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本地事

(山西省)202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1年2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大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张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大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首站就来到大同,对脱贫攻坚、文物保护等工作进行亲切指导、作出重要指示,为大同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聚起了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遵循,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认真落实市委“136”发展战略,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六新”突破,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一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统筹“三线作战”,推进“四环联动”,狠抓“五严五防”,19天消除新发病例,48天实现本土病例清零,12名确诊病例全部康复出院,5批15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强化举措对冲疫情影响,以“双降双减”行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年减免企业各类税费56.5亿元,全市经济社会秩序迅速有序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上半年实现由负转正,全年达到4.3%。

二是以“六新”突破推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指示,大力开展“六新”攻坚战、抢夺战。启动编制大同创新生态云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基站建成1767个、全省排名第二。全国首个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以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为牵引,持续掀起“六新”项目建设新高潮,通用航空器研发基地等项目签约落地;现代医药产业园、浑源抽水蓄能、上海重塑北方总部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隆基绿能、新研氢能等项目竣工投产,经济转型呈现出良好态势。

三是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成绩斐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实施产业扶贫、技能提升、就业增收、兜底保障四项行动,脱贫攻坚实现圆满收官。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0元、同比增长8.2%、位居全省第二。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37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黄花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4亿元。北肉平台、骏腾肉鸡、恒宗黄芪精深加工等83个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193公里,厕所革命、垃圾收运、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四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主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能源革命改革试点攻坚行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7%;全省首座光、储、充、检、氢一体化综合能源场站,全省首家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小区,全省首个风电供暖项目加快建设;“电动大同”正式启动,投入电动公交车300台、氢能公交车100台。煤改电、煤改气、生物质取暖工程完成13万户;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大同分所7个试验平台全部建成、4个投入运行;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60亿度,惠及企业360余户。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的重要指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5天,PM2.5年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全市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42%、劣Ⅴ类断面全部稳定退出,两项指标全部达到省考核要求;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33.5万亩。

六是保障改善民生扎实有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的殷殷嘱托,突出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67万人。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5.6万人取得技能证书,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4173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31所、冰雪运动示范校10所,营养改善计划、留守儿童之家实现全覆盖,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建市传染病医院,15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初见成效。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落地成真。

各位代表,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市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

过去五年,我们同心同力谋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984.98亿元增加到1369.9亿元,年均增长5.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7%,由2016年全省末位逐步前移到全省第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6.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1∶37.0∶57.9,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过去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抓转型,发展动能加速成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示,久久为功搭建支撑转型的四梁八柱。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建成投产,开启了光伏全产业链建设的先河,新能源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28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的42%。全省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市成功获批,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运行。秦淮数据、东华信创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运。“一园双城”创新载体工程基本成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户。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大同黄花”“大同好粮”叫响全国。成功举办全省首届旅发大会,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顺利获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蓬勃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多措并举激活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坚持将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强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驻同央企和省属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任务基本完成;城市医疗集团化、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试点走在全省前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任务圆满完成。大张客专和大西动车贯通运行,集大原高铁开工建设;大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中国(大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绿色产业基地,医药基地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对外贸易拓展至64个国家和地区,大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过去五年,我们千方百计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举全市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6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745个村、31.14万名贫困人口从此告别贫困。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生态扶贫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生态环境部高度认可,成功举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会。持续开展“巩固大同蓝、建设大同清、厚植大同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大同蓝”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20.29%。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获国家批复。以强有力举措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不懈促协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空间和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62%;大同古城墙成功合拢,永泰门广场、高铁站广场、体育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建成运营;北环桥、开源桥、同煤高架快速干线建成通车,北都街、新华街、西环路、大庆路等道路改造完成,新建、改造城市道路达到282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投资27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村容村貌、农民精神面貌实现质的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倾心尽力保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民生支出达到1327.65亿元。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8.5%,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学前教育普惠率位居全省第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的“大同模式”在全省推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高中教育质量实现突破性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8.3万套,农村危房改造20.5万户,综合治理老旧小区135个、惠及居民4.34万户;省级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平安大同建设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我们持之以恒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大力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34件、政协提案1198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12345市民热线实现“接诉即办”,荣获全国政务热线“骏马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五年来,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人民防空、气象地震、档案史志、社会救助、老龄、残疾人等工作都迈出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倾注了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凝聚了全市人民共同智慧,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同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驻同单位以及关心支持大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扭转,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政府和企业的市场意识仍需强化,对外开放承载力还不强,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盼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安排部署,“十四五”时期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统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支撑,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全力推动高质量和高速度转型发展,有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实现转型出雏型,奋力书写大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大同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一城五地”。“一城”即省域副中心城市,“五地”即先进制造聚集地、能源革命综改示范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晋北和环首都生态涵养地、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时期大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决贯彻全省转型综改总体决策部署,利用五年时间集中奋斗,聚力推动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基本形成,确保实现转型出雏型。到2025年,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5%以上;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六新”领域重要标志性指标、煤炭绿色智能安全开采和高效清洁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六最”营商环境、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以及纳入考核的七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部进入并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在转型发展上蹚出新路来”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大同在全省经济板块中的影响力、大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大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着眼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新型产业体系。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加快,“六新”攻坚战、抢夺战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1+4+6”现代产业体系,即做优煤电能源基础产业、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做精六大支撑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量经济成为市域经济主导,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着眼高水平崛起,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新型城镇化效应不断释放,对外开放能级不断提升,大同经济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持续攀升,吸纳就业、吸附人口、吸收财富的能力在晋北城市群形成重大牵引和强力辐射,省域副中心的作用充分凸显。着眼高标准保护,走出践行“两山”理论的大同路径。自然资源全要素集约节约,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协同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加快,美丽大同让全市人民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着眼高品质生活,开创普惠共享的崭新局面。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成果更多运用在民生和社会事业上,就业、教育、卫生、社保、安居等民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各位代表,“十四五”转型出雏型是省委立足山西省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全市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我们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锚定目标加油干,攻坚克难蹚新路,推动大同转型的历史航船奋力驶向成功彼岸!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转型出雏型开局之年。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对表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富裕的方法,狠抓转型出雏型“一条主线”,强化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两高协同”,提速工业、乡村、文旅“三大振兴”,推动全国文明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能源革命综改试点城市、对外开放桥头堡城市“四城联创”,实现产业竞争力、要素集聚力、生态承载力、文化影响力、民生保障力“五力提升”,加快转型发展蹚新路,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完成省定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有利因素,努力争取更好成绩。

全年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六新”突破,加快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决策部署,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不断催生创新成果、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在转型出雏型中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

弘扬创新文化。大同传承着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古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两大历史创举,在转型发展新时代更要敢为人先。要继续传承创新有为的文化传统,广泛挖掘深蹲基层、深耕企业、深钻技术的创新典型,大力表彰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六新”突破方面的创新能手,鼓励突破新技术,鼓励研发新产品,鼓励培育新业态,鼓励引进“六新”项目,年底要奖励一批矢志改革创新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努力让创新文化蔚然成风。

集聚创新人才。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聚焦经济转型和“六新”突破,拿出专项资金建设专家库、智囊库、人才库,广泛集聚具有较强战略思维能力、市场研判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领军型经营管理人才,持续引进熟悉产业政策、市场经验丰富、创业能力较强的专家型企业精英人才,坚决留住身处核心岗位、掌握关键技术、具有突出贡献的实用型高级技能人才。要采取平台聚才、事业留才、环境引才的办法,让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有平台、实现价值有舞台。

拓宽创新路径。继续深化与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对接合作,通过工作机制联动、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共建,聚集引进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积极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实施“飞地经济”新模式。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共建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离岸创新孵化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大同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增强科技成果承接转化的金融支撑能力,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全省企业技术创新领跑计划、强筋计划、育苗计划,牢固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逐步形成大中小接续创新、强中弱梯次推进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充分发挥科创园和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等平台作用,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实现“从有到强”“从强到专”的跃升。鼓励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六新”攻关,推动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支持大同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二)聚焦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深入贯彻省委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换道领跑战略,大力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以晋能控股集团为龙头,做实做强千亿级综合能源供应链,强力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好能源产业“稳定器”作用。在此基础上,强力培育和引进8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推行链长制,加快优化大同产业结构。

新能源产业集群,继续加快氢能、光伏全产业链、新能源+储能全产业链、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转型重大项目建设,晋北风电项目年底全部建成并网,国电电力大同湖东电厂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开工建设,嘉寓节能科技产业园、农光储一体化工程+碳中和2个项目尽快落地,积极争取大同—北京1000千伏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以及调峰电源点项目列入国家规划,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全市新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50%以上,全力建设京津地区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数字产业集群,继续加快秦淮数据、中联数据、普云数据、华为数据中心项目扩能步伐,年内实现新增投资300亿元。全力聚焦京东、字节、拼多多、美团、快手等一流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发展数据呼叫、数据标注、数据清洗等大数据应用产业,逐步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继续加快山西(大同)清洁碳经济产业研究院二氧化碳捕集及碳纳米材料、沃特海默碳负极材料及金属微孔薄材、栋梁实业特种专用新材料、尚镁科技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墨西科技石墨烯粉体、大同新成新材料公司高纯静压石墨、大同锡纯科技半导体原辅材料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石墨新材料实现规模化发展。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继续推进中国重汽大齿ATM系列变速箱及发动机齿轮、中车大功率电传动矿用车、陕汽重卡、中兵有色金属铸造、悦凌空调智能蒸烘一体机、太重集团(大同)高端起重机产业基地、中科唯实掘进机、麦柯耐斯矿山机械制造等项目建设,整合机械加工能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煤机装备企业,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煤机制造基地。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依托两个医药园区,继续加快新国大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园、库邦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国药威奇达青霉素绿色产业链升级,力争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建设“中国良药港”。国务院明确支持我市建设全国综合康养产业区,我们要乘势而上,制定政策,建好平台,谋划项目,发挥大同中医药优势,强力推动“康养+”全产业链发展,建成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康养产业集群。

通用航空产业集群,继续加快中德通航产业园、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北航长鹰蜜蜂飞机制造、大同航空动力轻型活塞发动机等项目建设,推进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二期、灵丘机场、阳高机场等重大基建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通航文旅服务、航空应急救援、通航教育培训等市场体系,着力构建通航全产业链。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持续抓好瑞城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宏鑫绿色装配式金属维护一体板、正方利民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项目,加快碧水源环保设备生产研发基地、亿晨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环保先进设备制造、高效节能产品生产项目,加快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环保产品专业化,建设晋北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

羊毛纺织产业集群,继续加快中银羊毛羊绒产业链生产基地建设,积极谋划晋蒙地区羊毛羊绒交易平台、毛纺产业研究中心、中西部绒毛大数据平台等项目,推动羊毛羊绒全产业链发展。

(三)聚焦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以脱贫为新起点全面衔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体系、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帮扶,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有力有序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突出先行示范、整体推进、重点帮扶,强化分类指导,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围绕“种养加园商旅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4.9亿斤以上,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21.6万亩,发展小杂粮等有机旱作农业50万亩。建设农业特色种养基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全面创建大同黄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黄花、黄芪、药茶、北肉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农村电商发展,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与中国农大、中国乡建院等院校机构合作,坚持“多规合一”,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围绕破解乡村建设瓶颈,谋划布局一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提高基础设施支撑力。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继续重点实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行动。着力强化乡村特色风貌管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把农村建设得更有乡土韵味。更加注重乡村文化振兴,努力恢复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肌理,建成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畅通市场主体进入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努力让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促进小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相衔接。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衔接试点。统筹推进农经农技服务体系等涉农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努力构建以绿色供应链为主导、生产为基础、金融为支撑的综合协同服务新机制。

(四)聚焦文旅融合,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加快旅游资源资本化、市场化、产业化,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加强文化遗产和资源保护。大力支持云冈研究院抓好云冈石窟考古调查,全面加强“云冈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云冈学国际影响力;持续推进府衙、东岳庙、兴国寺等古城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高标准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强化“飞天结艺”“大同木雕”“广灵剪纸”“康氏绢人”等民间绝活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天下大同》《北魏长歌》《忘忧草》等优秀精品剧目展演,繁荣大同文学艺术;系统整理大同名城、名胜、名人、名典,讲好大同文化故事,让革故鼎新的改革文化、包容好客的开放文化、精益求精的敬业文化、热情豪爽的民俗文化,成为大同人鲜明的文化特质。

加快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完成《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智慧云冈建设,实施云冈石窟数字化项目,加快建设云冈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古为今用、城为业用,整合、理顺、优化古城管理体制机制,盘活古城资源资产,推进古城项目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长城1号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交通体系;统筹推进恒山5A级景区、各县区4A级景区、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年内4个县区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积极培育引进大型旅游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工业遗产游、民俗体验游、休闲康养游、研学度假游,培育大同文化旅游新品牌。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高品质运营五大场馆,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主体和影视公司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构建书香墨香和艺术生活相融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和县级“两馆一站”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办好“市民大讲堂”和“平城讲坛”,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对内对外文化交流,弘扬新时代文化主旋律。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支持各类企业主体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久深入人心。

(五)聚焦融入新格局,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指示,大胆先行先试,全力破除一切影响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障碍,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效”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真正实现“一朵云”“一平台”“一张网”“一系统”“一城墙”,切实提高“数治”能力,在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市场导向,回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甩掉包袱抓生产、心无旁骛谋发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研究制定大同行动方案,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度电0.3元电价市场份额,将煤电电价“洼地”转换为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高地”。财税金融改革,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从补建设向奖效益、补企业向补平台转变,提高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用好大同能源产业发展、黄花产业发展等各类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建设;鼓励支持银行优化普惠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土地要素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梳理全市可利用的资源,鼓励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健全土地征收储备机制,推动“项目等土地”向“土地等项目”转变;深化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工业用地供应机制。同时,国资国企、开发区“三化三制”等各项改革都要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京同合作,精准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大同与北京区域相近、地缘相接、高铁互通的优势,抢抓首都城市功能疏解机遇,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首都1.5小时”经济圈,全力建设资源优势互补、要素有序流动、区域协同创新、产业联动发展的合作创新实践区,借势首都,振兴大同。积极承接首都资源外溢,引进北京大型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在科技研发、职业教育、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初创企业孵化器。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大同竞相集聚,实现互惠共赢、利益共享。升级开放平台,推动大同国际陆港与华远陆港开展合作,实现进出口额30亿元;提速晋北物流园建设;推动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尽快获批,加快跨境电商产业核心园区建设,全市进出口额突破60亿元。

创新招商引资办法。着力破解影响企业落地的体制机制等问题,确保企业和项目进得来、能留住、快发展。加大招商量化考核和绩效考评力度,确保政策向招商集成、各方力量向招商集中、优质资源向招商集聚。综合运用驻点招商、会展招商、资本招商、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优质产业项目。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以实际行动为民营经济降本减负、排忧解难,让大同成为投资创业的沃土。

(六)聚焦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全面落实省委“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城镇化战略部署,精心做好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城乡融合文章,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立足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规划、行动规划、项目策划,科学谋划空间整体布局,特别是要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利用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确保规划跟上时代发展,真正发挥引领作用。认真抓好各类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调编,扎实推进各县区规划编制工作,形成规划合力,坚决遏制无序发展;做好城市愿景展示工作,生动呈现大同的美好未来。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续建平城街西延桥梁工程、北环路、氢都大道(开发区纬一路)等城市主干道,实施兴云华庭西侧和北侧规划路、云山街南一路等配套道路工程,开工建设通和路南一路等10项新建工程。启动实施南环高速连接线工程,加快推进省道203提质改造和国道109、208市区段改线工程,优化城市交通框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增强道路绿化带雨水消纳功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死角环境整治,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设计管理,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品格和品位。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智慧化、智能化、自动化城市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科学布局全域应用场景,构建标准化的城市基础信息编码体系,建立全系统、全领域、全覆盖的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一键通办”,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

推进大县城建设。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突出培育县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和富民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充分对接。各县区要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优势,聚力建设差异化、有特色的魅力县城,提升公共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

(七)聚焦践行“两山理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治理任务落实,确保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

提升空气质量。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清理3米以下的煤气发生炉,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公转铁”,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类柴油货车,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等新增和更新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全年优良天数比例确保达到85%以上的目标。

抓好流域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桑干河、大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实施“五水综改”。推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强化对重点涉水企业的监测监管,加大沿河企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加强国土绿化。坚持生态与生计相结合、增收与增绿相结合,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2.6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建设600亩、草原修复项目3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2万亩。深入推进浑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修复观光样板区。

推动绿色低碳。做大做强绿色建筑企业,今年新开工项目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8%。按照“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大同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适时全面禁塑,杜绝白色污染。

(八)聚焦民生改善,加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嘱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确保办一件、成一件。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有效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拿出专项资金,引进一批呼叫服务、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应用等就业率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全方位扩大培训与考证持证覆盖面,让更多群众都能学到一技之长,实现“一证在手,一条富路铺就”的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30所普惠性幼儿园;推进教育建设PPP项目、古城2所小学、市实验小学2所分校、大同六中分校等学校建设项目;坚持就近就便服从就优,推进学校布局优化全覆盖,发挥在全省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一县一重点、县县有龙头”;培育10所信息化特色示范校、5所数字校园,筹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职教城,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

加快健康大同建设。实施“1310”提质兴医工程,推进5G+智慧医疗发展,加快建设市五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1个全国基层和10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创建三星级以上卫生室350所。强化医保资金管理,用好每一分钱。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医保“门诊统筹”即时结算,让群众方便看病。大力加强体育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筹办第十六届省运会,努力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改造城镇棚户区2262套,改造老旧小区88个、7562套;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互联网+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年内完成阳高、广灵、灵丘和浑源4个县级殡仪馆建设改造任务。加强社会救助、大病救助、低保五保等工作,加大对孤儿、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力度,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与此同时,要高质量办好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九)聚焦安全和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同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提升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治理能力,为高质量转型提供安全保障。

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内外皆防、人物同防,加强来(返)同人员闭环管理,持续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管控,保卫好大同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健全疫情防控和风险化解机制,完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确保数据共享、信息公开、分级响应、协同联动。加强医疗物资储备,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目标任务,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全科网格改革为抓手,不断拓宽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统筹发挥信访、调解、仲裁联动作用,提升社会矛盾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深化拓展“三零”创建工作,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立体化、数字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提升安全水平。树牢安全红线底线意识,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化品和农村、学校、城乡建筑、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确保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整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方位堵塞监管漏洞。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物资配备,切实增强应急保障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双拥优抚、人民防空等各项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大同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我们将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要对党忠诚。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思践悟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善于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谋划每一项重大工作,都要自觉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表对标,同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对表对标,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二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政府决策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让行政行为始终闪耀法治光芒,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理念,自觉用法治的方法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约束自己,进一步提升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一心为民。政府就是为民办事的机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全力保障民生类、公益性项目加速落地,拿出实打实、心贴心的举措,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强化12345热线的服务功能,创新督办机制,提升办理质效,确保群众诉求快速回应、专人负责、妥善办理,进一步拉近政府和群众的距离。

四要实干争先。弘扬实干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件一件把工作干到最好,一点一点把蓝图变为现实。勇于担当作为,知重负重,恪尽职守,遇到难事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坚决把任务扛起来、把工作抓到底。强化争先意识,拉高工作标杆,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国全省进位次、争荣誉、创品牌。树立结果导向,改进考核办法,全面深化“13710”工作制度,强化结果运用,真正用工作实绩来检验担当、体现作为。

五要清正廉洁。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守牢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底线,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持续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的显性制度和隐形壁垒,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大同,关键靠实干、根本在落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初心使命,发扬“三牛”精神,苦干实干,为大同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名词解释

1.四为四高两同步:“四为”,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四高”,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两同步”,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3.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4.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

5.三线作战:严把警戒线、生命线、保障线。

6.四环联动:“防、控、治、研”四环联动。

7.五严五防:严把入口关防输入,严把医治关防感染,严把扩散关防蔓延,严把集聚关防失控,严把宣传关防恐慌。

8.双降双减:降支出、降税费、减租金、减利息。

9.开发区“三个一批”:项目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

10.“一园双城”: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氢都新能源产业城和转型汇智创新城。

11.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和物业管理。

12.“六最”营商环境: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

13.“1+4+6”产业振兴工程:构建以煤电能源为基础,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旅游为四大支柱,以通用航空、大数据、新材料、节能环保、羊毛纺织、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六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4.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5.脱贫攻坚“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6.农村“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

17.两山七河一流域:两山,即太行山、吕梁山;七河,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七大河流;一流域,即黄河流域。

18.五水综改: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改革。

19.“1310”提质兴医工程:以全面提升医疗水平这一主线,紧紧围绕推进兴医提质、推进领军临床专科、推进卓越医学团队建设三个方面,重点完成建设十项重点任务。

20.“三零”创建:“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创建工作。

标签: 山西省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