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1日在湖州市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湖州市市长王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湖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成就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湖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州考察,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赋予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全市上下倍感振奋、倍增干劲,凝聚起决胜“十三五”、迈向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湖州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等各方面的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扎实开展深化“三服务”、奋战“五个年”活动,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再出发的决心、发展再提质的恒心、浙北再崛起的雄心、为民再担当的初心,争先创优、创新实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3.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7%和6.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和7%,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一)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面落实群防群控、精密智控举措,我市成为全省确诊病例最少、“清零”最早、唯一没有发生“二代病例”的地市,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严格落实“盯住重点、隔住发热”等防控策略,率先启动来湖人员管控措施,“洗楼”式排查386万人次,发放健康码735万个,开展核酸检测67.5万人次。全力救治确诊病例,有效管控无症状感染者。统筹抓好物资保障,全市普通医用口罩日产量最高提升到180万只,核酸检测能力提高到每日39.9万人,“米袋子”“菜篮子”保持货足价稳。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启动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监管。一年来,全市人民守望相助、同心抗疫,14.7万名志愿者投入到防控一线,107名医务人员赴外地开展援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了非常时期的湖州担当。
(二)以最强政策供给稳定经济运行。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选派服务专员4090名,深入开展精准帮扶,与广大企业和职工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湖八条”,兑现扶持资金198.1亿元。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5.7万名外地员工及时有序返岗。落实“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措施,为企业减负245亿元,2.5亿元中央“两直”资金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4万户,覆盖面居全省第1位。
制定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湖九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4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521个、竣工投产357个,分别增长37.5%和48.1%。省市县长项目达到36个,落地率居全省第2位。抢抓政策窗口机遇,落实“2+6”重大项目清单工作,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39个,居全省第1位,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6.3亿元。推动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2个产业平台入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3个特色小镇获得省政府命名,14家小微企业园通过省级认定。
出台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实施意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1.9%、8.2%和11.3%。启动万物智联强市建设,以数字化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整治“低散乱”企业及作坊2089家,完成“个转企”1779家、“小升规”343家,新增上市公司7家,市城市集团、交通集团获AAA主体信用评级。促进消费持续复苏,创新举办首届“湖交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增长。加快旅游市场恢复,启动省级文旅消费试点,接待过夜游客44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84.6亿元,莫干山旅游度假区升格为国家级。
落实“稳外贸十条”,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均首次突破千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00.9%,服务贸易总额增长55.4%。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童装及日用消费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德清B型保税物流中心成功获批。着力稳外资,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加快建设,实际使用外资12.1亿美元。
(三)以主力担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争取、成功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借势推动沪苏湖高铁全线开工、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签约共建,“小个子”迸发了大能量、展现了新形象。融入全省“四大”建设,杭湖、嘉湖一体化标志性项目加快实施,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门诊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创新载体合作共建等全面加速。突出交通先行,推进“轨道上的湖州”建设,全市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13亿元,增长14.7%。宁杭高铁二通道等5个铁路项目纳入上级规划,湖杭高速公路、苏台高速公路、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湖杭高铁、申嘉湖高速公路孝源至唐舍段等项目加快实施,商合杭高铁、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杭宁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建成使用,枢纽门户城市功能基本显现。强化区域竞争比较优势,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谋划建设低成本创业之城和高品质生活之城,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城市中居前10位。
(四)在改革创新中抢先机、育新机。坚持改革不停步,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冲击,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争先创优的根本方法,政府系统5项改革入选省“领跑者”。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41件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实现“一件事”全流程办理,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实现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80天”,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跑零次可办率98.1%。创新开展深化“三服务”、聚力“破五未”项目攻坚行动,386个“五未”项目化解率达到97.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供工业用地1.68万亩,新增贷款首次突破千亿元,通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帮助1万余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675.1亿元。坚持创新不止步,谋划实施“五谷丰登”计划,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即将获批,创新生态指数在长三角41座城市中居第10位。实施人才新政4.0版,新引进大学生13.1万名,新入选国家和省级引才计划68名。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落户湖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
(五)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配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空气、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率先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部达标。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79个,完成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11座,创建省级美丽河湖12条,实施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绿化造林1.4万亩,成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决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企业债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银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低至0.51%,信贷资产质量居全省第2位,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提前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三年目标任务,市本级和各区县政府债务率均保持在95%以下的绿色安全区。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173个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实现摘帽,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873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合作、山海协作等有序推进,南浔区委、长兴县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等3个集体和2名扶贫干部分别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我市结对帮扶的4个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
(六)推进城乡品质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进一步打响。我市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成为全国率先、全省首个实现市县“满堂红”的地市。加大城乡建设力度,经市人代会审查批准的116个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33.2亿元,超过年度计划16%。南太湖未来城总投资300亿元、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的40幢大楼整体开建,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建设与招商同步推进。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南太湖山庄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城市内环快速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增未来社区省级试点创建项目3个,改造老旧小区25个,整治中心城区房屋渗漏12460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数字大脑支撑应用场景152个。44个新时代美丽城镇加快建设,6个镇获评全省优秀样板镇。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建设,建成启用湖州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省首次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中居第1位。深入推进粮食安全工程,“五优联动”湖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53个,涉及土地163.5万亩,全国首宗农业“标准地”在我市出让。启动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开工建设,安吉两库引水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新惠及23.4万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同质饮水。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17.3万人,登记失业率1.5%,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7万人,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新增养老床位2202张,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通过验收。新建成交付城镇保障性住房5524套。湖州师院求真学院获批转设湖州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开工建设,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序列,8所义务教育学校和18所幼儿园建成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扎实开展。医共体建设全面深化,国家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考核居全国第1位。浙北医学中心建成启用,市第一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建成城市书房13家、农村文化礼堂115个,成为全国唯一的文旅公共服务综合性试点。完成100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建成60个百姓健身房。“最多跑一地”改革持续深化,实现县乡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覆盖。重大安保任务高质量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省食品安全市成功创建,生产安全、火灾、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12.7%、死亡人数下降12.4%,成功应对超长梅雨汛情灾情。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八)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两个维护”具体化。突出争先创优,获评省最佳实践案例4个。坚持“三个不开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民为本、实事求是、创新实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强化审计监督和审计结果运用,不断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25.1亿元,集中财力办大事、惠民生。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跻身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完成“七五”普法,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条例完成立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更加规范。“一支队伍管执法”等改革扎实推进。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194件、政协提案325件。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清廉湖州建设,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这一年,困难比预想的多,挑战比预想的大,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我们共同把困难变成了机遇,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殷殷嘱托变成了不懈奋斗。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发展胜利收官。五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质量赶超发展取得重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223.1亿元增加到3201.4亿元,年均增长7.1%,比全省平均快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从327.8亿元增加到582.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1.3亿元增加到33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2%和12%,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我市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55位,三县全部入选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创新引领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39%提高到2.9%左右,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居全省第3位,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改革等10项工作被国务院列为典型予以通报表扬,27项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4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湖州经验”在全国推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5940亿元,是2015年的2.3倍。新组建成立市属三大国企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G60科创走廊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开放格局全面拓展。市场主体从25.8万户增加到44万户。外贸出口占全国比重从4.3‰提高到5.7‰,实际使用外资从9.4亿美元增加到12.1亿美元。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成功举办,新增国际友城9个。
三是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成为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3位,美丽浙江考核实现“八连优”。市区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57微克下降到26微克,空气优良率从59.2%提高到8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五水共治”连续夺得“大禹鼎”,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走在前列,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四是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9.2%提升到66%以上,新增建成区面积69.1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品质显著提升,南太湖湿地奥体公园、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德清国际会议中心、长兴太湖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项目建成使用。完成建设项目遗留问题清零、城中村改造攻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基本无违建区县全覆盖。我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始终居全省首位,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到100%,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全部摘帽。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869.6亿元,建成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四大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使用。
五是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42238元、24410元增加到61743元、37244元,年均增长7.9%和8.8%,城乡收入比从1.73∶1缩小至1.66∶1。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和99.8%。学前教育“安吉游戏”模式享誉国际,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2所,高校在校生规模新增6823人,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医疗资源布局得到调整优化,人均预期寿命从80.3岁提高到82岁以上。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太湖溇港、桑基鱼塘分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第十六届省运会在我市成功举办。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涌现出“余村经验”“织里经验”等典型,实现平安湖州建设“十三连冠”和平安区县建设“满堂红”,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湖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湖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我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重大产业项目还不够多;生态环境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还不能适应低碳发展要求,亩均产出低、单位能耗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心城市能级不强,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偏弱;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担当精神和改革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根据《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战略地位持续彰显、生态红利加速释放和高质量赶超发展奋力蝶变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变量,依托新动能实现新跨越;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加速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的格局变量,依托新打法构筑新优势;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变量,依托新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以“十四五”时期突破性新成就,为2035年高品质建成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州“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和“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绿色赋能、创新赋能、改革赋能、开放赋能、数字赋能,高水平建设绿色智造城市、生态样板城市、滨湖旅游城市、现代智慧城市、枢纽门户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加快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在“六个城市”建设牵引下,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推进“十四五”发展,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聚力浙北再崛起,紧扣全省“十三项战略抓手”和市委“十个高水平”建设,奋力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重估城市价值,在富集要素中创新裂变。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将湖州山水资源、文化底蕴与创新元素深度融合,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导向,迭代升级招商引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吸引高质量项目、高层次人才向湖州集聚。构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的生产力新布局,大力实施“五谷丰登”计划,拓展更大创新创业空间。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
(二)聚焦产业振兴,在区域发展中赶超进位。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进一步打响全国绿色智造名城品牌,争创并建好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制造业综合实力在省内和长三角实现争先进位。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左右。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坚持生态优先,在美丽蝶变中领跑领先。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建成滨湖花园城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统筹推进大气、水环境治理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到2025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全域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共建的全域美丽格局,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市域一体化发展,再现美丽繁华新江南。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成为更高质量的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开放融合中厚植优势。坚持开放活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色节点城市,成为在长三角地区更有影响力、在国内同类型城市中更有辨识度的新势力城市。实施交通“十大百亿”工程,建设“轨道上的湖州”,打造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1小时通勤圈”,以交通一体化牵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力争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快于经济增长。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优化升级对外贸易,提高使用外资、跨国发展和国际合作水平。
(五)加快数字变革,在整体智治中提升效能。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迭代升级制度供给,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同频共振。全面形成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掌上治理之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技术与系统观念有机融合,建成万物智联强市,构建以城市数字大脑为核心的智慧治理体系,引领市域治理现代化向纵深推进。
(六)推动共同富裕,在共建共享中增进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健康湖州,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决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创新策源地的政治担当,坚定不移推动理念再深化、实践再出发。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总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聚力“三服务”、“五战”开新局活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现代化先行,确保“十四五”发展高位推进、高点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定任务。
各位代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21年,面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首场大考,我们必须咬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交出“十张优秀答卷”:
(一)实施创新首位战略,交出创新驱动优秀答卷。融入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全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打造创新创业新空间。共建G60科创走廊,推动德清相关区块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规划建设沪苏湖绿色产业廊道和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启动一批“五谷丰登”计划标志性项目,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地运行。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战略性科创平台,加快太湖实验室、莫干山实验室建设,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0家,引进地校合作创新载体15家以上。提升科技城、高新区、孵化园等平台能级,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0家。
建设面向全球的创新人才“蓄水池”。迭代升级人才新政,招引全球全国顶尖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新引进大学生12万名、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推进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新增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飞地发展质效。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工程,推动湖州师院创建高水平大学,加快湖州学院落地以及其他高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00家。开展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落实“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市级以上补链强链项目100个以上,解决技术难题100个以上。
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实施低成本创业之城和高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计划,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生态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创新主体全链条普惠性支持,落实相关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政策,做大天使基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科技大脑”创新云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二)紧扣绿色智造,交出产业发展优秀答卷。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行“链长制”,推进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以上。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推动共享智造,建设“产业大脑”,培育“未来工厂”,建设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提升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县建设水平,争取吴兴物流装备、德清北斗地理信息和长兴新能源等产业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围绕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展“千企智联”行动,分行业推进“上云用数”,赋能纺织、家居、电梯、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1000项智能化技术改造,带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推进工业低效企业提质增效三年攻坚行动,整治“低散乱”企业及作坊1000家以上,淘汰1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等强市战略,推进质量革命。传承和创新发展历史经典产业。
强化企业帮扶培育。迭代更新惠企政策,力争减轻企业各类负担180亿元。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新增社会融资15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各新增100亿元以上。实施“冠军领航·制造强基”行动计划,新增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5家以上。推进“金象金牛”“凤凰行动”等企业培育计划和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新增上市公司5家。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行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
(三)狠抓项目质效,交出扩大内需优秀答卷。坚持需求侧与供给侧双轮驱动,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以更高质量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深化项目“双进双产”。强化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0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240个,力争当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40%。深化“五未”项目攻坚,完善亿元以上项目库管理,重点推动3亿元以上项目开工110个、竣工80个。深化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确保落地率达到70%以上,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的数量保持全省前三,吉利新能源汽车、三一装载机、合丰泰显示面板等项目扎实推进。聚焦“两新一重”,滚动推进“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拓展有效投资新空间。
加快平台提质增效。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加快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发展,打造特色小镇2.0版,新增星级小微企业园3家,培育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0个。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345+1.5”准入标准,启动工业全域治理,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0亩,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800亩。新启动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6个。
促进消费升级扩容。落实消费新政,实施放心消费行动,统筹发展本地消费和吸引外来消费,推进一批示范性项目,打造长三角消费热点城市。加快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办好第二届“湖交会”。提升传统消费,抓好高品质步行街、智慧商圈项目建设,培育夜间经济集聚区,推进批零业改造试点,引导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发展新型消费,深化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推进省级文旅消费试点,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动安吉余村成为5A级景区。
(四)融入开放战略,交出畅通循环优秀答卷。全方位融入重大战略,促进区域经济高效率循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产业、创新、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100个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加速实质性一体化。统筹推进南太湖新区提质发展、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湖州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嘉湖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启动共建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深化城市整体营销,增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的对外影响力和对内牵引力。高质量办好“湖州人”大会。
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签订机遇,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全省的份额继续提升。争创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建设,打造长三角新型贸易中心,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0%以上,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达到150亿元。强化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确保实际使用外资12亿美元以上,每个区县都有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项目签约落地。争取B型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建设内河港口海关。
以“轨道上的湖州”引领综合交通建设。启动交通“十大百亿”工程,实施轨道交通建设“4321”工程,力争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00亿元。推进沪苏湖高铁、湖杭高铁及相关场站建设,力争杭德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完成工可批复并开工,突破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和宁杭高铁二通道、盐泰锡宜南延、水乡旅游线等铁路项目前期,做好湖嘉城际、市域轨道交通等铁路项目谋划工作。全面建成申嘉湖高速公路孝源至唐舍段、104国道德清段改建等工程。加快建设湖杭高速公路、苏台高速公路、104国道李家巷至施家桥段改建、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等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德安高速公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00公里。谋划推进军民合用机场建设。
(五)坚持示范引领,交出生态文明优秀答卷。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国家生态文明区县创建力度,全域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
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力争市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内,空气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6座,创建省级美丽河湖8条,监测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力争夺取“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一区一城一河”为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大蓝藻治理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化森林城市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建立完善生态警务、生态公益诉讼等保障机制。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100项绿色化技术改造,推进300家绿色工厂提质升级。抓好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启动碳达峰行动,开展相关领域“零碳”试点。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力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8.8%。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建设,力争建成省级“无废城市”,实现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县全覆盖。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落实农药购买实名制和化肥使用定额制。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积极推广替代产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低碳出行、绿色消费,抵制餐饮浪费,传承弘扬生态文化。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创新策源能力。深化南太湖新区实践示范区和安吉县域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带动全市形成更多实践创新成果。建立市和区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常态化核算机制,推广山区、水乡成熟的美丽经济发展模式,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六)突出数字赋能,交出深化改革优秀答卷。聚焦整体智治,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化改革,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建设数字湖州。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搭建好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初步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运行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等综合应用。探索构建智慧城市实践创新体系,高水平运营城市数字大脑,深化数字驾驶舱建设,率先建成物联网数据中台,推动各类数字创新示范平台建设。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建设,推广“数字乡村一张图”智治模式,新建数字化村级平台100个以上。
强化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坚持用户体验导向,促进网上网下协同办理,深化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建设智慧政务综合体,推出更多“智能秒办”“无感智办”“区域通办”等便民惠企场景。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建立完善市县乡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基层政务服务机制。深化“互联网+监管”。加强优化提升和数字化改造,高水平打造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加强最透明市场建设。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确保全流程审批时间继续压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要素市场,创新土地、环境容量、数据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深化省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强化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工作。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七)优化空间格局,交出城乡发展优秀答卷。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的生产力布局图。深入构建“一体两翼双副”的城镇开发格局,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推动南太湖新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试点。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的制度机制。加强城市总体设计和建筑风貌塑造,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南太湖未来城开发建设,全面拉开整体框架,基本完成以水空间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加快实施绿色金融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工程,全面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0部以上。加快城市内环快速化改造、千里绿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物业管理法治化,打造100个美丽小区和100条美丽街巷。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着力解决接送时段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及其周边拥堵现象。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推进人防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美丽城镇建设,力争新增省级样板6个,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
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行动,打造领跑领先的未来乡村,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排查整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生猪保供工作。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保障良种生产供应。实施新一轮渔业、湖羊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丰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经济业态,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深化“千万工程”,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建成10个、启动10个。基本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全部摘帽。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
(八)统筹发展和安全,交出平安建设优秀答卷。坚持防为主、防为上,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州。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健全“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全面开展疫苗免费接种,突出冷链物防闭环管理,强化对社区、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日常监管,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和传染病救治能力。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底线。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防范化解重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风险,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确保银行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坚决杜绝违规举债。
加强社会安全风险闭环管理。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精密智控水平,深入推进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加强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治理。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增强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开展小型水库系统治理。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运行机制,推进“无信访村居”“无欠薪城市”建设,支持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参与社会治理。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护航建党100周年。
(九)增进百姓福祉,交出民生改善优秀答卷。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实施富民惠民安民务实举措,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走在前列,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实施群众持续增收计划。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通过鼓励灵活就业、引导自主创业、拓展投资租赁、社保稳步提标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继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合作、山海协作等工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现持证残疾人城乡居民医保补贴全覆盖。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00家,加快市儿童福利院建设,新建“儿童之家”100家、幸福邻里中心50家。健全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建成交付各类保障性住房1200套以上。持续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支持工青妇、红十字、慈善事业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推进文化湖州建设。深化全域文明实践,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统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古城古镇古村振兴和文物保护利用。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形成千亿级文化产业集群。新建农村文化礼堂96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主客共享的乡镇文旅空间15个。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促进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实施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形成“学在湖州”品牌。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新建小区义务教育学校配套水平,确保新建成14所、启动建设27所,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7所。启用滨湖高中、华东师大湖州实验中学、新南浔高中。实施初中强校提质工程,开展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试点,稳步推进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加强体育、劳动、艺术教育,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学生近视率1个百分点以上。办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打造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争创全国综合医改优秀市,全力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建立高质量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市中医院迁建、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莫干山院区等项目,启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妇保院搬迁升级等项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深化“极限之都、户外天堂”品牌建设。
各位代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办好民生实事是人民政府的天职。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前期我们通过广泛征集、深入论证、反复征求意见,梳理形成了十二方面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确定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
(十)建设现代政府,交出自身建设优秀答卷。新阶段要有新状态,新发展需要新担当。做好开局之年工作,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立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理念,运用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制胜的手段,掌握综合集成、迭代升级、久久为功的方法,完善系统谋划、专班运作、比学赶超、政策激励的机制,营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着力建设现代政府。
坚持忠诚担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勇于开风气之先,直面问题,走进矛盾,攻坚克难,完善争先创优机制,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保五争三拼第一”。健全工作落实机制,抓好督查工作条例贯彻实施,对重点工作开展定期评估,加大跟踪问效、督查激励力度,加快形成政府治理闭环执行链条。深入开展“三服务”,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执行好“三个不开会”要求,落实减轻基层负担措施。推动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让干部抛开顾虑,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坚持以民为本。时刻把群众的想法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全体湖州人民的事,就全力以赴干、创新创造干、脚踏实地干。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不低于10%,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真正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
坚持依法行政。争创法治浙江示范市,培育一批法治政府建设标志性项目和县乡最佳实践典型。坚持职责法定,完善政府机构职责体系,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执行和公开。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体制、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案件“裁执分离”。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强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清正廉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执法,高标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动清廉政府建设。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强化对公共资金、公共项目、公共投资、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百年梦想启新程,创新实干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湖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