区管理,整合后规划面积达到21.18平方公里,实现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造纸等主导产业统一规划、集约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铁西工业园集中供热管网扩网增容等建设工程,8万千伏安大湾变电站项目已进入机组调试阶段,完成造纸产业园6千米路网及配套管网、2万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开发区平台承载能力逐步增强。
(三)抓产业、强链条,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工业经济筑底企稳。规模企业达到44户,实现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8%。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技改项目9个。积极推动创新引领,圣意达干燥设备、三洋重工等4户企业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户。华原重型等3户企业通过202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开原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2户企业通过辽宁省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突出“小升规、规升巨”和瞪羚企业培育,实现小升规7户,培育省级雏鹰企业4户,中集哈深冷被认定为辽宁瞪羚企业。盘活斯迈特、恒源化工等闲置企业22户,标准化厂房8处,闲置土地924亩,闲置厂房15万平,新增产值80亿元,实现税收2.4亿元。
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行“一核两翼多点”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赋码颁证305个,彻底消灭了“空壳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受到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着力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117万亩,产量14亿斤,发展设施农业4220亩,引进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25项。鲜食大豆种产量达到2500万公斤,占全国的90%,开原被评为全省区域特色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县。苗木花卉面积达到13.8万亩,彩色苗木花卉第一县地位进一步巩固。大力优化养殖业结构,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85万头、9万头、13万只,肉禽饲养量达到5000万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户,实现产值58亿元。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6个。全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1个,获得辽宁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
服务业态平稳向好。中心商贸集聚区、专业市场集聚区平稳运行,辐射区域不断扩大,实施三大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造亭棚台案近400个,推动城市美食经济、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二人转嘉年华”系列活动、白鹭洲端午龙舟赛等年度旅游节会,整合辽北第一党支部、高崇民纪念馆等12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白鹭洲AAA级景区,崇寿寺塔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互联网+”战略,辽宁日报社与我市电商直播基地开展合作2次,助推我市榛子、大米等农副产品线上销售,电商销售额达5亿元。辽宁友爱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电商直播示范基地。
(四)抓管理、提档次,城乡发展协调推进
城乡建设提档升级。投资3300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6个小区5446户居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14.2公里,娄相屯净水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观澜壹号院、书香苑、东方如苑等一批质量好、服务优的房地产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五指分类法”,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室内水冲式厕所3440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8个、市级美丽示范村5个,重点打造绿化示范村25个。
新城建设活力迸发。党政机关顺利迁入滨水新城,带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全面提升绿化水平,完成了清凤湖、清湖郡等地块绿化90亩。新城功能日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及档案馆工程开工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咸达学校项目主体全部竣工,里仁学校新校区顺利开学,吸引力和承载力显著提升。盘活闲置用地26公顷,解决新上项目用地需求。
(五)抓关键、谋长远,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争取抗疫特别国债1.58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4.6亿元,发行一般债券0.37亿元,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没有发生债务违约。狠挖财政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拍卖轻工大厅国有股权,增加收入1.9亿元,提高了财政资金调配能力。优化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强化城乡工资统筹和保障水平,市本级和乡镇(街道)统一工资标准、同步足额发放。努力落实脱贫攻坚、养老、低保、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基本民生政策,一次性补发拖欠义务教师工资2亿元。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实施辽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青山保护等“八大工程”。新增国土绿化面积8.27万亩,投入1300万元栽植各类乔灌木423万余株,对38株古树进行了挂牌保护。争取中小河道治理、侵蚀沟治理、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等项目51个,累计落实到位资金1.73亿元,荣获水利部颁发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荣誉称号。全面落实河长制,区域水质考核断面消除劣Ⅴ类。顺利完成10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淘汰任务,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及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中央环保督察及督察“回头看”各项整改任务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分阶段完成了销号工作。
精准扶贫稳步实施。创新“1+4+10+5”开原脱贫攻坚模式,2020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投入4418万元建设产业项目41个,建设扶贫车间1处,就业扶贫基地33家。实施危房改造帮扶177户,就业帮扶2462人,低保兜底帮扶6402人,医疗保险帮扶12158人,培训扶贫干部2160人次。5977户11949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4个省级贫困村销号稳定。高标准完成省市脱贫调研、抽查、第三方评估检查等重点工作,位列铁岭市前三季度综合排名第一。
(六)抓实事、惠民生,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遗留问题妥善解决。26件减存控增攻坚案件台账、6件集中攻坚重点人员台账、11件集中攻坚重点群体台账全部化解。全力以赴解决“回迁难”问题,铁西天成广场523户已全部化解,省委第四巡视组交办1048户“回迁难”住户化解率达到97.4%。推进解决已入住商品房“办证难”问题,成功化解“办证难”住宅小区22个、1.4万余户,台账化解率实现100%。争取计划外建设用地指标60公顷,解决了历史遗留违法用地问题。
社会治理稳步推进。有序实施“平安开原”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犯罪团伙1个、法轮功犯罪团伙1个,追捕各类逃犯31人,杀人抢劫等重大案件破案率达到100%。查处“百吨王”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2547起,组建“咸州铁骑”摩托车队,交警大队车管所连续8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县级车管所。积极推进“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和智能化信息建设。借助交警数字化平台,建成了铁岭第一家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市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道路硬化工程等10件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组建“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212个。持续改善教育条件,投资1410万元对新华路小学等4所学校进行改扩建,完成铁西小学移址新建。完成八中八小分离,成立了育才小学。持续开展“县管校聘”工作,招聘教师80名。全面提高就业水平,新增实名制就业1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原就业创业网”荣获全国优秀就业服务成果三等奖。积极推进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对新城街道和开原街道进行区划调整,将原有16个社区拆分为37个,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慈善事业扎实推进,拨付临时救助金300余万元,社会救助标准提升7%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0公里,新建改造桥梁10座,实施安防工程226公里。开通公交线路29条、客运线路118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七)抓队伍、转作风,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依法行政持续推进。坚持每季度向市委报告工作,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件、政协提案100件,办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到100%。依法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提升政务公开质量,政务公开工作年度考核铁岭市排名第一。有序推进复议应诉工作,办理行政诉讼案件26件。打造县乡村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全市三级法律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率、覆盖率均达到100%。开展法援惠民工程,办理各类案件249件。全面完成村(社区)“评理说事点”建设,实现一村一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抓好流程再造和“放管服”改革,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动态调整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新梳理出“10+1”类政务服务事项3336项,707项依申请类事项申请材料减少50%,办理时限缩减63%。创新服务模式,出台涉企“十个不允许”制度,深入开展“千人帮千企”“项目管家”活动,选派92名优秀干部任“驻企服务专员”,全方位为企业提供“雷锋式”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到313个村(社区),实现了县乡村网络全覆盖。交警大队在全省率先将车管所业务下放基层派出所,真正做到方便群众。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制定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年度任务和责任分解方案。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切实提升党员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
此外,积极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模范城评比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同时,军人事务、审计、应急、督查、绩效、统计、民族、残联、妇女儿童、台办、档案、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回首过去五年,全市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战胜了非洲猪瘟疫情、“7·3”龙卷风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全市上下纠偏正向,主动压实经济数据,顶住了财政极端困难的压力,化解了一大批困扰开原多年的社会矛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工业经济稳中有升,服务业态日趋繁荣,城乡建设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精准发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民生福祉逐步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开原落地生根的结果,是铁岭市委、市政府和开原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与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锐意进取、苦干实干的结果,是所有驻开部队和驻开单位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广大域内外客商,向各群众团体,向驻开部队全体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驻开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开原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刚性支出缺口巨大。营商环境仍需改善,“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依然存在。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三次产业比不尽合理,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工业支撑作用不强,服务业发展仍然不充分。风险防控压力巨大,集体访、越级访多发高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们开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阶段,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及省委、铁岭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扬“向上向善向学向前”的新时代开原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五大安全”战略定位,聚焦补齐经济实力、污染防治、风险防控等方面短板,扎实推进“六项重点工作”,积极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尽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优势潜力产业,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支撑发展能力,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稳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开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十四五”时期总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地处沈阳、长春两大省会城市中间节点的区位优势,深入把握国家“一带一路”、东北振兴和支持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多重叠加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辽北吉南商贸物流中心,将我市建设成工业强力支撑、农业特色高效、商贸兴旺繁荣、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活力之城,全力构建“向上向善文明开原、向学向前进取开原、宜居宜游美丽开原、开心幽默幸福开原”,树立高质量、高品味、高颜值的城市新形象。把开原打造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一流的食品产业基地、新型造纸产业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地、东北特色文化旅游休闲胜地,成为辽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稳步迈进,有力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法治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生态环境更加靓丽优美,小康社会更加殷实,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到“十四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7亿元,年均增长7%;三次产业比重达到30:28: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亿元,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0亿元,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实现11亿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00元,年均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70元,年均增长7%。
做好“十四五”时期工作,我们要牢牢把握8个方面重点:一是加速推进农业发展。依托“两区一带”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高效发展。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持向土地要效益,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面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推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以“一区三园”为载体,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围绕上下游企业建链、补链、强链,集中打造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新型造纸等三大产业集群,形成支撑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脊梁,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三是推动服务业持续繁荣。以氛围浓厚活跃的商贸物流平台和独具魅力的“幽默之都”文旅平台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辽北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四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全力抓好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公共安全以及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努力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五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采取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强化诚信政府建设、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营造优良法治环境等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效能,努力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重信守诺、亲商尊商的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六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全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七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高质量推进人口市民化、高效率配置土地资源”为目标,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八是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治理”五大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社会民生等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工业经济支撑。坚持专业化招商,开展区域性定向招商,加强产业链招商,推进科技招商,抓好以商招商,积极探索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兴招商方式。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努力实现储备一批重点推进项目、签约落地一批在谈项目、开工建设一批签约项目。扎实推进中国建材北方水泥、中英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5G建设,支持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优惠政策及投资方向,高质量包装项目,全力做好向上争取资金工作。加强对现有企业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存量企业。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户,培育高新企业1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5户。
(二)推进“四大平台”建设,不断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开发区平台建设。推进铁西工业园供暖和供电设施改造、造纸产业园供水工程、工业区提水泵站、食品产业园“两横一纵”路网项目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做好项目包装,推进土地调规和飞地园区建设工作,加强与淮安经济合作。加快滨水新城平台建设。加快新城排水泵站建设进度,力争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建设任务。推进燃气门站建设。完成重点高中搬迁,加快落实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及档案馆工程。推进中康首府、滨水综合私立高中等项目尽快落地。做好清凤湖等地块土地报卷、用地规划、挂牌出让等工作。继续做好绿化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建设工作。加快商贸平台建设。完善中心商贸集聚区、专业市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大力推进夜经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引导电商与传统农业、服务业及物流行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辽宁友爱开原电商直播基地作用,打造一批本土电商直播平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文旅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二人转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旅集团建设,持续开展“二人转嘉年华”“冰雪大世界”等活动。加强重点旅游项目指导和跟踪服务,推动咸州古城旅游开发、铁岭溶洞二期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融入社会资本,盘活象牙山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唱响开原旅游品牌。
(三)发挥农业基础优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14亿斤以上,新发展设施农业0.2万亩,总面积达1.5万亩。发展特色种植业,持续提高榛子、蓝莓、鲜食豆种等种植面积和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0%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43万千瓦。加快畜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猪饲养,鼓励牛羊驴等养殖业发展,为打造全省肉羊养殖大县奠定基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土地确权后续工作,实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继续围绕“一核两翼多点”模式,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
(四)着力推进城乡发展,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监管力度,加快房地产去库存进度。做好农村危房、耕地建房和城市违法建设清查整治工作。分类管理农用地,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持续加大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管控力度。推进生态治河工程建设,完成八宝镇贾屯段、庆云桥段湿地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最美庭院、最美村屯评比和“五包”“五进院”工作,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8个,打造绿化示范村25个以上。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高标准完成好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中医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19所农村中小学厕改项目、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娄相屯净水厂及配水管网工程、开原高中搬迁项目等10项民生实事。继续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稳定脱贫政策,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做好兜底保障。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管校聘”制度。积极探索职普融通方式,打造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保障医疗安全。加大职业能力培训力度,打造职业培训基地。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营造亲清氛围。深入推进政务事项流程再造和“放管服”改革,打通“一网通办”数据壁垒,继续开展“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限、减跑动次数”工作,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开展“千人帮千企”“项目管家”“最多跑一次”“驻企服务专员”等专项活动,为企业全程提供“雷锋式”服务。严格落实涉企“十个不允许”制度,努力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浓厚氛围。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努力实现不见面审批,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法治政府、实干政府、诚信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决策水平。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实干担当,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工作导向,聚焦制约开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全力做好各项工作落实。坚持践信守诺,进一步强化政府契约观念和承诺践诺意识。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力度,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帐”等政府失信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扬帆逐浪行万里,击鼓催征稳驭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承“向上向善向学向前”的新时代开原精神,务实求新、攻坚克难,以更顽强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为推动开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