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人民政府市长 潘银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严峻的风险挑战,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和“实干年、落实年”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6.3亿元,增长7.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2亿元,增长6.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988元和36811元,分别增长8.3%和8.9%。
过去一年,我们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战略对接开启新篇章,编制接沪融甬五年行动规划,设立上海虹桥“科创飞地”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园区飞地”,更深层次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升级再上新台阶,容百科技成为宁波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低散乱污”整治成效逐步显现,“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深化,荣获“中国智慧品牌创新城市”称号,入围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示范县(市);营商环境呈现新气象,成为宁波首个全域“无证明城市”,首创纳税人“引导式”申报模式,“金融超市”领跑全省,创新推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政策措施,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位居第6位;社会治理探出新路子,开展破解民生领域“五难五多”问题专项行动,打造“道德银行”升级版,打响基层社会治理“阿拉一起来”品牌,推进“城管进社区”,第十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聚力稳增促调,综合实力持续进位。扎实开展“三服务”等活动,顺利完成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费31.38亿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再上升1位。工业经济运行稳健,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2.66亿元,增速位居宁波首位;新增“个转企”297家、“小升规”企业109家、“350”企业12家、宁波市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6家、上市申报企业3家,舜宇集团进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商贸消费保持稳定,海吉星农批市场即将投用,雷克萨斯4S店、海底捞等一批高端品牌成功落户,首次举办中国电子家电企业国际化高峰论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7亿元、增长7.4%。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建立“订单+清单”监测预警机制,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意见,新增跨境电商企业23家、海外仓3家,实现出口598.7亿元、增长10.8%,占宁波份额提高0.3个百分点。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稳步推进,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大岚创建成为省旅游风情小镇,梁弄获评省级4A级景区镇,新增A级景区村庄32个,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增长18.1%。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与优化招商引资并举,中国机器人峰会、中国塑料博览会、姚商大会等活动取得新成效,鲲鹏生物胰岛素生产基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成功签约,实到外资3.11亿美元、内资101.6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5亿元。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中泰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横坎头田园综合体成为宁波试点项目,建成美丽田园示范基地4个,创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2个,成功注册区域公用品牌“四明臻货”,余姚杨梅、余姚榨菜分获省最具历史价值、最具影响力十强品牌。
(二)聚力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持续向好。主动融入重大战略,完成甬西智能科创走廊、沿杭州湾特色产业带规划编制。稳步推进产业集群,编制三大千亿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改造提升列入省级试点,战略新兴、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16.3%和14.4%,新产品产值增长18.9%,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5%、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积极推进创新集成,出台数字余姚发展规划,262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诊断,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213个,建成数字化车间改造试点7个,新增“上云”企业19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7%,创建成为省级“两化融合国家示范区”;新增规上企业研发机构324家、设置率位居全省前列,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家,新授权发明专利473件,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6项,制订“浙江制造”团体标准8项,获评省商标品牌示范市。完善科技服务机制,西安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挂牌运营,新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市科协入选全国深化改革县级十佳。大力推进要素集聚,新引进顶尖特优人才27名,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个;中意宁波生态园新签约项目34个,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投产项目15个,机器人智谷小镇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智能光电小镇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市新开工建设小微园区5个。强势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整治提升“低散乱污”企业(场所)2678家,亩均工业增加值增长16.2%。
(三)聚力品质提升,城乡面貌持续优化。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大纲编制,府前路、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实现全覆盖。“一轴两环三片区”改造提升成效显现,南雷南路绿地科创中心开工建设,“阳明古镇”项目正式动工,“三江六岸”光影艺术工程加速推进,城市展览馆投入运营,整治背街小巷6条,启动梳理式城中村改造项目5个,改造老小区35万平方米,提升城区水环22.9公里、绿道8.4公里,打通“断头路”3条,新增停车位4800个。不断完善功能设施,500千伏春晖变等能源工程建成投运,杭甬高速余姚西出口等实现通车,建设“四好农村路”93.4公里,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工程三期等水利工程基本完工,97座村级供水站完成达标提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推出农村“产权超市”,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横坎头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美丽乡村示范县通过验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完成四明山森林质量提升3141亩,全市PM2.5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8家单位通过“污水零直排区”验收,改造农村公厕679座,创建生活垃圾分类宁波市级示范乡镇(街道)1个、省级高标准示范村(小区)3个,处置各类违建205.6万平方米,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四)聚力普惠共享,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96.6亿元、增长8.8%。各级民生实事项目均全面完成,老年教育难等一批“关键小事”得到逐步解决。就业和社保更上水平,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8%,“余姚无欠薪”创建通过验收,政保合作“医院驻点”管理模式得到省政府肯定,养老床位增加到1.1万张。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修编教育设施、学前教育布局规划,梦麟小学、技师学院(筹)实训大楼等建成投用,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到98.2%,创建成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医共体建设深化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新中医医院投入使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出生八项一窗通办”“血透一站式服务”等深受好评,全市基层就诊率达到67.7%。文化事业持续繁荣,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列入省级试点,市公共文化中心工程加快推进,成功注册“阳明故里”商标,余姚荣登央视《魅力中国城》,通济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获省戏剧节新剧目大奖,“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通过省级验收。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年度任务。与匈牙利新佩斯、巴西苏扎诺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人武部在深化民兵调整改革检查考评中,位列全国县市区第一名。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上访人数和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捧得省“平安金鼎”。
(五)聚力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持续提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做到“五个始终”“六个带头”。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规范部门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优化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政府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最多90天”,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结,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梳理公布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事项284项,市民云APP上线运营。强化政府工作创新,实施创新和上级试点项目49个。持续深化“六个清零”行动,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10560亩,消化直管公房736套,完成拆迁“清零”地块8个。优化金融服务供给,“金融超市”得到省政府肯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03%。提升“三资”绩效,实施市级预算单位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舜农集团完成市场化转型,舜建集团完成宁波首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舜财公司成为宁波首家荣获惠誉国际评级的县市投资级国企。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完善重点工作对接交流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2件、政协委员提案298件。着力打造阳光政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法公开政府信息4.8万余条。
与此同时,国防征兵、优抚安置等工作得到新加强,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审计、史志、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慈善、红十字、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工作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经过几年的努力,余姚的发展定位越来越明确,路径选择越来越明晰,高质量态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过去一年,我们知难而进、合力破难,成绩确属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同行、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努力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姚部队、武警官兵和应急救援队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受宏观形势等因素影响,商品销售总额、财政收入等个别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还不够快,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活力不够强,“低散乱”情况依然突出;扩大有效投资支撑疲软,项目推进不够快、储备不够多,招商引资绩效有待提高;品质城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还存在不少短板,环境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工作任重道远;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和交通出行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风险隐患依然较多,安全生产形势尚未根本性扭转,基层社会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个别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担当精神、攻坚能力、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仍有发生,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0年的开局极不寻常。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各项指令,全面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发生伊始,我们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控制风险源,切断传播途径,全面开展地毯式排查、滚动式排摸,全域推行“大铁桶+小铁桶”战术,全力抓好病例救治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创新推出“三张图”“两证出行”制度,统筹做好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保障,确保了全市无扩散性病例发生,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形势稳定向好后,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突出“两手硬、两战赢”,精准实施帮扶企业20条、金融保障服务等政策措施,推行“复工管家”“共享员工”,开展“四送一增强”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稳妥做好复学复课工作,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特别是,在这场严峻的战“疫”中,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风而行,公安干警冲锋在前、严防死守,网格员定点值守、精准管控,志愿者主动请缨、倾情奉献,广大企业、爱乡人士情系桑梓、捐资捐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响应,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一道共同迎战、奋力抗疫,展现了大爱余姚的底色、幸福余姚的温情。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参与抗疫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抗疫一线的全体人员,向守望相助的余姚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3月29日至4月1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宁波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释放出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鲜明信号,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我们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作出余姚贡献。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之年,虽然疫情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但制度优越性带来的信心前所未有,新目标新定位蕴含的机遇前所未有,关键时刻弯道超车的机会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危中求机、化危为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回归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年、执行落实年”活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重大战略对接、智能制造升级、功能品质提档、民生福祉改善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努力开创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新局面,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展现“排头兵”担当。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稳住经济基本盘,守住民生保障线,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论、辩证法,非常之时下非常之力、用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举,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慎终如始防疫情,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完善科学防控、精密智控、闭环管理机制,继续守好“大门”、管住“小门”,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全力以赴稳发展,深入开展“四送一增强”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做优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推动企业共享车间、共享员工、共享配套链,实施系列稳外贸、促消费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稳定向好。化危为机增动能,大力发展新产业、布局新基建、培育新业态,以三大千亿五大百亿产业集群营建为重点,推进五大标志性产业链打造,确保实现“两战赢”。
重点是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协同发展水平。围绕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抢抓中央加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资金、土地、项目、基建等资源配置的机遇,统筹谋划接沪融甬联杭通绍的战略重点与路径,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发展新引擎。
强化规划融合对接。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和宁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市域和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启动乡镇(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强化各专项规划与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实现国土空间重构、功能布局优化。强化与慈溪、上虞等毗邻地区规划衔接和实施协同,争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全面梳理姚西北、姚北、姚东和四明山区域等空间布局,适时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参与沪浙合作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效推进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余姚分区和上海虹桥中意楼、中意复旦(张江)科创中心、上海姚江科技园建设。着眼城区、产业园区与前湾新区联动发展,启动甬西智能科创走廊、沿杭州湾特色产业带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功能优化和能级提升。加快姚江文化产业带、浒溪线百里风光带建设,编制完成四明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高水平融入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黄金旅游带。推动城区北部中国云城、塑料城空间整合和功能复合,打造专业市场、数字经济、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高端集聚平台。
强化公共服务融通。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协作合作。实施教育协同计划,推动余姚中小学与沪杭甬名校合作发展。实施医疗协作计划,加快异地就医定点医院扩面,确保各医共体牵头医院至少与一家沪杭甬知名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文化交流互动计划,推动姚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联演,打造人文共兴互融中心。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行动,联合推广跨区域精品游线,不断提升余姚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强化交通网络互联。围绕打造宁波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完成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面向未来、综合立体的交通格局。谋划通苏嘉甬铁路连接铁路等工程,力争杭甬高速复线二期、荷梁线隧道段等工程开工,提速胜陆公路、余梁公路北延建设,逐步开通与大城市知名医院、园区直达专线,探索接驳沪杭甬机场、高铁、地铁等重要站点,加快实现对外交通的联网和融通。
(二)全速推进创新转型,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打好化危为机、危中抢机的主动仗,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创建为载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做大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余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育强集成电路、大数据、软件开发等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加快数字赋能制造业,深化智能制造“千百十个”工程,力争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专项150个、数字化车间试点项目3个,形成1个以上行业级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超1000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中心城区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做优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做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文章,壮大三大千亿五大百亿支柱产业,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未来产业,抓实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改造提升,推进“8+X”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力争战略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加快中意宁波生态园开发节奏,开工和投产重大项目各10个以上,打造前湾新区前沿阵地。推动余姚工业园区产城联动发展。启动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全面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坚持高端化、专业化,推动机器人智谷小镇2家机器人本体企业、10个智能装备项目实现投产,启动建设智能光电小镇舜宇新基地三期。推进工业功能区整治提升,深化“十园百亿千企”工程,新开工小微企业园区5家。
做强企业主体。针对上下游贯通、产供销衔接、大中小配套,加快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等惠企政策兑现,提高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深化“凤凰行动”计划,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申报企业2家。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培育计划,新增“个转企”300家、“小升规”企业90家。开展“350”企业全链式培育,新增细分领域龙头企业2家,争创宁波市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持续深化“三强一制造”,加快创建中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订“浙江制造”标准6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关注关爱“青创客、创二代”成长,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做实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化危为机、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强化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研院等创新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科技超市”。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三清零”活动,基本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深入实施“姚江英才”系列引才育才计划,高效运作“人才超市”,加快建设“院士之家”,力争落地院士项目3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个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5400人。
(三)全域优化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乡融合格局。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推动品质城区与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联动联建,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品位打造精致城区。以城市设计为抓手,加强对城市空间风貌、色彩、业态的研究和布局,纵深推进“一轴两环三片区”改造提升。着力提升“一轴”,实施新建路(侯青江-子陵路)两侧整治改造工程,拓展南雷南路两侧游憩休闲空间、公共绿化空间,加快绿地科创中心建设。着力优化“两环”,实施“三江六岸”节点打通工程,研究“水环”“绿环”零星地块的整合与开发,逐步实现空间打开、功能植入。着力打造“三片区”,谋深谋细阳明古镇规划建设,推动府前路历史街区导入新业态、新品牌、新消费;扎实推进三江口区块开发,加快公共文化中心、剑江区块开发等建设进程,系统谋划龟山、蛇山周边区块整治提升;推动西南组团城市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功能等相融合。推进城中村梳理式改造、新一轮老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市经济迭代升级,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倡导云消费等新模式,精心筹办购物节,实施线上营销、网上推广和消费券等消费促进行动,力争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以上。实施城市精细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综合运用法治化、智慧化、网格化手段,加大交通拥堵、道路扬尘、市容秩序、油烟扰民等突出问题和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力度,改造和打通“卡脖子”路口3个、断头路3条。
高标准建设美丽城镇。启动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增强城镇服务城市、带动乡村的功能,力争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2个。推进泗门卫星城与前湾新区联动发展,加快梁弄四明山门户区和三七市等节点乡镇打造,统筹推进陆埠、马渚等中心镇建设。实施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城镇发展支撑,推动城镇道路与区域主干道高效连接,新建“四好农村路”88公里;加快姚江上游余姚西分、陶家路江三期等工程建设,提高流域防洪能力。
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围绕“一区两县”联建联创,深化实施新一轮“千万工程”,加快推进百村景区化建设,全面开展“六清六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6个,争创国家3A级以上景区2个、省A级景区村庄30个。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接二连三”,推进中泰生态农业园建设,科学培育农旅、文旅和田园综合体,继续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扶持发展四明山区花木替代产业和特色康养、民宿等业态,新增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5个。持续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和整改工作。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和控债减债,发展壮大农合联和村级服务社,完善全要素供给、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高质量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源头防污治污,持续做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试行生态环境预警约谈制度,强化“三线一单”监督管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监控预警,加大秸秆焚烧、汽车尾气等整治力度,完成科环建材关停工作,淘汰老旧运营车400台以上,PM2.5年均浓度保持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下,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效,完成市域污水主干管网复线工程,启动姚江重点支流(内河)综合整治和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六期工程,深化“六小”行业整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运维机制,确保市级以上断面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以上。纵深推进“清废净土”,开展农用地超标点位对账销号行动,健全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体系,工业危废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推进森林余姚建设,改造和新建绿化面积4000亩,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高质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分类收运体系,提升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规范建筑垃圾清运处置。深化“三改一拆”工作,严格落实即违即拆、责任追究等管控机制,强化存量违建分类处置。
(四)全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动力。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有力激活要素资源,有效降低疫情影响,努力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推动开放经济提质。深度参与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中意国际创新中心,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转方式、创品牌,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加大外贸转内销支持力度,推行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建成开放“姚品会”,积极推动外销产品转型稳产扩能。积极引进知名跨境电商企业,推动与本土企业实现强强联合。聚焦产业链、生态链、基金链,发挥驻点招商、主题招商、基金招商等作用,推动一批龙头引领型、科技创新型、产业链生态型项目签约落户,力争引进外资2.5亿美元、内资80亿元。强化友好城市战略合作,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工作,实现互帮互助、协作共赢。
推动要素配置高效。深化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高质量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完成“低散乱污”企业(场所)整治任务,出清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低效企业”155家,亩均工业增加值增长8%。实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闲置资源基础数据库,强化废弃矿山整治利用,深化“标准地”出让改革,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发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存量建设用地各1500亩,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7000亩,完成废弃矿山整治8个,力争创建成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推动“金融超市”线上线下联动,充分运用股权融资、科技贷等工具,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全力争取政府债券、抗疫特别国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促进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分类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公司现代治理机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全面推行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强化不动产登记规范化建设,完善“土地超市”平台,实现国土资源最大化利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高效运行农村“产权超市”,推动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信担保提质扩面。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拓展多部门“一件事”联办范围,推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扩面,优化“无差别全科受理”机制,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完善“审批与中介效率捆绑”制度,探索政府投资类项目不见面审批制度,重大投资项目代办帮办实现全覆盖。务实高效推进“四送一增强”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实施“万千百十”计划,专班运作、专线受理、专题研究、专项破解,切切实实为企业生存发展排忧解难。
(五)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疫情形势下民生兜底保障,持续深化“五难五多”民生问题破解,全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业型区县(市)建设,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做好社会保险精准扶贫,确保做到应保尽保。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强化政保合作,有效保障群众医保待遇。完善“一人一档”退役军人信息档案,高标准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各项工作。强化特困人员、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完善临时救助办法,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事业。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领域,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聚焦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推动余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持续实施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和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力争全面完成低小散幼儿园整治任务。加快北师大余姚学校、中意实验学校(暂名)、姚北实验学校小学校区等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普高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抓好技师学院(筹)建设,建设一批“厂中校”“校中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师德信用积分考核制度,优化师德校风。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发挥阳明网校资源共享优势,优化青少年成长乐园管理。统筹各类资源,办好老年教育,构建具有余姚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余姚建设。聚焦公共卫生,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聚焦健康引领,确保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高质量办好品牌赛事,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聚焦机制创新,持续深化市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理顺分级诊疗运行机制,推进挂号、就诊、付费、检查、住院全流程智慧化服务。聚焦资源供给,完成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和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建设,启动市第四人民医院整体改造。持续抓好医疗、公共卫生、医养结合、计生优生管理等四项能力提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彰显文化文明魅力。做深文旅融合文章,扎实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加快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围绕四明山名山公园建设,开展省级山地度假旅游试点。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确保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深化“做文明崇德余姚人”主题活动,擦亮“道德银行”建设名片,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成投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举办纪念黄宗羲诞辰410周年、阳明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支持民办非遗展示馆建设,持续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聚焦市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推进“平安余姚”建设,巩固完善“阿拉一起来”治理模式,全面实行“双下沉、大联动”,推进全科网格团队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组织培育,深化“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警网一体化”全息治安管控机制建设,开展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推动“智安小区”延展,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开展规范化人民调解组织示范点和品牌调解工作室创建,健全完善市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矛调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完善量化积分管理办法,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有效防范和应对金融等各类风险。深化新一轮区域性风险辨识管控,探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新模式,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重点领域消防安全整治,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不忘初心、实干为要,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能提升,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讲政治显担当。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令行禁止,推动上级和市委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巩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全力抓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项目攻坚等重点专项工作,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二)讲法治促规范。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始终在法律框架下开展工作。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高依法科学决策水平。深化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探索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公开公正文明执法水平。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大力支持市政协履职,健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对接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各方监督,推行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权力运行更阳光更透明。统筹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监管”“+政务”,强化大数据平台集成运用,有效提升“智治”水平。
(三)讲善治优政风。深度推进“两强三提高”建设,强化决策刚性执行,打通“中梗阻”、惩处“庸散慢”,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强化走在前列的工作导向,完善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健全重点工作督查督办、结果奖惩等制度,营造比学赶超的浓郁氛围。大力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行短文,集中精力抓落实、做实事。完善落实容错免责制度,大力推行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每个政府组成部门承担宁波市级以上改革创新试点不少于1项,培育形成更多的余姚经验、余姚做法。
(四)讲严治守底线。从严从紧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强化“过紧日子”思想,严格预算刚性执行,“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只降不升”。深化“六个清零”,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扎紧扎密制度笼子,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全程管控和审计监督,深化基层巡察成果运用,大力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切实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余姚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知行合一、砥砺奋进,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而努力奋斗!